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泸州人-万慎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年祭。120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反思这场战争何以惨敗,吊念牺牲的先烈,评议当事人的功过。泸州有没有人知道,当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泸州人万慎。
万慎原号万人敌名致璋字斐成,四川泸州安贤乡人,生于满清咸丰六年丙辰腊月(1856年)。光绪年间曾任翰林院孔目,川东兵备道黎昌庶慕宾,甲午战争从军海疆,为山东巡抚李秉衡所赏识,延为幕宾。万立勋先生遗著“、万慎轶事”记叙了万慎这段经历。
1894年9月某日,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某日,在山东半岛北岸,渤海南沿,莱州湾边一家客栈里,平索不太修边幅的慎子先生黎明即起盥洗清洁,穿着整齐,背靠床壁,闭目养神,想借此片刻闲暇,消减近日劳累,可是欲静难安。沿途见闻,特别是黄海战败传说,市民惶惶的景象,马上要晋见李的兴奋,直叫他心潮起伏。未久,有人轻扣房门,急起外视,隨又紧跟来者,穿街过巷,到了城边一座大操场,两侧蓬帐,岗哨林立,那人在前,先生随后,通行无阻,到一大帐,那人示意等待,便迳直入帐去了。少顷,一人出来问他“你就是川东兵备道黎大人上宾,万填先生吗”?万应声答:是。那人轻声笑语:我就是李秉衡。万大惊。
原来,慎子从四川晓行夜宿,迢迢千里,一路上急急匆匆,或車马、或船行,或徒步来到山东;路线,食宿,行止都有人预先安排,沿途照料,指引。他正要晋见的新任山东巡撫,正是爱国爱民,亷正忠貞深得民心,曾在中越边境与冯子才分任战守,大败法兰西侵畧军的老英雄李秉衡。他素即仰幕,早知道李极平易近人,时与末弁、小卒谈笑不拘。却未料得竟会如此突兀出现于前。定睛看时:六十开外,矍铄有神,气宇轩昂,慈祥中不减威严,和蔼中蕴含英武,立即肃然行礼参见。李挥手,免礼。即便把臂进帐,边走边问,入座后、又细细循循提出咨询。万亦从容应答:“日本侵我蓄谋己久,战,固然难以取胜,不战,必招轻侮与践踏,乞求无益。敌我,同处一洲,其人狡诈、阴鷙,得寸进尺,亡我之心,人所共知。只有明耻教战,宁为玉碎,才会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可能。”李点头称是。谈到黎庶昌自愿东渡,利用当年使日的旧相识,指陈中日友好之利,表述我朝上下对侵略之共愤,以排难于未然,而当事者不讷之经过,李婉惜失声。言及黎公于我朝被迫宣战后,为军用日绌,而首献万金以济军需,当事者不报的情由,李竟恕形于色。转而问及山东防务,万以“先发制人”对。李沉吟,摇首,叹息而后谓曰:“黎大人当年两任驻日大臣,洞察日本国情。获悉日军有偷袭朝鲜之阴谋,急电回国,请兵援朝,为先发制人之计。致使日军见中、朝有备而自缩。抹灭了一场恶战,亦为朝鲜百姓消除一场浩劫。黎大人的胆识、谋略,功德、伟绩、人所共仰,我亦至为钦敬。可惜后继非人,以致我朝东进之军节节后退。‘先法制人’ 亦是我山东防务值得借鉴之上上良策。遗憾的是我李秉衡想得到做不到。” 万问原因,李不无感慨曰:“我,山东巡抚,只有陆上防务和辖内兵勇及地方民团的组建与指挥之职权。而敌军海陆并进,海上航行,左右漂忽,进退自如。陆上兵马行动迟缓,又为海岸阻隔,火力不逮。没有海军配合,终不能令我陆军涉海以‘先发制人’ ?而我北洋舰队从朝鲜退归,一直有避战保船之心,无克敌制胜之志。李中堂自缚手足,下属不敢言战,躲躲闪闪,以致黄海大东沟遭伏击,挨了闷棒,才怆惶还手,所以战败。我比你旱来山东几天,正遇这一痛心事,眼睁睁,无法援手……。” 万挿言:“我虽迟来,沿途亦有见闻,只是未惶打听,好在敌我互有损伤。敌虽获胜,损失亦是不小;我虽战败还有余力,吸取教訓,立即动员物资、人才,赶紧修船添舰,增购弹药枪支,鼓舞斗志。在陆上设施配合下,自卫有余。日寇远来,势难持久,侍机出击,胜利可期。”李叹息再再,曰:“你想的倒好,可那中堂大人,已成惊弓之鸟,反而深藏不出。对于请战下属,总是呵斥:<能保往你的船就好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就令人不无杞忧了。今既为可供敌登陆之口岸多,海防设施差,兵力不足,无海军配合……犯愁;更为当权者畏敌妥协,避战求和,造成‘主战’与‘主和’二者共事不同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将不相容耽心。” 