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山水如画

[群众呼声] 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研讨会在蓬安举行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术研究蓬勃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4、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是促进四川社会建设影响的需要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是汉代雄阔、大气、豪放、浪漫、和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者。他讴歌盛世,讴歌大汉初期80年盛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成就。他是盛世时代的歌手,是巴蜀文化史上第一位文化巨人。对相如文化的研究,可以把握住汉代精神的历史脉搏,把握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代文人的群体性格,有层次有内涵地展示出汉代盛世时代精神和司马相如文化性格的成长过程,这同当今和谐盛世,昂扬向上的春天故事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会给我们许多历史的启迪。提醒人们在历史的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在与历史的沟通中展开与现实的对话,与未来的展望,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更珍惜和领悟当今盛世及其未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乡的养料。是我们建设繁荣和谐幸福四川、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源泉。
5、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是做大文化产业的需要
随着相如文化研究的深入,必将对建设和发展相如故里、和谐四川,取得更多的成果。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经典爱情故事,传唱千年不衰,影响着古今中外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对这一精神财富的发掘,必将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蓬安在开展司马相如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大型历史舞剧《相如长歌》和民俗歌舞剧《蜀红》,在省内外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益。同样,“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后,会更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深化文化产业培育,活跃全省文化事业,促进文艺创作、戏剧、艺术、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文化产业成果。
三. 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工作得到省市县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从一开始,就一直得到省市县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1.在成都和南充等地分别多次召开了专家学者座谈会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支持
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是一项严肃而慎重的大事,以邓郁章、谭继和、李大明等老师为首发起,先后在2013年3月14日、7月18日和9月14日、25日召开座谈会。有关专家、学者,包括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川师大教授李大明、蓬安县人大原主任赵正铭(已去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暉(女)、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彦、司马相如研究和南充地方史志专家邓郁章、西华师大历史与文学院长蔡东洲、南充文联主席蒲春梅(女)、四川文理学院文新学院院长熊伟业、省志办史志专家马国栋、著名摄影家李天社、蓬安县政府原助理调研员魏赤中、蓬安县文管所原所长郑幼林等先后在成都、南充、达州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司马相如研究、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进行了反复商讨座谈。2014年4月10日、8月17日在南充再次进行了筹备成立座谈。省社科院和省民政厅同意筹备成立后,2014年5月12日,在成都蜀蘭大酒店6楼会议厅,专门举行了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成立座谈会,四川省社科院李明泉副院长参加了座谈,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谭继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大明、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张彦、四川大学文学新闻学院教授谢谦、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四川文理学院文学新闻学院院长熊伟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博士后刘平中、历史所苏东来等老师参加了会议,座谈了筹备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及召开“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研讨会等诸多事宜。蓬安县委宣传部王勇部长和县社科联秘书长曹中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王部长代表蓬安县委对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表示大力支持。
2.得到了省社科院、省民政厅等相关部门和省内外高校的支持
司马相如研究经过这么些年来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对于下一步怎么深入发展研究,怎么定位比较好,也曾反复调研、征求意见。有的建议先升格市级,再逐步升格省级,有的建议冠名“四川”,也有的建议冠名“中国”,还有的建议先打出“中国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组”的招牌运作起来再说等等。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钟振振老师也曾应邀来到蓬安,与我们详细探讨研究会挂“中国”、或者挂“四川”等等究竟挂什么牌子为好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研究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省社科联、省社科院有关领导给予了大力指导,省社科院、川师大、川大、西南民大、西华师范大学、省志办等单位和高校的老师们积极关注,出谋划策,最终敲定冠名“四川”, 立足四川,立足蓬安,面向省内外,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 成立省级研究学会,首先要有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由于有了社科院李院长及其他领导和历史所张所长等的大力支持,社科院经反复审查后,同意作为主管部门,挂靠在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历史所张所长和社科院科研处廖处长、邱处长等老师反复指导修改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以川社科发【2014】16号文批复同意筹备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并要求上报省民政厅审批。在上报四川省民政厅审批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审批处、政务中心和省民政厅民管局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他们多次指导修改上报资料后, 4月24日,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找李大明老师和我到民管局约谈,对我们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具体事宜作了具体了解并给予指导。之后,又反复多次补充情况和资料, 6月26日,民政厅正式以川民函【2014】538号文批准,同意正式筹备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
    3.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得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在集中了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蓬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于2013年7月30日,以蓬委办发(2013)32号文,成立了“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抽排专人做好这一工作。按照这一文件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还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落实分工,县委宣传部领导具体组织研究工作进程。县委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王部长还代表县委、县政府专程到成都参加筹备成立座谈会。省社科院和民政厅批复同意正式筹备成立后,筹备组秘书处再次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县委书记温桂彪同志多次专门听取汇报,组织研究,他认为,司马相如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很显著,还应该继续扩大研究、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的需要,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意义很重大。他表示,蓬安县委县政府会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司马相如研究,支持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成立和以后的研究工作。他还表示,筹备成立工作的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一定大力支持解决,并决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指导研究开好这次会议。成立大会由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组具体负责,但是,始终得到县委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南充市相关领导和很多部门对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
4.关于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构架
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构架,按省社科联和民政厅的规定和要求设置。除规定
�四川学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组织结构外,还决定学会设立指导委员会。由权威学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则邀请对司马相如素有研究和热诚于司马相如研究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地方史志专家担仼。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均按照省民政厅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设置。正副会长、秘书长为领导班子成员,只能是所设常务理事的三分之一,常务理事又只能是理事的三分之一,理事只能是会员的三分之一,就是说,会员必须是理事的三倍以上。现在我们初步审核登记的会员为300人左右,据此来设定组织架构。拟设正负会长加上秘书长有8、9个,常务理事有30来个,理事就有90来个,名单已发给大家,征求大家意见后,正式酝酿选举。这个理事蓬安的多一些,是因为研究会依托蓬安,在蓬安原来开展研究司马相如的基础上成立的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蓬安的会员也相对多一些。关于架构立足蓬安,还需说明学会依托在蓬安的场地,由蓬安国资委出文划拨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支持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这个场地规模以后还将随着研究发展逐步壮大。
