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才主编《水寨茶乡夹门关》第11期第2版 2014夹门关春茶民俗文化节刍议 彩彩 2014年4月26日至29日,成都乡村文化旅游节邛崃分会场,暨夹关春茶民俗文化节,在邛崃市夹门关举行。该文化节开展了开幕式(祭茶神、文艺节目表演)、环龙门山骑游、茶艺表演、制茶斗茶、山歌对唱、趣味运动会、灯舞表演、放生会、赛龙舟、抢红鸭、星月艺术节等活动。看重建、品美食、观表演、采春茶……来自美国、俄罗斯、葡萄牙、尼日尔和波兰等十余个国家的数十位外国友人,以及邛崃、蒲江、雅安、名山、芦山等市县镇乡的上万名观众饱了眼福。
该文化节的节目,大都具有夹门关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观众评论式的批评也不少,以至于一有人提起该文化节,就有人说:“夹门关搞文化宣传的人是吃干饭的,只知道拿纳税人的钱!”、“组织者对夹门关的文化传统球经不懂!”、“组织太差!”、“没有整好!”、“臊皮!”……这些话,群众之所以有意或无意地向笔者说,是因为在夹门关人们的心中,笔者是搞文化宣传的。听到这些话,笔者既不敢解释,更不敢反驳。一解释,那些搞惯了的人就更不客气地问:“难道你们是欻求的!?”只是披着搞文化宣传皮皮的笔者,只能一个劲地道歉和感谢:“对不起,因为是灾后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事情多,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周到,让大家失望了,请多海涵!”“感谢你关心夹门关的发展,跟我们提这么多好的建议,以后我们一定尽量做得让大家满意些”……群众不知道笔者是“耗子钻风箱”、“癞疙宝滚潲缸”!为了组织者以后类似的活动,搞得尽可能地“至善至美”,笔者梳理了一下,群众的意见大约有如下十条。 一、事前没有任何报纸说要搞本次活动,就连《水寨茶乡夹门关》上,也没有透露过只言片语。有人说,“本次活动上面不同意搞,是夹门关自己偷来搞的,不需要大张旗鼓”。 二、事前街上没有一条标语说要搞本次活动,就连政府门口都没有提示。有人说,“本次活动不是夹关政府搞的,与夹关政府无关”,还有人说,“这次活动不是夹门关政府搞的,是成都市政府来搞的”。 三、事前没有召开过夹门关知名人士的座谈会或筹备会,许多人都不知道要搞本次活动,就连《水寨茶乡夹门关》编辑部的人都不知道。有人说,“本次活动不是夹门关人搞的,与夹门关人民无关”。还有人说,“夹门关政府本来就瞧不起夹门关的文人,只要上面的领导认可,就可以升迁,不需要把夹门关的文人打成钱!水既可以载舟也以覆舟,这话只是老百姓说说而已,没有那么严重。” 四、大街小巷没有张贴活动日程安排,只有郭坝一张,还不足一平米。就是这不足一平米的日程安排,也没有注明活动地点,让口碑相传慕名而来的游人,像“没头苍蝇到处乱窜、四处询问”。 五、夹门关的“庙会”、“抢河鸭”,历来都是在农历3月28日。口碑相传慕名而来的观众,大多数是冲着“庙会”和“抢河鸭”来的。没有在这天看到“庙会”和“抢河鸭”,怨声载道,大呼上当了、受骗了,甚至“日足二骂”,嘴巴极不干净。让老外们有到了“蛮夷之地”的感受。
六、“山歌对唱”节目,事先没有对歌手进行筛选,也没有对歌词进行锤炼,更没有对山歌的旋律进行提纯。以至于歌手的形象、歌词的内容、山歌的旋律都不令人满意。说这是“庙会居士在唱劝化文”、“孝子在哭伤”……夹门关的山歌极其丰富、优美,《水寨茶乡夹门关》也收集和新创作了不少,只要“拿来”或“稍加收拾”,效果都不会是这样的。 七、“抢河鸭”的鸭子,应该是正宗的“河鸭”,不应该是“笆笆鸭”。“笆笆鸭”从小到大很少见水,体力不足,一见水就“晕水”,加上装在麻袋里放出,就更“晕”,更不知所措。所以,一下就被“运动员”捉住了几只。观众辛辛苦苦地等了几天,“抢河鸭”的过程几分钟就完事了,十分很扫兴。以前民间组织的“抢河鸭”活动,几十只鸭子从香严寺下放,几十个人在河中抢来抢去几十分钟,直到永寿桥都还没有抢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鸭子一下水,就被人一下捉两只”的现象。 八、“抢河鸭”的解说员,形象气质都不能“代表夹门关”,声音既没有磁性,更没有激情。“夹门关形象”、“夹门关气质”、“夹门关语言”……虽然不一定全像宋世雄、韩乔生、陶伟、孙正平、黄健翔……但,至少不应该是那个样子。 九、据说召开文化节的那几天晚上,熊营湖的彩灯都没有开,“外地游客来看什么?”,夹门关人不解,“一把好粉为什么要抹在后颈窝?”。 十、游人反应,本次“夹关春茶民俗文化节”,没有各商家和文艺团体来助威搞“交流会”,就少了一份热闹,就失去了夹门关的“坝坝会”的特色。据说某某文艺团体主动来助威交流,夹门关没有人接待,最后由老百姓私人接待,在郭坝与夹门关民间团体联合了一番,就悻悻而去。有人说:“夹门关政府照远不照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