万欲接话,见他似有自觉失言的表情,亦就不便多说,而内心却为李之袒诚直率所感动。转话外事,万在黎幕三年,耳濡目染,已非昔日之吴下阿蒙,他将黎昌庶所倡导的‘布告列国公议,按国际贯例以维持我属国’的主张,与<孙子兵法>‘伐谋’、‘伐交’的旨意,以及‘合纵连横’的方畧,加以阐发,为李所赞赏。李曰:“立志高远,然必坚定为先”。万即心领神会,敬谢不敏,李乃移座近前握手告曰:“我自谅山战后,乞病回乡,家居有年。今为敌寇肆虐,生灵涂炭,受命危难。千里戎机,来此才几天,人地生疏,协调各方,百端待举,隨来人手单簿,若果同心,便请留幕助我如何?”万感慨其诚,当即表示愿听差遣。李大喜,遂将到职后之部署告之,并谓明日阅兵,为莱登地区,举办团练,参与者,编内官兵少,新募义勇多。嘱他隨行观礼。是时李年六十四,万年三十八岁。万对李推崇备至,李对万信任有加,从此遇事先议,议多契合。
可惜他们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清政府昏庸腐败,李鸿章对外一贯妥协投降。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挟外洋以自重。这就决定了甲午战争的命运,铸成了中国的败局和耻辱。
李秉衡坚决抗日,李鸿章避战求和。
李秉衡字鉴堂,清奉天海城(今属辽宁) 人,初入资为县丞,迁知县,历官知府,巡抚。光绪五年冀州岁饥,筹巨金、运土布易粮归,以解民困。时称“北真廉吏第一”。光绪十一年,在广西法人寇边,财匮,战士不得响,蹂屍舆厮无人过问。益节俭,汰浮费,无分客主,给粮不绝。战恤功赏从厚。复创设医局治负伤军士,身自问病送药,日数四。一贯忌恶如仇,爱民如子。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奉召于1894年9月12日(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 出任山东巡抚。一到职就严纪律,禁止贪污行贿。以旅顺锁钥北门,遂率师驻烟台。才五天,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受重创,李鸿章成了败军之将,惊弓之鸟。
不足两月,大连旅顺失守,渤海大门缺了半边,李立即弹劾罢免丁汝昌、龚照屿,以警威海守将。当月,日本总理伊藤博文向日本大本营提出进击威海卫,攻战台湾方略。同年、日舰在荣城湾侦察登陆地点。而我北洋水师,黄海战败后,尚有军舰七艘、雷艇十三只,小炮船六只,日寇不敢贸然正面进攻,于是在1895年1月先从国内调一军到大连,与辽东半岛日军合并,组成大山岩为司令官的军团近两万人,在联合舰队的二十五艘军舰,十六艘鱼雷艇掩护下开始进攻山东半岛。
1895年1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末,…) 清军机处奉旨电谕李鸿章,加意严防日军进犯威海。次日(15日) ,李鸿章已经探知日军将在成山角登陆,可是秘而不宣。18日,日军水陆并进,声东击西,兵分两路,海军炮轰威海卫佯攻登州;陆军先遣部队强登成山角,猛扑荣城。从19到23日,日本联合舰队分三批护送日军后继部队在荣城湾登陆,25日侵华司令官大山岩在荣城建立司令部,然后分两路进逼威海。清政府在22和23日两天,先后两次电谕李鸿章,令北洋舰队狙击在荣城登陆之日军,李鸿章置之不理,倭寇得以无伤无损,大摇大摆进袭我军。
李秉衡令孙百龄,李楹二部于白马河,枫岭丶桥头集一带狙击登陆之日寇。时值北风怒号,大雪弥漫,我军衣着单薄,冒严寒斗顽敌,从1月21至29日,苦战八昼夜,多次击退匪寇。而二、三、四批之敌,不断湧来,我军后缓不继,人少势孤,才被迫后撤。这是甲午中日开战以来,山东半岛在无海军配合的困境中与水陆并进的日寇最剧烈、持久的一场硬战、恶战。打出了山东防军的英雄气概。可是日军乘势进攻威海后防南邦各炮台,而其海军联合舰队之大小船只都从海道齐聚港口。威海卫在其水陆包围中,形势紧迫。
李秉衡尽到了自已的努力,未能挽回败局,时论非之,清廷横加谴责。部众情绪低沉,对于屯兵烟台多有疑虑,主将威严为迷雾所掩。李沉毅自奋,不置一言。此时慎子深信李抚、懂得李抚用兵之神奇。他放言:“在荣城湾、成山头与敌拼搏是下下策,驻节烟台才是上之上者。” 他以妙喻解说:“山东半岛煞似小脚女人的三寸金莲,东南狭窄,荣城湾、成山头是小脚尖尖。纵使固若金汤,以脚尖立地,势难持久。西北地广人稠,物阜年丰,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脚后跟。只有站稳脚跟,才能顶天立地,巍然岿然,遮蔽全国,捍卫神州。” 部众闻之,眼笑眉开,愁云顿解,部众称慎子先生妙译军机。这是发生在1895年1月末(光绪二十一年乙末一月五、六日) 的事 。