四. 原司马相如研究会的定位及其第二届工作简述
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后,按照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意见和司马相如故里蓬安的实际情况,原司马相如研究会继续保留,名称冠以“蓬安县”。有些原来的会员、理事,不能参加省级学会的,可以参加县上这个学会,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进行研究和宣传,扩大影响。
原司马相如研究会第二届工作在已故的赵正铭理事长的领导和亲自操劳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赵正铭同志勤政廉洁、谦虚好学,为学严谨,为政勤奋,为人诚恳,为研究会创立和发展尽心竭力,立下了汗马功劳。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研究会的人和事,不忘他所熟悉的老师们和学友们,不忘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希望把他编辑的司马相如研究小册子放在他的身边。如今他离开了大家,我们对他的高风亮节、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悼念。第二届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深入研究和宣传了相如故里蓬安,形成了国内主流学界的一致认同,为县委、县政府作好文化旅游建设,以相如文化为内涵,打造嘉陵第一桑梓AAAA级风景区,推动相如故城恢复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二是深入宣传了司马相如和相如文化,协助县委县政府推出了《相如长歌》《蜀红》等歌舞剧文化产品,在省内外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弘扬了巴蜀文化传统。三是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协助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制和播出了《寻找司马相如》专题片,在全国反响很好,驳斥和澄清了诋毁司马相如的非主流意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四是扩大了司马相如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编印了司马相如有关问题解答100问之类的小册子和相如文化书画展览,做了大量通俗宣传工作。2013年7月,由谭继和老师作序、李大明老师校阅、邓郁章集司马相如研究最新研究成果出版的新书《天下文宗司马相如》在南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受到南充各界赞誉,对深化和推广司马相如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是配合中国邮政总公司制作和宣传发行了司马相如与汉赋的专题邮票,在相如故里蓬安举行了首发式。去年9月,汉赋邮票首发式在蓬安相如广场举行,研究会特别邀请了谭继和、祁和晖等老师到现场演讲;中国邮票制作、发行总公司专家现场签名发行,扩大了司马相如作为中国文化奠基人之一的影响和汉赋文化的宣传影响。六是协助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并积极做好正式筹备成立的一系列具体工作,同时,为筹办“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研讨会,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会员,原司马相如研究会经历了两届工作,已经在蓬安和省内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很好的影响,即将通过第三届换届选举,组成新一届研究会班子。今天,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也即将正式成立了,这既是我们四川文化界和史学界的大好事,也是我们南充、蓬安地方文化旅游建设的一大盛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为了我们热爱的中华文明和汉赋,大家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志于做司马相如这样的非常之人,站在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这个崭新的平台上,立足四川,面向国内外,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我们的活动将更加丰富,我们的思路将更加活跃,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必定会更加丰硕。在党的十八大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将满怀热情,倾情奉献,投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为传承巴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不懈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四川和更加繁荣昌盛的南充、蓬安,作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谢谢大家!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1月4日下午4:00,在蓬安县老干局四楼小会议室,召开了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研讨会会务工作总结会
DSC_1076.jpg
DSC_1077.jpg
DSC_1078.jpg
DSC_1079.jpg
DSC_1080.jpg
DSC_1081.jpg
DSC_1082.jpg
DSC_1083.jpg
DSC_1084.jpg
DSC_1085.jpg
DSC_1086.jpg
DSC_108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
谭继和
司马相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赋圣词宗的地位。宋人林艾轩、朱熹称其为“赋之圣者”,明人詹景风称其为“赋家之圣”,甚至还有人把他视为独步天下的第一文人,明人侯一元就认为“古今文人,独一司马相如哉!”不过,对这位赋圣,历史上也有人提出疑难,赀议和论责,集中在出生地之谜、大赋的历史地位、通西南夷的评价以及同文君的自由私奔等四大问题上。有关司马相如的研究,其基本轨迹体现出由相如个人文本的研讨向汉代精英集体文化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研讨转型的特点,也即马克思所说的由原初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的研究特点,我曾在《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究论集》一书的序言里对此作过解析,这里不再赘述。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对相如文化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司马相如不只是一个个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相如文化,我认为今后需要深入研讨下列特点:司马相如是汉代“综群书”的“通儒”。 [①]相如大赋是“孔氏之门用赋”升堂入室的产物, [②]是孔子诗文教化的结晶,实具有“文以贯道”当以“文章为最”的崇高文化地位,这是汉代时人的文化观念,也是文化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现象。文化中国薰育出了“文伯”司马相如,相如又以其站在那个时代高度的赋论、赋作和文韬武略,对文化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化中国“采儒术以文”的开发者,是以其大赋而成就为汉代“文章诗教”的奠基者。总而言之,“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的关系”是需要我们做的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至今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专题涉及,而这又是我们深入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以“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为主旨,应该是未来研究方向的待望。
这里简要地斗胆说一说我的四点看法:
一是司马相如在文化中国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
相如绝不只是一个单纯“为汉词宗”(《华阳国志》)的文学家,同时还应是“以诗书而儒”的“通儒”,是百科全书式的汉代大儒家之一。宋人王俦说:“吾侪蜀人诗书而儒自长卿始,诚如(秦)宓云。”明人李贽称相如为“词学儒臣”,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抓住了相如文化性格的本质。司马相如《解客难》一文曾针对当时“客人”关于相如即为儒人,为何不“作汉一经”的责难,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即“六经”的看法,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精辟见解。现在看来,相如此论正表现了西汉时期“以文章为盛,以诗书为儒”的时代特点。王充《论衡》说:“农无强夫,谷粟不登 。国无强文,德闇不彰。”强农与强文,代表着农业社会物质与精神两大基础文明,是关乎国家命运强弱的两大支柱。而相如正是“国之强文”这一支柱的代表。他死前挂念的是他自己写的打算呈献给汉武帝的《封禅书》,死后才由卓文君献给汉武帝,武帝对这个建议非常重视,果然八年后封泰山,禅梁父,礼中岳。自此以后封禅遂成为历朝定制。相如此项举述,遭到历代不识者的非议甚多。其实,“封禅” 是国家尊于一统的象征,“封” 是封土祭拜,“禅” 是禅敬社稷,从夏朝大禹起即有祏社祭祀(因夏后氏崇日崇石,故以石为社,后代则多以封树为社) 。东岳泰岱则是中央王朝定于一尊的文化地标,所以从其原初本质看,封禅乃是中华一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信仰的表现。在汉武帝以前虽有封禅,而且起源很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卵石祭坛,但并未形成制度,是相如出于对国家大一统的忠诚信念,敏锐地看到祭拜象征国家向心凝聚的文化地标的重要性,这才提出了将封禅加以国家制度化的建议并为封禅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司马相如是提出国家封褝制度设计的第一人。他写《封禅书》,至死不忘,这正体现了他对文化为核心,凝聚中国的自信的热力。我们今天应该对相如《封禅书》以崇高的评价,而不应该随意贬低。可惜的是原文已佚,看不到了,不过,它应该是对大一统的文化中国的礼仪性信仰做出的一个奠基性的贡献。
由此观之,相如其人在文化中国发展史上实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他的评价,首先应是以“润色王道”的圣门儒术为主要特色,其次才是文学方面的词赋之宗,这两者位置应该摆正。唐人称相如为“文伯”、“雄伯”,正是从儒宗这个层面说的。唐人张说曰:相如“吟咏情性,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这个看法,正好说明相如的通儒文化个性特点。他是“润色王道,发挥圣门”“以古圣贤为法者”的儒之“文伯(霸)”、“雄伯(霸)”,“绝后光前”(陈子良语)的“文雄”(李白语)和“通人”(《隋书》)。对这一特点,龙显昭先生等少数学者早已指出过,但似乎未引起学界广泛重视,需要在这里强调一下。
二是相如大赋在文化中国经典上的地位问题。
汉代大赋能否与儒经同等看待,是否称得上以“文”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今天学者尚未触及而需要辨证的一个大问题。
重视“文章之盛”,是汉代的时代特征,前人曾多所论述:“经礼乐而纬国家,通古今而述美恶,非文莫可也。” [③]“孝武之后,雅尚诗文”(《周书》),汉以“文章为盛”,“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班固:《两都赋》)。正因此,汉代的社会风习,上自公卿,下至庶民,皆通文章。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柳宗元说:汉朝“风雅益盛,自天子至公卿、大士、士、庶人咸通焉,四方之文章益烂然矣。”这些话正是汉代社会以文化为本的习气的写照。
