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
房 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自2000年至2009年,中国学界关于司马相如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如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在学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关于相如与巴蜀文化的渊源、相如对巴蜀文化的影响等,已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重点,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司马相如研究的领域。在相如作品的整理、校勘、注释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些学者把目光转向前人涉猎较少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探讨,从而丰富了相如研究的内容。关于历代文人对相如的评价、相如与文君婚恋故事及其影响等,学者们多能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并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价[①]。自2010年以来,学界关于司马相如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司马相如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及文学创作观念的研究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李昊《司马相如生平考辩》针对相如籍贯、生年及游梁时代、东学七经、任孝文园令等问题进行辨析,认为相如是否原是蓬州人,后迁成都,此事证据并不充分,尚待考证。相如大致生于文帝十年(前170),其游梁当始于梁王第七次入朝,即景帝七年(前15O)冬十月。相如东诣京师学习,当在景帝后元元年(前143)至武帝建元五年(前136)之间。相如迁为文园令当在元朔五年(前124)[②]。吴佑和《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商榷》从文献记载、以文人名县等方面入手,对相如故里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还待进一步的商榷[③]。
陈婧《困境中的无奈与抗争——对司马相如奋斗历程的重新解读》认为,相如早年以赀为郎、离京入梁、琴挑文君等行为皆当为相如在困境下试图摆脱物质樊笼、寻求理想新人生的尝试与探索,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④]。孔德明《司马相如之沾溉滇文人探考》认为,相如晓谕盛览作赋之法具有合理性与可信度,张叔至若水从司马相如受经之事也是大体可信的,相如于汉文化对滇云地区浸染过程中发挥了桥接之力[⑤]。伏俊琏、谭成忠《司马相如品行新论》对相如品行的两个基本方面“以赀为郎”和“窃资卓氏”进行探讨,指出相如“以赀为郎”与武帝后期的卖官鬻爵不同,其官并不是买来的,而是赀选而来。相如并非“窃资卓氏”,而是卓王孙与相如的联姻和分金,是两股文化势力的联合[⑥]。
陈瑜、陈奇《司马相如与西汉王朝的夜郎开发》指出,相如大力阐述统一夜郎、整顿人伦、施行仁义礼智教化对于推动夜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排除了朝野的质疑、反对意见,坚定了朝廷开发夜郎的决心,对西汉开发夜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⑦]。冯良方《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史实考辨》认为,相如是武帝开发西南夷最早、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之一,但他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并未到达今云南,对相如远略今云南之地的说法也提出质疑[⑧]。
又,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认为,《西京杂记》所载相如事迹,尽皆依傍《史记》、《汉书》有关记载敷衍增饰,“多为小说家言”,常常故事与事理抵牾,不宜直接作为相如本人以及西汉的史实论据[⑨]。
关于司马相如的思想状况。李凯《司马相如文艺思想与儒家文艺思想大相径庭吗?》通过分析相如主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儒家文艺观的基本内容及相如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可能性等方面,回答了司马相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指出其文艺思想中包含了明显且明确的儒家意识[⑩]。谈艺超《试论道家思想对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从创作观念、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道家思想对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11]。
关于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观念。许结《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对《西京杂记》所载相如“答盛览问作赋”的赋论价值及文学地位进行论述,认为相如与盛览论赋的言谈,是历史上首次纯文学的问对,而其“赋迹”与“赋心”说,作为赋体创作论的最初示范,在宋、明以后赋学史上得到极度的张扬,不仅使之变为成就相如“赋圣”说的一则重要的理论材料,而且在此不断构建“赋圣”的历史进程中,也成就了这则文献本身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12]。王思豪《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通过对“赋心”、“赋迹”说的本义探讨、以“诗心”度“赋心”、《诗》的标准与赋之“正”、“变”三方面的研究,指出中国赋论史上的“赋心”、“赋迹”理论不大可能由司马相如提出。此理论的本义不关理义,仅作为一种文学的审美批评存在,但在后人的阐释中,却逐渐将其中的“一经一纬”与《诗经》学的“三经三纬”说相比附,将“一宫一商”与《风》、《雅》遗音相对接,从而以“诗迹”量“赋迹”,认为“赋心”即“经术之心”,“诗为赋心”。赋以风雅为宗,据此引入诗教观点来审视赋体发展,将《诗经》学的“正变”学说置于赋体衍变程序中,赋体、赋风因此有了“正”、“变”之区分。“赋心”、“赋迹”理论的变奏,体现的是赋体之教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融汇[13]。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分析了刘熙载对相如赋论的接收情况,指出接受者往往不看重对相如赋论原意的忠实,而主要是通过对相如赋论的读解,来产生接受者自己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认为相如赋论乃是赋论用于自我之再生产的元话语[14]。
