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辽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没想到大家的热情十分高涨,在后台共收到300多条留言。不出辽报君所料,许多留言中都反映,在大学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普遍现象。这着实令辽报君及整个辽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于是我们思索、我们追问、我们学习,最终用了一个月时间筹备,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今天刊发了第一期《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策划与读者一起探讨这一社会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与解决之道。同时,辽报官方微信继续向各位敞开,您还有什么话也别掖着藏着,言无不尽,大家共勉。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怎样解决问题。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传递中国的“正能量”;而不是消极的,迷茫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