汉代“文章”二字的内涵,首先是指汉大赋。这是因为汉赋为“骚之余”,是承袭诗骚发展起来的。《诗》是儒经的重要门类,诗教是儒家礼教的核心。诗骚赋文是在儒经体系内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并未分途,而诗骚赋与文也还没有分途,故统称为“文章” 。发展到汉代,诗赋文还袭“文章” 的通称,但已明确与六经的经传训诂之学分途发展,成为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当时还都属于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汉赋则是“文章”系统即诗教系统的代表,自然具有主流地位。这是其一。
大赋创作是一门专门学问,必须要通经和通“小学” 即文字,这是汉赋的基础学问。宋人晁说之曰:司马相如造诗赋,“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其意。”作大赋必须具备“古字之学”与“通经之学”这两个基本条件。这是其二。
“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相如赋为何能出人头地,是因为他“命意宏博,措词富丽,千状万汇,出有入无,气贯一篇,意归数语,此长卿所以大过人者也”(明•谢榛)。要有万卷才学,特别是儒术根柢,才会有作赋能力。这是其三。
更重要的是,作赋要有儒者的正气。宋人周紫芝认为相如赋“大哉气之为用,虽上下与天地同流可也。”宋人刘壎认为其“雄浑之气溢出翰墨外”。除儒学以外,相如赋还特别融入仙道之学的想象力,如《大人赋》虽仿屈原《远游》,实则是以羽化飞仙为特征的仙学、道学的滥觞。相如赋体现了“列仙之儒”(《大人赋》)的鲜明特点,体现了汉代雄浑大气、仙化浪漫的时代精神,这是其四。
因了上述四个条件,相如大赋的地位就提升到了与儒学六经并行的儒学文章(诗教)的崇高地位,故相如也被历代一些文人称为汉文章之祖:“长卿之于文章,实全蜀开创之祖”(清人钱谦益)。不仅是全蜀文章之祖,也是汉代整个圣门辞文之祖:“圣门论赋,相如为入室之雄”(唐•卢照邻),其“辞文遂最一代”(明•尹台),“后世文必称汉,言汉文之雄,必曰司马、扬、王”(明•詹景风)。
总起来看,相如大赋是汉代中国诗教文章的代表,具有儒学经典“兴废继绝,润色洪业”(班固:《两都赋》)的作用,属于汉代儒家主流意识形态,可登汉文大雅之堂。所以,不能把相如赋只看作“词赋之祖”,而要从“汉文章经典”的大儒文化的广视角来给予肯定。
三是相如大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内核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问题。
相如论赋家之心是“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 ,论赋家之迹是“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根基,开启了巴蜀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西蜀自古出文宗” 的特色。以相如为榜样,他之后,从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杨升庵、张问陶、傅作楫、李调元,直到郭沫若、巴金,无不皆“比肩相如” 。 相如偶像, 成为后代文宗始终坚守的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司马相如凌万乘以峥嵘之气,貯千古以磊落之胸,洗宇宙以磅礴之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总览天地人的大一统宇宙观。这是汉代雄阔宏伟盛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这也是文化中国共同精神家园中坚守的情怀,是仰望星空、洗空凡宇的民族文化想象力的结晶。
四是相如通西南夷在民族融合、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作用问题。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史记•平准书》),清楚地说明了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开拓巴蜀的历史作用。西南夷有两支:一支是南夷,一支是西夷。相如开通西夷和南夷,不仅是地理中国的统一问题,更重要的价值是文化中国的认同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它促进了大中华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推动文化中国认同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例如,开通南夷,促使夜郎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开通西夷则使冉、駹、邛、笮、徙、榆等族群进一步与蜀人融汇。所设冉駹邛笮徙榆六都及其迁变,就是文化认同与交融的体现。相如通西南夷的举措,统一和稳定了西南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向中原文化凝心聚力,至今都还有深远的影响。
南怀瑾先生曾说:“立国之本是文化”。文化是中国形成和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血脉,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中国的认同,是文化立国的历史过程,是大一统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中国是养育历代知识精英的肥壤沃土,而历代知识精英则对文化中国的核心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本体、终极诉求和终极核心价值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这个层面观察,司马相如的浩然之气、浪漫之韵、大雅之声,在文化中国巨人的长廊里实占有一席不可磨灭的地位。尤其是在汉代,以文章教化为盛,儒家文明定型初曙,诗教和礼教第一次国家法典化的关键时期,司马相如是站在这个时代高度上的一颗闪亮的北辰之星,是汉代文章之盛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路标。因此,对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的研究,正是我们应该取向的有关司马相如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谨以上述粗浅之见,以求諟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wer by YOZOSOFT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杜甫与司马相如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商拓
摘要:杜甫成为集大成的伟大诗人,司马相如是他继承、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文学家之一。杜甫对司马相如不受礼法约束、思想自由解放、文思敏捷的“逸才”十分欣赏,由此,做了《琴台》一诗,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真挚爱情进行了颂扬。杜甫的赋亦继承学习司马相如“劝百讽一”的铺叙描写传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键词:杜甫  司马相如  逸才  继承  学习
  杜甫“读书破万卷”[①]“群书万卷常暗诵”[②],“别裁伪体”“转移多师”[③],继承和借鉴前人,广泛学习,多方汲取,因而成就了集诗歌之大成的不朽功绩。其中汉代司马相如就是他仰慕和借鉴学习的前辈文人之一,本文尝试论之。



杜甫十分推崇司马相如的“逸才”,他在诗中不止一次地称颂“相如才调逸”④,“相如逸才亲涤器。⑤”
何谓“逸”?何谓“逸才”?《说文》云:“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指兔子善于欺诈伪装迅速逃脱,故称“逸”,由此可知,“逸”的本义是象兔子一样的快速逃脱。所谓“逸才”,自然也当与此有关。不过由本义引申,“逸”尚有多重意义。《玉篇•兔部》:“逸,纵也。”《左传•成公十六年》:“乃逸楚囚。”杜预注:“逸,纵也。”《尚书•大禹谟》:“罔游于逸。”孔颖达疏:“逸谓纵体。”则“逸”有释放、放纵之意,即不受礼法羁管、无拘无束,主张自由开放。又《字彙•辵部》:“逸,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文选》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逸珠盈椀。”李善注:“逸,谓过于众类。”则“逸”又有才能超群出众之意。再《玉篇•兔部》:“逸,奔也。”《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韦昭注:“逸,奔也。”《文选》付毅《舞赋》:“良马逸足。”李善注:“逸,疾也。”则“逸”还有疾速、敏捷之意。所谓“逸才”自然也就是那些不受礼法约束、思想自由开放的超群出众、文思敏捷之人了。
首先,司马相如的“逸才”表现在他的思想开放、不受封建礼法的约束。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载: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閒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钅卢。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司马相如早已心仪文君,并未因其“新寡”曾经嫁过人而嫌弃,也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去撮合,而是自己主动“以琴心挑之”,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无疑是违背封建礼法,与儒家纲常伦理相背离的大胆举动,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他还“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使对他“心悦而好之”的文君“夜亡奔”,而他则“乃与驰归成都”,成功地策划了一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好戏,千古流芳。司马相如用自己违背礼法的行动表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抗与不满,更是难能可贵的。为了解决生活的困窘,他与文君一道做起了“酤酒”的生意,“令文君当钅卢 ”,而自己则“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于大庭广众中与夫人、仆人一起劳作,不分高低贵贱,大家平等相处,根本不管别人的看法与议论。这种不受拘牵的我行我素,在“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自然是不合潮流的独立特行了,难怪“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而“昆弟诸公”亦认为“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了。但杜甫却在自己的诗中称赞了这种大胆的行为,认为司马相如“亲涤器”正是其“逸才”的体现。
其次司马相如的“逸才”还表现在他超群出众、文思敏捷的才华上。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对自己的文思才华充满着自信,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可见其早年就自命不凡,决心以文才进入仕途。事实上后来司马相如的确是以辞赋感动人主而进入仕途,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志愿。《史记•司马相如传》载: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陵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可见司马相如的确文思敏捷,已受到武帝重视。杜甫对司马相如当年的题柱之志也是异常钦敬的,“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⑥,天宝十三年在长安时他就认为自己就象年轻时的司马相如入京时那样心怀壮志,岂料一生却如转蓬般独自随风飘转。入川后于上元二年冬见皂江竹桥成,亦感叹“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⑦”,自己年老身衰,已不能如司马相如题柱那样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却颂扬李司马修桥才是建立了帮助人们渡河的大功劳。“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⑧,他非常仰慕司马相如的辞赋能被帝王赏识,“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⑨,卫伯玉命诗人赋诗,但自己却惭愧没有司马相如那种“登高能赋”的本事,虽是自谦,但望人垂顾之意也是异常明显的。可见杜甫对司马相如的超人才华是赞赏有嘉的,因而“悠然想扬马”⑩,希望“扬马宜同时”11,自己能与司马相如同时。