二、关于《司马相如集》的辑本及司马相如作品的研究
关于《司马相如集》的辑本。踪凡《<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对明代以来辑录的十余种相如文集的版本状态加以描述,指出它们或本于《汉书》,或源出《文选》,或广蓃佚文,或详加校注,有的还汇集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于司马相如作品的保存、研究、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15]。踪凡《<司马相如集>明清辑本初探》指出,明清相如辑本虽然存在体例未密、漏收误收、文字错讹等缺陷,但这些辑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如作品的传播,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6]。
关于司马相如作品的研究。黄琪《司马相如大赋艺术特质及其成因新探》认为,相如的大赋较之枚乘的《七发》,表现出重要的新特点。如铺陈方式上按空间方位和事类进行铺陈、辞藻的瑰怪和语汇的繁赡以及总体风格的诡奇之美。对于这些特点的成因,作者进行了分析[17]。吴艳《从司马相如赋看楚文化对西汉辞赋家的影响》以相如辞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楚文化对包括相如在内的西汉辞赋家的影响[18]。张晨《师范先师自滤妙才——略论司马相如对宋玉的创造性接受》认为,相如的赋作在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对宋玉作品的借鉴与模拟。在这种相对集中的模拟中,相如体现和实现了对宋玉的接受,同时也在这种模拟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汉赋体制的基本定型[19]。曹艳娇《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从汉儒对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形式的批判、赋体本身在汉初发展特点以及时代、思想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20]。禹明莲《司马相如赋中的名物叙写探奥》指出,相如赋中名物多以名类聚,鱼贯而列,一词一语,均非简单堆砌可成,文情所至,结构浑成。或彰显帝勋,或暗寓武功,均隐含赋家褒贬之旨,堪为后世模则,其在名物择取、结构安排及敷陈体式等方面均导夫先路,“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创作体悟更是作赋之法的不二法门[21]。
冯良方《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认为, 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方便而又策略地实现讽谏和颂美,是汉代经学与汉代散体大赋联姻的极其重要的媒介[22]。韦运韬《司马相如大赋之结构艺术》以《子虚赋》、《上林赋》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二赋的结构特点及运用的结构手法,进而揭示出构成汉大赋写作篇章的基本结构法则[23]。踪凡《<子虚赋>植物考》对《子虚赋》记载的蕙、蘅、兰、芷、若、射干、藭、菖蒲、茳蓠、蘼芜、诸柘、巴苴、葴、菥、苞、荔、薛、莎、青薠、藏、莨、蒹、葭、东蔷、彫胡、莲(芙蓉)、觚卢、菴闾、轩于、菱、楩、枂、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等四十一种植物进行考释,具有重要的价值[24]。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重点论述《子虚赋》中的语词大多来源于汉以前的经典著作这一现象,认为《子虚赋》受到楚文化、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综合影响,并指出相如铺陈博物的作赋特点[25]。
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指出,《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相如原创,其产生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大人赋》初稿抒发作者的愤懑与抱负,表达对“太一之道”的向往;经修改献给武帝的文本转而对“太一之神”加以贬斥,寄寓了作者要求驱逐方士、以儒家之道治世的理想[26]。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从相如的献赋邀宠及其贵游讽喻、《大人赋》的仙道演绎及其治道焦虑、《大人赋》的帝王梦幻及其赋家忧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大人赋》不仅是相如的经典之作,从赋学文化的学术意涵而言,更是一篇藉着仙境铺陈与梦幻书写所展开的一场攸关仙道与治道论述的君臣对话,深刻反映了帝王与赋家之间各自不同的身份困境及其焦虑本质[27]。
白云娇《昔日金屋藏娇 今朝长门深闭——司马长卿<长门赋>解读》对《长门赋》的归属、作品系年、内容场景、艺术手法、影响等进行解读,认为《长门赋》丰富和发展了诗赋题材,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8]。
李程《司马相如“骚体制歌”考》根据刘勰提供的“朱马以骚体制歌”的线索,通过考察相如骚体赋创作的形式特征和写作意旨,考证《郊祀歌》之《朝陇首》和《天马》其一可能为相如所作[29]。
高安晶《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认为,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作者从两人辞赋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辞赋理论入手,探讨其辞赋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找出其辞赋差异的原因[30]。王雪冰《司马相如与扬雄赋对于<楚辞>语词祖述之异》指出,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创作都以《楚辞》为祖式之模范,然相如赋以流动灵活见长,而子云以古雅深沉胜出。由于西汉盛衰两极、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的学识修养下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关照感悟,造成了二人祖述之异[31]。
