(接上)但是,从城建的另一个角度看,德阳的确“落后”了——德阳的商业街景,德阳的商业楼盘`。
德阳的商业中心在“洋洋百盛”一带,外地人到德阳最直观的也就是这一带。做为商业中心,它的确是楼盘不靓,街道规划不大气,更不要说处于黄金口岸、德阳建筑的耻辱——“德阳商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德阳83年建市,从那时就开始了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在川内大概要先于别的城市(包括成都)10年,当德阳几乎“改建修建完毕”后(90年代初),川内别的城市才开始轰轰烈烈动工,如此年代之差,你们能怪德阳的“落后”么?能说德阳“咋从90年代中后期好几年没见一点动静”么?当德阳沉寂的那几年恰是绵阳从一个“四川省卫生最差”的城市脱颖而出的时段。
90年代,中国进入了“房地产时代”,德阳在四川二级城市应该说也是最早承接这股热潮的,当时在90年左右就出了个“很有眼光很有魄力的肖安宁——政通房产”,可惜因种种原因(有兴趣的话可在网上找),肖安宁消失,从此德阳的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小混混时代”,也就是说,德阳在整整十多所里没有一个房地产商“冒”起。以如此小地产商参与德阳的“再造一个德阳(当时德阳人口可能不到20)”和老城区改造,再受城市定位失误(30万人口),漫长的十年建设,德阳想不落后都不行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因为德阳房地产的“小混混”结构,造成了德阳商品房的“低”层次的充分竞争,也就拉低了德阳的房价,带给普通老百姓真正的实惠。(如果肖安宁不出事,以其眼光与运作手法,可能德阳房地产早就进入了“大佬”之争。“大佬”相争,的确会使一个城市的“档次”高得多,但其带来的房价也绝对会高出很多。其实,就德阳老城改造,主要参与者“中立”“中房”的确太小气了,不知是否受“城建局”影响。) 但是,这一切正在成为过去,自2003年始,德阳开始了新的一轮提升城市档次的建设,短短两三年,德阳的城建很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