正是因为诗人杜甫仰慕司马相如,所以他在乾元二年(759)冬末入蜀卜居浣花溪草堂后,便游访古迹,于一年之后的上元二年(761)春天登临琴台,拜访凭吊了司马相如的遗踪,写下了著名的《琴台》一诗: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琴台相传是司马相如弹琴之处,《益部耆旧传》:“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百许步,有琴台在焉。”又《成都记》:“琴台院,以相如琴台得名,而非其旧。旧台在城外浣花溪之海安寺南。今为金花寺。”12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古迹之作。首两句称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茂陵,以地代人,指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虽已年老体弱,但对文君却仍怀着一片挚爱之情,一如当初,毫不衰减,始终不渝。正如仇兆鳌所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直解》亦云:“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次两句追忆相如文君当年的相爱情事。如果说前两句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示他们当年琴心相通的美好爱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从他们晚年的相爱弥笃追溯其年青时候琴心相结的美好生活。司马相如因爱慕文君,在琴台上弹琴以通其意,文君为琴音所感,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其父卓王孙的坚决反对,不给她们任何嫁妆与财礼。但相如、文君二人决不屈服,为解决生活的困窘,文君“当钅卢 卖酒”,相如“涤器于市”(见前引《史记》),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夫妻之和谐,爱情之执着,实在令人钦佩。一个是文坛早负盛名的文弱书生,一个是多情寡居的富户千金;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喜欢“好音”,灵犀相通,心意暗结,好一对心心相印的真情之侣。琴台是两人情心通结之地,酒肆是两人和谐共处之所,两人之爱情因琴音引发,两人之真情因沽酒而坚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颇有勇气的。诗人杜甫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再者,此两句用典亦颇具深意。“人间世”指为人处世的哲学,《庄子》有《人间世》篇,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独善其身。“日暮云”,指暮云之思,喻思恋情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就是感叹佳人未至的情人之恋。这里诗人杜甫连用两典,指出司马相如把开酒店与文君和谐相处当作生活的乐趣,在琴台上弹琴来表达自己对文君的思恋,与世无争,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浪漫。然而今日之“酒肆”“琴台”已远非昔日了:远在临邛的“酒肆”虽长留“人间世”,而近在眼前的“琴台”却暮云空照,徒留今人的思恋。相如何在?文君何在?诗人杜甫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于暮蔼碧云,心中透露出多少感慨和无穷追思 ,真是景中含情,耐人寻味。
再两句进一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表示对她的倾慕之情。诗人由“日暮云”的仰观回到眼前俯视所见的“野花”“蔓草”而产生联想:琴台边美丽的野花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露出的笑靥,琴台旁遍布的蔓草多么象文君昔日所穿着的碧罗裙。这里写文君其实也是写相如,相如的神采伴随文君而不写自现。昔日的风流韵事虽已成过去的陈迹,变为今日之“野花”“蔓草”,但相如、文君当年的丰姿神韵却依然如昨,犹如眼前的“野花”“蔓草”,分明可见。这里由眼前之景引起的此种联想,既有真实感,更富有浪漫情怀,充分显示了诗人杜甫对司马相如和文君的倾慕向往之心。
末二句感叹相如、文君的反抗精神后世无人可继,从而点明主题。“归凤求凰”指司马相如所写的《琴歌》,共两首:“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通遇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此方,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予悲。”13寥寥,指稀少。不复闻,指再难听到,既指琴声不可再得而闻,也指后世知音很少。这里诗人杜甫将《琴歌》首二句提炼成句,指出相如“归凤求凰”的《琴歌》现在是再也听不到了,相如、文君蔑视世俗礼法、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生活的反抗精神,以后恐怕也是无人继起了。正是因为诗人杜甫深深地了解和认识相如、文君,因而他才发出了这种千古知音难逢的慨叹,这决不是后世一般轻薄之士羡慕风流的惋惜,而是对那种“交颈为鸳鸯”“通体心和谐”的真情至爱之人与事的美丽颂歌。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但也是赋家。他流传至今的赋作不多,只有六篇,但却是他精心结撰的力作,影响不小。他在《酬高使君见赠》中不无自豪地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认为象扬雄那样草拟《易经》是自己所不敢攀比的,但写作词赋自己也许还能比拟于司马相如。可见诗人杜甫对司马相如的赋作是充分肯定的。他学习、借鉴司马相如,其赋体写作也与司马相如有许多相通及相似之处。
首先是歌功颂德,劝百讽一的创作宗旨相似。司马相如生活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以武帝为首的上层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大力提倡赋体文学,众多作者为了仕途的上进亦倾力写作,使赋体文学空前繁荣,司马相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者,其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借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人的对话联结成篇,首举楚使子虚盛推楚国云梦田猎之盛,次举乌有先生夸耀齐国疆域物产之富,末则以无是公批评二人“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游猎之乐、园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14并大事铺张汉天子上林苑的繁华富丽及游猎的壮阔气势以压倒齐楚,末尾由汉天子宣布:“此太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于是解酒罢猎而命有司:“实陂池而勿禁,虚宫室而勿仞,发仓廪以救贫富,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与天下为更始。”这无疑从正面宣扬了汉天子的圣德,称颂了汉代大一统封建国家上升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繁荣气象:物产丰富,园林广大,文化昌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康。司马相如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希望对君王起到讽諫的作用,抑制他们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但这种讽諫是委婉的,缺乏力量,甚而欲讽反劝,没有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杜甫于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与司马相如献《子虚》《上林》时情况虽有不同,但是劝讽的创作宗旨却颇为相似。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进入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岂料“此意竟萧条”,竟然落得一片渺茫,不仅仕途无望,而且生活日渐困窘:“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15,“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使得杜甫不得不改变“独耻事干谒”16的想法,于天宝十载进献《三大礼赋》,妄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以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困窘。为打动玄宗,他在赋中对大唐王朝和玄宗的功德进行了热烈的颂扬,认为唐王朝继“历纪大破,创痍未苏。尚攫拏于吴蜀,又颠踬于羯胡”“各拥兵甲,俱称国都”的分裂局面之后,使“炀帝终暴,叔宝初袭,编简尚新,义旗爰入,既清国难,方覩家给”,统一了国家,安定了人民,其功业“足以朝登五帝,夕宿三皇;信周武之多幸,存汉祖之自强”,完全可以比肩于三皇五帝、周武汉祖。称颂玄宗“炉之以仁义,锻之以贤哲。联祖宗之耿光,卷夷狄之彯撇。盖九五之后,人人自以为遭唐虞;四十年来,家家自以为稷契。”圣君贤臣,天下平安。但同时也利用赋的讽諫功能对玄宗进行了劝阻,希望玄宗能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他在《朝享太庙赋》中写道:“且如周宣之教亲不暇,孝武之淫祀相仍;诸侯敢于迫胁,方士奋其威稜。一则以危言劝内,一则以轻举虚凭。又非陛下恢廓绪业,其琐细亦曷足称。”列举淫祀的弊端,规劝玄宗不要喜好神仙。他在《有事于南郊赋》中还劝告玄宗“抑殊方之贡”,“不必广无用之祠”,指出“金马碧鸡,非理人之术;珊瑚翡翠,此一物何疑。”不要横征暴敛,享乐腐化,加重百姓负担,危害国家治理。为了感动人主,赋中歌颂功德是自然之事,但寓托讽刺却并不容易,弄不好不仅不能达到求得皇帝赏识的目的,有时反而还会遭到斥责甚至杀头的危险。故张溍说:“登封颂功中,藏讽諫正义尤难,子美真君子也。”17不难看出,杜甫献赋的目的与司马相如并不完全相同,但其赋中的讽諫意识却颇为相似。虽然他们的作用和效果都较微弱,但其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 赋体精神却是前后相继、颇为一致的。
其次是铺陈描写,夸张想象的创作手法相似。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可见赋的基本特点是铺叙描写。正因为如此,所以赋家写作时,往往要驰骋想象,大肆夸张,借助知识的堆砌和词藻的铺陈,对事物作细密的描绘铺衍,极力追求结构的对称和节奏的变化。司马相如所谓“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18就是指此。如他在《子虚赋》中写云梦之山: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䓖菖蒲,江蓠蘪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鬼蛟鼍,玳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
极力描写云梦的山水土石,驰骋想象,大事夸张,将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果树佳木按东南西中北上下等不同的方位进行细致铺陈和详尽叙述,斑烂绚丽,光彩夺目,结构宏伟,气势充沛,词汇丰富,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感人力量。不过“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19加上好用奇词僻句,让人难读,其缺点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杜甫的六篇赋作,《三大礼赋》与《封西岳赋》以铺叙描写为主,融以议论抒情;《天狗赋》《雕赋》以拟物比兴为主,展开想象夸张,无不气象濶大,结构宏伟,各呈其妙。如《有事于南郊赋》写皇帝斋宿时仪卫的严整:
        神仙戌削以落羽,魍魉幽忧以固扃。战岐慄华,摆渭掉泾。地回回而风淅淅,天泱泱而气清清。甲胄乘陵,转迅雷于荆门巫峡;玉帛清迥,霁夕雨于潇湘洞庭。
以荆门巫峡之迅雷转动喻甲士的行动快捷,以瀟湘洞庭的夕雨初霁喻玉帛的清彻精彩,真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再如《朝享太庙赋》写銮舆初出、虔宿斋宫的盛况:
        即以是日致斋于九室,所以昭达孝之诚,所以明继天之质。具礼有素,六官咸秩。大辂每出,或黎元不知;丰年则多,而筐筥甚实。既而太尉参乘,司仪扈跸,望重闉以肃恭,顺法驾之徐疾。公卿淳古,士卒精一。黕宗庙之愈深,抵职司之所密。宿翠华之外户,曙黄屋于通术。气凄凄于前旒,光靡靡于嘉栗。階有宾阼,帐有甲乙。升降之际,见玉柱生芝;击拊之初,觉钧天合律。