李乃龙《司马相如“喻难”文的政治史价值》认为,《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的价值在于:作者在文化史上首次从君权的抵达、贡赋的上输、人力的征调等层次深刻地反映了道路与政治的多维关系;它们是在专制政治时代仅见的以平民百姓为对象的成功说理文;作者在撮括前代观念的基础上,以纵横家为理论底色,以雄主强汉为背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非常”政治的新鲜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多重而独特的政治史价值[32]。王德华《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解读》从文体、文本内容、创作背景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入手,对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进行解读,认为二文表现出“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的文风与恢宏的气势[33]。王德华、宋雪玲《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新论》认为,《难蜀父老》有着主开发与反开发以及担心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决策转变的政治背景与创作心理背景。其讽谏主旨是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汉武帝开边的信心。相如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意义的论述,在“中国”与四夷关系处理上,是对羁摩文化政策的重要补充,给汉武帝开边决策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持[34]。熊伟业《<难蜀父老>的双重主题》对《难蜀父老》的写作缘由及双重主题进行探讨,认为《难蜀父老》既有“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的一面,也有“欲谏、以风天子”的一面,后者更为隐晦,是文章创作的根本原因和目的[35]。王德华《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认为,汉武帝时代在出兵两越、开发西南夷问题上主开发与反开发的争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地理观。刘安《上疏谏伐闽越》代表了反开发者华夷之别的文化地理观,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则反映了主开发者地理扩张与文教传播并进的大一统的文化地理观,二者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6]。刘南平、郎瑞萍《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一论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赋>之艺术魅力》认为,《难蜀父老赋》因具备“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三个写作要领,而彰显出不是“军书”、胜似“军书”独特魅力,如果说魅力之“骨”在于“事昭”、“理辨”、“气盛”、“辞断”,其“髓”则是作者无己的胸怀[37]。
侯艳《<封禅文>歧解辨析》以“自昊穹兮生民”、“爰周郅隆,大行越成”等八条为例,将《史记》、《汉书》及《昭明文选》等书所录各家对《封禅文》的不同文意训诂进行辨析,试图恢复相如作文之意[38]。
三、关于司马相如的影响与评价
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婚恋故事及其影响。徐宗文《钟情惟一见 风雅映千秋——略说相如文君爱情传奇的文化意义》从典型的文化意义、深远的艺术影响和独特的历史成因几个方面入手,解读相如与文君的爱情故事,认为只有经过了司马迁“史记笔法”的处理,其爱情故事才更具传奇色彩,因而更具典型的文化意义,更具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39]。黄卉《“文君听琴”的文学意义——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认为,从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不难看出“文君听琴”情节的影响和《西厢记》成功的典范作用。对于元代才子佳人戏来说,“文君听琴”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了传奇而浪漫的故事母题,曲折而生动的叙述范式。相如和文君的故事既寄托了古代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也满足了读书士子靠婚姻、知识改变命运的心愿[40]。陈如毅《论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对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进行梳理,指出这些戏或大力渲染爱情,或大力歌颂事功,或明确宣扬伦理教化,或暗中寄予人生感慨,不论内容如何变化,情与理的思考及表达始终贯穿其中,透过作品的人物及情节,不难看到情与理的时代思潮在作品中的表现及其擅变[41]。祁和晖《卓文君与中华才女之乡临邛》认为,卓文君是唯一以民间才女资质进入《史记》的历史人物。文君卓凡的才识、智慧、胆略和人格与其故里临邛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君的影响早已超越临邛故里,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42]。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通过对相如琴挑文君事件的分析解读,讨论了“文学”的人物、事件与阐释、传播的“历史”关系,以及“历史”建构的四个层次解读“文学”的学理认识[43]。
关于历代文人对司马相如的评价。高林广《<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批评》认为,《文心雕龙》对相如辞赋的地位、影响和得失,《上林》等赋的创作成就和特色,相如赋的艺术手法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4]。元文广《刘勰的司马相如批评研究》认为,刘勰《文心雕龙》对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刘勰以“衔华佩实”为准则,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对相如的作品进行批评。对“有韵之文”(即辞赋作品)提出批评和指责,对“无韵之笔”(即诏策文、檄移文、封禅文等作品)给予肯定。刘勰对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45]。韩大强《论李白的司马相如情结》指出,李白在诗文赋中多次提及相如,并充满羡慕、自豪、眷恋之情。李白和相如有着共同的浪漫情怀,他对相如在乡土文化上、文学才情上、政治理想上有着强烈的认同感[46]。朱大银《杜甫论司马相如、阮籍及庾信》认为,杜甫借歌咏相如之“献赋”与“消渴疾”、阮籍之“途穷”以及“庾信宅”等故事,抒发自己仕途偃蹇、漂泊失所与生活困顿等现实情怀[47]。詹杭伦、沈时蓉《唐人李远<题桥赋>说略》认为,李远《题桥赋》以相如题桥事迹为本事,精妙地传达出“警后进而慕前贤”的名胜意义。同时,相如与李远先后辉映,作为蜀人出外打拼成就事业的典型,二人的个性和行为以及为人生理想奋斗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48]。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对苏轼《司马相如创开西南夷路》、《司马相如之谄死而不已》、《臞仙贴》进行分析,指出苏轼对相如一生行事及为文进行否定性评价,意在抨击以相如为代表的一代士风。尽管苏轼之论不无偏激之处,但它们却是相如其人其作在宋代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环节[49]。王红霞《宋诗话中的司马相如评论》指出,宋诗话中涉及相如和文君的材料有40则左右。这些材料分别对相如的思想行为、作品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评论不但对前代的观点有所继承、发挥或补充修正,更有一些新的见解,表现出宋代文人研习司马相如的独特体会和心得,亦可见出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学价值观[50]。