皇上亲致享祭,公卿士卒同祀,殿宇森严,气象肃穆。作者以高度概括的铺叙为主,杂以议论抒情,显得气势不凡,笔力雄健。再如《天狗赋》写天狗猛健之状:“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乐,虽万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言天狗之迅疾勇悍:“天狗捷来,发自于左,顿大军之苍黄兮,劈万马以超过。材官未及唱,野虞未及和。冏髇矢与流星兮,围要害而俱破。”《雕赋》叙雕之俊异:“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言雕之威猛:“轻鹰隼而自若,讬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皆想象奇妙,讬喻深远。写物实则写人,以雕、天狗的迅猛气势突出人的气质、神彩,织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是颇为成功的。不难看出,杜甫赋作的铺叙描写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时空展开式的铺陈描写虽有区别,但其铺叙的手法还是前后相继,颇为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杜甫对于自己的赋作还是颇为重视的,特别是对自己献三大礼赋的光荣历史是颇为自豪的:“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20认为自己的赋作也曾惊动众人,感动人主,煊赫一时。

注释:
①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10月(本文所引杜诗皆见此书,以下只注卷数)
②杜甫《可叹》,《杜诗详注》卷二十一
③杜甫《戏为六绝句》,《杜诗详注》卷十一
④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杜诗详注》卷十九
⑤杜甫《醉时歌》,《杜诗详注》卷三
⑥杜甫《投赠哥舒开府》,《杜诗详注》卷三
⑦杜甫《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杜诗详注》卷十
⑧杜甫《赠陈二补阙》,《杜诗详注》卷三
⑨杜甫《又作此奉卫王》,《杜诗详注》卷二十一
⑩杜甫《鹿头山》,《杜诗详注》卷九
11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杜诗详注》卷二十三
1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
13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卷九,中华书局1985年6月
14司马相如《上林赋》,肖统《文选》卷八,中华书局1977.11月(本文所引司马相如赋文皆见此)
15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杜诗详注》卷二
16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诗详注》卷四
17张溍《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一,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12月
18刘向《西京杂记》卷二
19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全上古三代春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七十七
20杜甫《莫相疑行》,《杜诗详注》卷十四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五年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
房  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自2000年至2009年,中国学界关于司马相如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如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在学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关于相如与巴蜀文化的渊源、相如对巴蜀文化的影响等,已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重点,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司马相如研究的领域。在相如作品的整理、校勘、注释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些学者把目光转向前人涉猎较少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探讨,从而丰富了相如研究的内容。关于历代文人对相如的评价、相如与文君婚恋故事及其影响等,学者们多能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并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价[①]。自2010年以来,学界关于司马相如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司马相如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及文学创作观念的研究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李昊《司马相如生平考辩》针对相如籍贯、生年及游梁时代、东学七经、任孝文园令等问题进行辨析,认为相如是否原是蓬州人,后迁成都,此事证据并不充分,尚待考证。相如大致生于文帝十年(前170),其游梁当始于梁王第七次入朝,即景帝七年(前15O)冬十月。相如东诣京师学习,当在景帝后元元年(前143)至武帝建元五年(前136)之间。相如迁为文园令当在元朔五年(前124)[②]。吴佑和《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商榷》从文献记载、以文人名县等方面入手,对相如故里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还待进一步的商榷[③]。
陈婧《困境中的无奈与抗争——对司马相如奋斗历程的重新解读》认为,相如早年以赀为郎、离京入梁、琴挑文君等行为皆当为相如在困境下试图摆脱物质樊笼、寻求理想新人生的尝试与探索,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④]。孔德明《司马相如之沾溉滇文人探考》认为,相如晓谕盛览作赋之法具有合理性与可信度,张叔至若水从司马相如受经之事也是大体可信的,相如于汉文化对滇云地区浸染过程中发挥了桥接之力[⑤]。伏俊琏、谭成忠《司马相如品行新论》对相如品行的两个基本方面“以赀为郎”和“窃资卓氏”进行探讨,指出相如“以赀为郎”与武帝后期的卖官鬻爵不同,其官并不是买来的,而是赀选而来。相如并非“窃资卓氏”,而是卓王孙与相如的联姻和分金,是两股文化势力的联合[⑥]。
陈瑜、陈奇《司马相如与西汉王朝的夜郎开发》指出,相如大力阐述统一夜郎、整顿人伦、施行仁义礼智教化对于推动夜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排除了朝野的质疑、反对意见,坚定了朝廷开发夜郎的决心,对西汉开发夜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⑦]。冯良方《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史实考辨》认为,相如是武帝开发西南夷最早、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之一,但他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并未到达今云南,对相如远略今云南之地的说法也提出质疑[⑧]。
又,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认为,《西京杂记》所载相如事迹,尽皆依傍《史记》、《汉书》有关记载敷衍增饰,“多为小说家言”,常常故事与事理抵牾,不宜直接作为相如本人以及西汉的史实论据[⑨]。
关于司马相如的思想状况。李凯《司马相如文艺思想与儒家文艺思想大相径庭吗?》通过分析相如主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儒家文艺观的基本内容及相如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可能性等方面,回答了司马相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指出其文艺思想中包含了明显且明确的儒家意识[⑩]。谈艺超《试论道家思想对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从创作观念、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道家思想对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11]。
关于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观念。许结《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对《西京杂记》所载相如“答盛览问作赋”的赋论价值及文学地位进行论述,认为相如与盛览论赋的言谈,是历史上首次纯文学的问对,而其“赋迹”与“赋心”说,作为赋体创作论的最初示范,在宋、明以后赋学史上得到极度的张扬,不仅使之变为成就相如“赋圣”说的一则重要的理论材料,而且在此不断构建“赋圣”的历史进程中,也成就了这则文献本身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12]。王思豪《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通过对“赋心”、“赋迹”说的本义探讨、以“诗心”度“赋心”、《诗》的标准与赋之“正”、“变”三方面的研究,指出中国赋论史上的“赋心”、“赋迹”理论不大可能由司马相如提出。此理论的本义不关理义,仅作为一种文学的审美批评存在,但在后人的阐释中,却逐渐将其中的“一经一纬”与《诗经》学的“三经三纬”说相比附,将“一宫一商”与《风》、《雅》遗音相对接,从而以“诗迹”量“赋迹”,认为“赋心”即“经术之心”,“诗为赋心”。赋以风雅为宗,据此引入诗教观点来审视赋体发展,将《诗经》学的“正变”学说置于赋体衍变程序中,赋体、赋风因此有了“正”、“变”之区分。“赋心”、“赋迹”理论的变奏,体现的是赋体之教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融汇[13]。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分析了刘熙载对相如赋论的接收情况,指出接受者往往不看重对相如赋论原意的忠实,而主要是通过对相如赋论的读解,来产生接受者自己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认为相如赋论乃是赋论用于自我之再生产的元话语[14]。
二、关于《司马相如集》的辑本及司马相如作品的研究
关于《司马相如集》的辑本。踪凡《<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对明代以来辑录的十余种相如文集的版本状态加以描述,指出它们或本于《汉书》,或源出《文选》,或广蓃佚文,或详加校注,有的还汇集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于司马相如作品的保存、研究、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15]。踪凡《<司马相如集>明清辑本初探》指出,明清相如辑本虽然存在体例未密、漏收误收、文字错讹等缺陷,但这些辑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如作品的传播,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6]。
关于司马相如作品的研究。黄琪《司马相如大赋艺术特质及其成因新探》认为,相如的大赋较之枚乘的《七发》,表现出重要的新特点。如铺陈方式上按空间方位和事类进行铺陈、辞藻的瑰怪和语汇的繁赡以及总体风格的诡奇之美。对于这些特点的成因,作者进行了分析[17]。吴艳《从司马相如赋看楚文化对西汉辞赋家的影响》以相如辞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楚文化对包括相如在内的西汉辞赋家的影响[18]。张晨《师范先师自滤妙才——略论司马相如对宋玉的创造性接受》认为,相如的赋作在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对宋玉作品的借鉴与模拟。在这种相对集中的模拟中,相如体现和实现了对宋玉的接受,同时也在这种模拟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汉赋体制的基本定型[19]。曹艳娇《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从汉儒对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形式的批判、赋体本身在汉初发展特点以及时代、思想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20]。禹明莲《司马相如赋中的名物叙写探奥》指出,相如赋中名物多以名类聚,鱼贯而列,一词一语,均非简单堆砌可成,文情所至,结构浑成。或彰显帝勋,或暗寓武功,均隐含赋家褒贬之旨,堪为后世模则,其在名物择取、结构安排及敷陈体式等方面均导夫先路,“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创作体悟更是作赋之法的不二法门[21]。
冯良方《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认为, 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方便而又策略地实现讽谏和颂美,是汉代经学与汉代散体大赋联姻的极其重要的媒介[22]。韦运韬《司马相如大赋之结构艺术》以《子虚赋》、《上林赋》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二赋的结构特点及运用的结构手法,进而揭示出构成汉大赋写作篇章的基本结构法则[23]。踪凡《<子虚赋>植物考》对《子虚赋》记载的蕙、蘅、兰、芷、若、射干、藭、菖蒲、茳蓠、蘼芜、诸柘、巴苴、葴、菥、苞、荔、薛、莎、青薠、藏、莨、蒹、葭、东蔷、彫胡、莲(芙蓉)、觚卢、菴闾、轩于、菱、楩、枂、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等四十一种植物进行考释,具有重要的价值[24]。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重点论述《子虚赋》中的语词大多来源于汉以前的经典著作这一现象,认为《子虚赋》受到楚文化、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综合影响,并指出相如铺陈博物的作赋特点[25]。
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指出,《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相如原创,其产生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大人赋》初稿抒发作者的愤懑与抱负,表达对“太一之道”的向往;经修改献给武帝的文本转而对“太一之神”加以贬斥,寄寓了作者要求驱逐方士、以儒家之道治世的理想[26]。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从相如的献赋邀宠及其贵游讽喻、《大人赋》的仙道演绎及其治道焦虑、《大人赋》的帝王梦幻及其赋家忧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大人赋》不仅是相如的经典之作,从赋学文化的学术意涵而言,更是一篇藉着仙境铺陈与梦幻书写所展开的一场攸关仙道与治道论述的君臣对话,深刻反映了帝王与赋家之间各自不同的身份困境及其焦虑本质[27]。
白云娇《昔日金屋藏娇 今朝长门深闭——司马长卿<长门赋>解读》对《长门赋》的归属、作品系年、内容场景、艺术手法、影响等进行解读,认为《长门赋》丰富和发展了诗赋题材,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8]。
李程《司马相如“骚体制歌”考》根据刘勰提供的“朱马以骚体制歌”的线索,通过考察相如骚体赋创作的形式特征和写作意旨,考证《郊祀歌》之《朝陇首》和《天马》其一可能为相如所作[29]。
高安晶《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认为,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作者从两人辞赋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辞赋理论入手,探讨其辞赋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找出其辞赋差异的原因[30]。王雪冰《司马相如与扬雄赋对于<楚辞>语词祖述之异》指出,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创作都以《楚辞》为祖式之模范,然相如赋以流动灵活见长,而子云以古雅深沉胜出。由于西汉盛衰两极、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的学识修养下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关照感悟,造成了二人祖述之异[31]。
李乃龙《司马相如“喻难”文的政治史价值》认为,《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的价值在于:作者在文化史上首次从君权的抵达、贡赋的上输、人力的征调等层次深刻地反映了道路与政治的多维关系;它们是在专制政治时代仅见的以平民百姓为对象的成功说理文;作者在撮括前代观念的基础上,以纵横家为理论底色,以雄主强汉为背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非常”政治的新鲜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多重而独特的政治史价值[32]。王德华《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解读》从文体、文本内容、创作背景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入手,对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进行解读,认为二文表现出“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的文风与恢宏的气势[33]。王德华、宋雪玲《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新论》认为,《难蜀父老》有着主开发与反开发以及担心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决策转变的政治背景与创作心理背景。其讽谏主旨是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汉武帝开边的信心。相如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意义的论述,在“中国”与四夷关系处理上,是对羁摩文化政策的重要补充,给汉武帝开边决策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持[34]。熊伟业《<难蜀父老>的双重主题》对《难蜀父老》的写作缘由及双重主题进行探讨,认为《难蜀父老》既有“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的一面,也有“欲谏、以风天子”的一面,后者更为隐晦,是文章创作的根本原因和目的[35]。王德华《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认为,汉武帝时代在出兵两越、开发西南夷问题上主开发与反开发的争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地理观。刘安《上疏谏伐闽越》代表了反开发者华夷之别的文化地理观,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则反映了主开发者地理扩张与文教传播并进的大一统的文化地理观,二者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6]。刘南平、郎瑞萍《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一论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赋>之艺术魅力》认为,《难蜀父老赋》因具备“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三个写作要领,而彰显出不是“军书”、胜似“军书”独特魅力,如果说魅力之“骨”在于“事昭”、“理辨”、“气盛”、“辞断”,其“髓”则是作者无己的胸怀[37]。
侯艳《<封禅文>歧解辨析》以“自昊穹兮生民”、“爰周郅隆,大行越成”等八条为例,将《史记》、《汉书》及《昭明文选》等书所录各家对《封禅文》的不同文意训诂进行辨析,试图恢复相如作文之意[38]。
三、关于司马相如的影响与评价
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婚恋故事及其影响。徐宗文《钟情惟一见 风雅映千秋——略说相如文君爱情传奇的文化意义》从典型的文化意义、深远的艺术影响和独特的历史成因几个方面入手,解读相如与文君的爱情故事,认为只有经过了司马迁“史记笔法”的处理,其爱情故事才更具传奇色彩,因而更具典型的文化意义,更具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39]。黄卉《“文君听琴”的文学意义——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认为,从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不难看出“文君听琴”情节的影响和《西厢记》成功的典范作用。对于元代才子佳人戏来说,“文君听琴”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了传奇而浪漫的故事母题,曲折而生动的叙述范式。相如和文君的故事既寄托了古代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也满足了读书士子靠婚姻、知识改变命运的心愿[40]。陈如毅《论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对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进行梳理,指出这些戏或大力渲染爱情,或大力歌颂事功,或明确宣扬伦理教化,或暗中寄予人生感慨,不论内容如何变化,情与理的思考及表达始终贯穿其中,透过作品的人物及情节,不难看到情与理的时代思潮在作品中的表现及其擅变[41]。祁和晖《卓文君与中华才女之乡临邛》认为,卓文君是唯一以民间才女资质进入《史记》的历史人物。文君卓凡的才识、智慧、胆略和人格与其故里临邛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君的影响早已超越临邛故里,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42]。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通过对相如琴挑文君事件的分析解读,讨论了“文学”的人物、事件与阐释、传播的“历史”关系,以及“历史”建构的四个层次解读“文学”的学理认识[43]。
关于历代文人对司马相如的评价。高林广《<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批评》认为,《文心雕龙》对相如辞赋的地位、影响和得失,《上林》等赋的创作成就和特色,相如赋的艺术手法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4]。元文广《刘勰的司马相如批评研究》认为,刘勰《文心雕龙》对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刘勰以“衔华佩实”为准则,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对相如的作品进行批评。对“有韵之文”(即辞赋作品)提出批评和指责,对“无韵之笔”(即诏策文、檄移文、封禅文等作品)给予肯定。刘勰对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45]。韩大强《论李白的司马相如情结》指出,李白在诗文赋中多次提及相如,并充满羡慕、自豪、眷恋之情。李白和相如有着共同的浪漫情怀,他对相如在乡土文化上、文学才情上、政治理想上有着强烈的认同感[46]。朱大银《杜甫论司马相如、阮籍及庾信》认为,杜甫借歌咏相如之“献赋”与“消渴疾”、阮籍之“途穷”以及“庾信宅”等故事,抒发自己仕途偃蹇、漂泊失所与生活困顿等现实情怀[47]。詹杭伦、沈时蓉《唐人李远<题桥赋>说略》认为,李远《题桥赋》以相如题桥事迹为本事,精妙地传达出“警后进而慕前贤”的名胜意义。同时,相如与李远先后辉映,作为蜀人出外打拼成就事业的典型,二人的个性和行为以及为人生理想奋斗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48]。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对苏轼《司马相如创开西南夷路》、《司马相如之谄死而不已》、《臞仙贴》进行分析,指出苏轼对相如一生行事及为文进行否定性评价,意在抨击以相如为代表的一代士风。尽管苏轼之论不无偏激之处,但它们却是相如其人其作在宋代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环节[49]。王红霞《宋诗话中的司马相如评论》指出,宋诗话中涉及相如和文君的材料有40则左右。这些材料分别对相如的思想行为、作品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评论不但对前代的观点有所继承、发挥或补充修正,更有一些新的见解,表现出宋代文人研习司马相如的独特体会和心得,亦可见出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学价值观[50]。
关于当代学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孔德明《论司马相如文章家身份意义》指出,汉武帝对相如辞赋的赏识,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司马相如效应:时人或向其求取赋作、讨问作赋之法、模拟仿习、作赋或托其名;后人或褒贬其赋作、以其赋作为模范等。并都以文章家来定位他,皇帝以文章家蓄之身边,史家以文章家为其立传,使得相如成为“文章祖”,也使得文章成为一门独立之学[51]。许结《司马相如“赋圣”说》认为,相如的赋史地位由“辞宗”转向“赋圣”,标志了从文词向文体的变移。探究其源,“赋圣”说又源自“辞宗”说,以及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尤其是后人对其“凌云”赋的创作追摹;论其意义,则寓含了由经义到文章、由诗赋到骚赋、由时文变古体的赋史进程;而考查其说的成立,又与赋学观之“经赋”论、“宗汉”观、“代胜”说与“示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52]。张大可《论司马相如》对相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出相如不仅是西汉一代辞宗,还是卓越的政治活动家。相如的人生充满传奇,佳人配才子,文君夜奔相如,历史以为美谈。《子虚》、《上林》两赋是相如赋的代表作,也是汉赋的极品。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夷,在政治活动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产生了《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流传千古的政论文。相如为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宗仰,在《史记》中特为之立大传,收载他的文学作品,给予崇高评价。但司马迁之后,历来对相如的评价偏离正轨,毁多誉少[53]。