关于当代学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孔德明《论司马相如文章家身份意义》指出,汉武帝对相如辞赋的赏识,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司马相如效应:时人或向其求取赋作、讨问作赋之法、模拟仿习、作赋或托其名;后人或褒贬其赋作、以其赋作为模范等。并都以文章家来定位他,皇帝以文章家蓄之身边,史家以文章家为其立传,使得相如成为“文章祖”,也使得文章成为一门独立之学[51]。许结《司马相如“赋圣”说》认为,相如的赋史地位由“辞宗”转向“赋圣”,标志了从文词向文体的变移。探究其源,“赋圣”说又源自“辞宗”说,以及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尤其是后人对其“凌云”赋的创作追摹;论其意义,则寓含了由经义到文章、由诗赋到骚赋、由时文变古体的赋史进程;而考查其说的成立,又与赋学观之“经赋”论、“宗汉”观、“代胜”说与“示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52]。张大可《论司马相如》对相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出相如不仅是西汉一代辞宗,还是卓越的政治活动家。相如的人生充满传奇,佳人配才子,文君夜奔相如,历史以为美谈。《子虚》、《上林》两赋是相如赋的代表作,也是汉赋的极品。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夷,在政治活动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产生了《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流传千古的政论文。相如为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宗仰,在《史记》中特为之立大传,收载他的文学作品,给予崇高评价。但司马迁之后,历来对相如的评价偏离正轨,毁多誉少[53]。
应该指出,近些年来,司马相如研究繁荣局面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与辞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的推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中国辞赋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陆续发表了一批与司马相如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在2012年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汪文学《夸目者尚奢——论相如赋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踪凡《<子虚>、<上林>赋的分篇及其学术意义》、丁忆如《论司马相如<长门赋>的传播过程与音韵风格》、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的结构及影响》、彭春艳《<难蜀父老>作年及司马相如生平新考》、冷江山(贵州师范大学)、邵小龙(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略论<天子游猎赋>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等论文。在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国际高端赋学会议上,发表了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踪凡《<子虚赋>植物考》、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等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均被收入刘朝谦、王峰主编的《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中。此外,地域文化研究持续升温,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司马相如作为巴蜀文化与文学的杰出代表,已成为国内学者,尤其是西南地区学者关注的目标,与《难蜀父老》、《喻巴蜀檄》相关的论文不断问世,便是一个例证。
笔者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中提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为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这支研究司马相如的学术队伍中,来自巴蜀地区的学者表现得尤为活跃。可以预测,未来十年,关于司马相如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54]从近五年来发表的与司马相如相关的学术成果来看,西南地区仍然是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的重镇。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成立,正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其对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参见房锐《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韩国)《国际言语文化》,2010年第14辑。
[②] 李昊《司马相如生平考辩》,《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
[③] 吴佑和《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商榷》,《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④] 陈婧《困境中的无奈与抗争——对司马相如奋斗历程的重新解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⑤] 孔德明《司马相如之沾溉滇文人探考》,《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⑥] 茯俊琏 谭成忠《司马相如品行新论》,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⑦] 陈瑜、陈奇《司马相如与西汉王朝的夜郎开发》,《兰台世界》,2014年第9期。