应该指出,近些年来,司马相如研究繁荣局面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与辞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的推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中国辞赋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陆续发表了一批与司马相如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在2012年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汪文学《夸目者尚奢——论相如赋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踪凡《<子虚>、<上林>赋的分篇及其学术意义》、丁忆如《论司马相如<长门赋>的传播过程与音韵风格》、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的结构及影响》、彭春艳《<难蜀父老>作年及司马相如生平新考》、冷江山(贵州师范大学)、邵小龙(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略论<天子游猎赋>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等论文。在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国际高端赋学会议上,发表了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踪凡《<子虚赋>植物考》、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等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均被收入刘朝谦、王峰主编的《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中。此外,地域文化研究持续升温,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司马相如作为巴蜀文化与文学的杰出代表,已成为国内学者,尤其是西南地区学者关注的目标,与《难蜀父老》、《喻巴蜀檄》相关的论文不断问世,便是一个例证。
笔者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中提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为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这支研究司马相如的学术队伍中,来自巴蜀地区的学者表现得尤为活跃。可以预测,未来十年,关于司马相如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54]从近五年来发表的与司马相如相关的学术成果来看,西南地区仍然是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的重镇。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成立,正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其对司马相如与汉赋研究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参见房锐《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韩国)《国际言语文化》,2010年第14辑。
[②] 李昊《司马相如生平考辩》,《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
[③] 吴佑和《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商榷》,《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④] 陈婧《困境中的无奈与抗争——对司马相如奋斗历程的重新解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⑤] 孔德明《司马相如之沾溉滇文人探考》,《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⑥] 茯俊琏 谭成忠《司马相如品行新论》,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⑦] 陈瑜、陈奇《司马相如与西汉王朝的夜郎开发》,《兰台世界》,2014年第9期。
[⑧] 冯良方《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南夷史实考辨》,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⑨] 熊伟业《关于<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事迹考论》,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⑩] 李凯《司马相如文艺思想与儒家文艺思想大相径庭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 谈艺超《试论道家思想对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影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2] 许结《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3] 王思豪《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文史哲》,2014年第1期。
[14] 刘朝谦《刘熙载对“司马相如赋论”的接受与意义拓展》,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5] 踪凡《<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6期。
[16] 踪凡《<司马相如集>明清辑本初探》,《文献》,2010年第1期。
[17] 黄琪《司马相如大赋艺术特质及其成因新探》,《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8] 吴艳《从司马相如赋看楚文化对西汉辞赋家的影响》,内蒙古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9] 张晨《师范先师自滤妙才——略论司马相如对宋玉的创造性接受》,《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20] 曹艳娇《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21] 禹明莲《司马相如赋中的名物叙写探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2] 冯良方《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3] 韦运韬《司马相如大赋之结构艺术》,《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4] 踪凡《<子虚赋>植物考》,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5] 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6] 蒋晓光《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7] 许东海《仙境•梦境•困境——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仙道、治道”讽谕及其君臣焦虑》,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8] 白云娇《昔日金屋藏娇 今朝长门深闭——司马长卿<长门赋>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
[29] 李程《司马相如“骚体制歌”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0] 高安晶《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1] 王雪冰《司马相如与扬雄赋对于<楚辞>语词祖述之异》,《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2] 李乃龙《司马相如“喻难”文的政治史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33] 王德华《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5期。
[34] 王德华、宋雪玲《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5] 熊伟业《<难蜀父老>的双重主题》,《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36] 王德华《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7] 刘南平、郎瑞萍《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一论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赋>之艺术魅力》,《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8] 侯艳《<封禅文>歧解辨析》,《兰台世界》,2013年第11期。
[39] 徐宗文《钟情惟一见 风雅映千秋——略说相如文君爱情传奇的文化意义》,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0] 黄卉《“文君听琴”的文学意义——元代才子佳人戏的恋爱模式》,《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
[41] 陈如毅《论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擅变》,《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2] 祁和晖《卓文君与中华才女之乡临邛》,《西华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3] 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44] 高林广《<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批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5] 元文广《刘勰的司马相如批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46] 韩大强《论李白的司马相如情结》,《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7] 朱大银《杜甫论司马相如、阮籍及庾信》,《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8] 詹杭伦、沈时蓉《唐人李远<题桥赋>说略》,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9] 房锐《苏轼评司马相如——以苏轼的三篇史评文为重点》,刘朝谦、王峰主编《2013中国邛崃:国际赋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0] 王红霞《宋诗话中的司马相如评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1] 孔德明《论司马相如文章家身份意义》,《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52] 许结《司马相如“赋圣”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3] 张大可《论司马相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4] 房锐《二十一世纪以来司马相如研究成果述评》,(韩国)《国际言语文化》,2010年第14辑,第180页。
Power by YOZOSOFT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川早水《巴蜀》中的司马相如
房 锐  陈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巴蜀》是日本人山川早水撰写的中国游记。书中记载了不少巴蜀见闻,于司马相如也多有提及。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研究司马相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末民初之际日本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山川早水;巴蜀;司马相如

1905年至1906年,四川高等学堂日本教习山川早水对巴蜀地区进行考察,并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游记。1909年,此游记以《巴蜀》为书名,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2005年,《巴蜀》一书又以《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为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与司马相如相关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司马相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山川早水在《巴蜀•城外史迹》“司马相如之故居”中认为:
司马相如的故居,《太平寰宇记》说,益州之西四里。《明一统志》说,府城之西南五里。《一统志》只说成都县之西南,没说里数。虽然诸志说法不一,但位其城西,无可置疑。今西门外西南约一清里左右,有个名叫抚琴台的地方,据说是相如的旧居,即他与文君饮酒之处,实际上只是田间一个小土岗。[1]
《太平寰宇记》卷七二《剑南西道一•益州》云:“相如宅,在州西四里。”[2]《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琴台”注云:“在府城西南五里。”[3]山川早水引用《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的说法,以说明司马相如故居所处的方位。山川早水称:“《一统志》只说成都县之西南,没说里数。”此说有误。又,山川早水认为:“虽然诸志说法不一,但位其城西,无可置疑。”这一判断大致不差。
值得一提的是,山川早水所说的“抚琴台”,乃五代前蜀皇帝王建之永陵。冯汉骥在《相如琴台与王建永陵》中指出:“大概自明末以后,唐宋时所指之琴台,或已夷为平地,永陵之石幢与石人石马,亦不复存。但琴台相传既久,好事者遂指附近永陵为琴台矣。”[4]山川早水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普遍看法。《巴蜀编后语》称其为“笔误”[5],是不够妥当的。
山川早水在《巴蜀•城外史迹》“驷马桥”中记载:
驷马桥,又名升仙桥,在城北五里,成都与新都之间的路上。《水经注》曰:“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之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入叩蜀,果如志焉。”给桥取名驷马,就是出自这个典故。今流行称之为驷马桥。凡由北门的这条路进城的人必经此桥。行客坐轿者,概不知其史迹。我也是其中之一。今之桥并非桥之原貌,但已经成为习惯,仍呼之为驷马,可作怀旧之用。桥畔有诗碑,系遂宁张鹏翮撰书。[6]
“驷马桥”,原名“升仙桥”。山川早水所引《水经注》之语,见该书卷三十三。需要指出的是,《水经注》原文为:“后入邛蜀,果如志焉。”[7]山川早水引为:“后入叩蜀,果如志焉。”此当为笔误。《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云:“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8]《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以中郎将之职出使西南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9]。司马相如初赴长安求取功名之时,即在桥柱上写下自己的誓言“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驷”即四马,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赤车驷马”即显贵者的车乘。后来司马相如以天子使节的身份出使西夷,衣锦还乡,受到蜀郡太守等人的隆重礼遇,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令蜀人羡慕不已。在蜀地,流传着一些与司马相如有关的传说,驷马桥的典故,即反映了人们对司马相如的推崇和接受。《巴蜀•城外史迹》所录岑参《升仙桥》诗云:“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10]此即为一例证。
《巴蜀•自蜀赴秦驿程》云:“第一日,从成都北门出发走五清里,过古升仙桥。也就是现在的驷马桥。”[11]《巴蜀•城外史迹》“驷马桥”云:“凡由北门的这条路进城的人必经此桥。行客坐轿者,概不知其史迹。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相如长桥题柱的传说已不再广为流传,时人多不知驷马桥的来历。山川早水行经驷马桥,关注到此桥的命名,他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驷马桥命名的缘由,还原了历史典故。他以文献和实物互为参照,对史迹传说的流传亦有一定的帮助。
《巴蜀•城外史迹》“驷马桥”云:“今之桥并非桥之原貌,但已经成为习惯,仍呼之为驷马,可作怀旧之用。”由于时代变迁,山川早水所见到的驷马桥,已非旧貌。而从山川早水之记载,略可窥见驷马桥的变迁。“桥畔有诗碑,系遂宁张鹏翮撰书。”张鹏翮,号宽宇,四川遂宁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康熙年间,任河道总督、刑部尚书等职,是清代四川人中官位较显赫、名声较响亮的人物。
从山川早水《巴蜀•城外史迹》所录四十首与成都相关的诗作来看,简文帝《登琴台》、卢照邻《琴台》、岑参《琴台》、邵博《琴台》、岑参《升仙桥》等诗均与相如琴台、驷马桥有关[12]。据此可知,在山川早水心目中,相如琴台、驷马桥无疑是成都最富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之一。
《巴蜀•城内史迹》“文翁石室”记载:
《蜀景汇览》中曰:“文翁石室,在华阳县南,又名文翁学堂,即今之成都府学。”石室久废,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按察使刘德芳修复之,建锦江书院。康熙六十年(1721年),学使方觐增讲堂学舍三十余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掌教顾汝修建魁星阁于讲堂。后,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府李尧栋重建文翁学堂,祀文翁高朕,以司马相如诸贤配焉。 [13]
“文翁石室”,即今成都石室中学。《三国志》卷三八《秦宓传》引秦宓语云:“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汉家得士,盛于其世;仲舒之徒,不达封禅,相如制其礼。夫能制礼造乐,移风易俗,非礼所秩有益于世者乎!虽有王孙之累,犹孔子大齐桓之霸,公羊贤叔术之让。仆亦善长卿之化,宜立祠堂,速定其铭。”[14]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司马相如乃文翁弟子,故重修文翁学堂时,“以司马相如诸贤配焉”。虽然秦宓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15],但这并不妨碍蜀中人民对文翁、司马相如等先贤的推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2]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8页。
[3]李贤撰,《大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1987,第4207页。
[4]《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5] 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6] 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7]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68页。
[8] 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9] 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 3047页。
[10] 山川早水《巴蜀》,东京成文馆,1909年版,第202页。
[11] 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2] 山川早水《巴蜀》,东京成文馆,1909年版,第201-202页。
[13] 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14]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73页。
[15] 参见房锐《对司马相如成名与文翁化蜀关系的再认识——以《三国志•秦宓传》所录秦宓致王商书信为重点》,《唐都学刊》,2007年第6期。
Power by YOZOSOFT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4-11-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经典爱情故事,传唱千年不衰,影响着古今中外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对这一精神财富的发掘,必将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蓬安在开展司马相如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大型历史舞剧《相如长歌》和民俗歌舞剧《蜀红》,在省内外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益。同样,“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后,会更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深化文化产业培育,活跃全省文化事业,促进文艺创作、戏剧、艺术、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文化产业成果。
发表于 2014-11-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委书记温桂彪同志多次专门听取汇报,组织研究,他认为,司马相如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很显著,还应该继续扩大研究、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的需要,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意义很重大。他表示,蓬安县委县政府会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司马相如研究,支持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成立和以后的研究工作。他还表示,筹备成立工作的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一定大力支持解决,并决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指导研究开好这次会议。成立大会由司马相如研究会筹备组具体负责,但是,始终得到县委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南充市相关领导和很多部门对成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
发表于 2014-11-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识途先生回复谭继和老师
致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成立的贺信
继和同志:
来信敬悉,祝贺四川司马相如研究会的成立。我赞成全面深入研究巴蜀这个大文人。考证司马相如生地是研究课题之一,不是唯一,也何许是大家目前最关切的一个课题。我从我能看到的资料看,我曾支持司马相如生于蓬安,长于成都的观点,并支持恢复相如县的古称,对这个大文人是相称的。生蓬安的论点允许有不同的论点。讨论研究可以求得出比较实事求是近于真理的结论。这都并不防碍恢复相如县和纪念司马相如的活动。可否请酌。
马识途
2014年10月30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4-11-1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画先生的帖子多哦,画面也精美
发表于 2014-11-1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蓬安相如故里文风日盛,倍感欣喜,值得借鉴学习
发表于 2014-11-10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的领导也支持哈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5_165:}

发表于 2015-9-22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搞大发了喔,肯定效果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