[⑧] 冯良方《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史实考辨》,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⑨] 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⑩] 李凯《司马相如文艺思想与儒家文艺思想大相径庭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 谈艺超《试论道家思想对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2] 许结《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3] 王思豪《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文史哲》,2014年第1期。
[14] 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5] 踪凡《<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6期。
[16] 踪凡《<司马相如集>明清辑本初探》,《文献》,2010年第1期。
[17] 黄琪《司马相如大赋艺术特质及其成因新探》,《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8] 吴艳《从司马相如赋看楚文化对西汉辞赋家的影响》,内蒙古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9] 张晨《师范先师自滤妙才——略论司马相如对宋玉的创造性接受》,《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20] 曹艳娇《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21] 禹明莲《司马相如赋中的名物叙写探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2] 冯良方《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3] 韦运韬《司马相如大赋之结构艺术》,《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4] 踪凡《<子虚赋>植物考》,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5] 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6] 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7] 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8] 白云娇《昔日金屋藏娇 今朝长门深闭——司马长卿<长门赋>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
[29] 李程《司马相如“骚体制歌”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0] 高安晶《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1] 王雪冰《司马相如与扬雄赋对于<楚辞>语词祖述之异》,《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2] 李乃龙《司马相如“喻难”文的政治史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33] 王德华《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5期。
[34] 王德华、宋雪玲《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5] 熊伟业《<难蜀父老>的双重主题》,《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36] 王德华《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7] 刘南平、郎瑞萍《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一论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赋>之艺术魅力》,《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8] 侯艳《<封禅文>歧解辨析》,《兰台世界》,2013年第11期。
[39] 徐宗文《钟情惟一见 风雅映千秋——略说相如文君爱情传奇的文化意义》,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0] 黄卉《“文君听琴”的文学意义——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
[41] 陈如毅《论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2] 祁和晖《卓文君与中华才女之乡临邛》,《西华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3] 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44] 高林广《<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批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5] 元文广《刘勰的司马相如批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46] 韩大强《论李白的司马相如情结》,《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7] 朱大银《杜甫论司马相如、阮籍及庾信》,《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8] 詹杭伦、沈时蓉《唐人李远<题桥赋>说略》,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9] 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0] 王红霞《宋诗话中的司马相如评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1] 孔德明《论司马相如文章家身份意义》,《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52] 许结《司马相如“赋圣”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3] 张大可《论司马相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4] 房锐《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韩国)《国际言语文化》,2010年第14辑,第180页。
Power by YOZOSO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