另方面,李鸿章于一月七日派出赴日乞和的全权代表张荫桓,邵友濓与日方会于广岛被拒。日本公开指名要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而且加速进攻,逼我就范。我方则废驰戒备,引领而望,以表示求和诚意的大有人在。相隔十二天,李秉衡到职只有五个月威海卫失守,丁汝昌自杀,北洋海军所余舰只尽为日寇掳掠。威海卫之失在于我方人心不齐。而不是这屹然东防重镇的设施不完备,不险要,不坚固,密集交错的火炮威力不夠强大,亦不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而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一昧避战求和,避战保船的领导起了致命的破坏作用。造成敢战之士不敢战,战则违令轻则呵斥,重则获罪。贪生怕死之徒有持无恐,既可苟且偷生,还可邀宠晋升。因此军无斗志反有戒心。守军主将戴宗骞累挫强敌,分统刘超佩不备不战敌来跄踉逃遁,所守之炮台拱手让敌,反诬戴宗骞失约。李秉衡征询看法,万慎曰:“世俗常言:‘恶人先告状’,做贼心虚,重蹈对门李四不曾偷之覆辙还有可能。” 谈笑间,戴宗骞送来抗辩,并请收复己失之三座炮台,经李允准,戴乃募敢死士夺回炮台二座,尚有龙庙嘴炮台在争夺中,敌寇大至,得而复失。戴力战不胜,最后退走刘公岛,副将张德山无战守意,宗骞吞金死。<清史稿>论曰:“旅大既失,威海势孤,(刘) 步蟾、(戴) 宗骞先后誓死,士气如此,遂不可一战,此主兵者之责。刘戴二人虽败,犹有荣焉。而丁汝昌之死,北洋海军之覆灭,李鸿章更是难辞其咎,是他李鸿章私心自用。把北洋海军视为一已之私物,拒不配合山东防军作战,是他强命北洋海军象可怜又可笑的秧鸡一样藏头露尾,躲进威海卫,既不敢战(战则违令,李鸿章之禁令) 又无路逃,只有埃打被歼灭。他一手经营建立的海军,被他葬送,他裁培提拔的丁汝昌,被他自已捏死。而他更为慈禧主宰的清王朝所倚重。”
日寇破威海,侵地尽属登莱青道辖区,道台衙门与巡抚衙门同驻烟台,西国诸领事奔走相告:寇来攻之必先必急必猛,租界安全无保证,侨商侨民因之惶惶。三五成群,吵吵囔囔都赴衙门观望打听。李秉衡与道台刘含芳商定,一迁一守,由万慎往来联系。于是李移师莱州,安抚百姓,慰问外侨,侨商侨民咸感其诚,中外静谧,只有德国领事还喋喋不休。时日寇日逼,文登、宁海相继沦陷,谣诼纷传:敌寇前锋已距烟台十数里。刘道台与夫人郝氏大开道台衙门,门前设案,案上置鸠毒二盅,整冠端坐,貌极坚定安祥。背包带伞,扶老携幼之过往逃民,见状疑惑,或坐或立,以观其变,越聚越多,万逡巡往来其间,刘乃起立宣言:巡抚大人已迁莱州,调兵遣将,誓歼来犯之敌寇。我是守土吏,当街土地神,定与管地共存亡。寇来我夫妇先饮毒,然后,拼死一搏。时有溃卒一群又一群,持兵器噪呼寻食,刘道台一次又一次单骑往迎,郝夫人指挥衙役抬食物殷情招待,然后万慎在营房与役夫安排坐卧,告以道台夫妇厚意,出私蓄犒劳,要走者资遣,但以返乡保国护民相勖勉;愿留者发给欠饷,重新编伍。溃卒欢呼,誓保一方安宁,与来犯之倭寇决一死战。得数千人,一时士气焕发,军威大振,抹马厉兵,摩拳擦掌,斗志昂扬。
末几,李鸿章签订卖国害民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无不抚膺椎胸,握拳透爪,拨剑砍石痛恨呼天。
李秉衡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两次发电上奏清廷,痛陈签定和约之害;“权利尽为所揽”,“国势不可支”,“方今泰西各国,耽眈环向……皆视我与倭之事以为进退”,“边地祸变之兴,殆不旋踵。”日本“劳师袭远,死亡相继。” “财力用乏,人民愁苦。” “不过强力偾兴,外实内虚”。主张以偿兵费之款养战士,严敇各将帅、督、抚效死一战。表示愿提一旅之师,以申天讨,即捐靡顶踵亦所不惜。
消息传开,举国沸腾,反对和议的电文,奏折铺天盖地。可惜,十三天后,慈禧以光绪名义的谕旨下达,只说朝廷苦衷,不提罪责;只说战无一胜,不说原因;只谈死人陵寝,不提人民耐以安身活命的国土家邦;只说京师、宗,庙、社稷攸关,只谈慈禧个人的颐养,只怕惊了慈禧的太监奴才,不谈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存亡。所谓谕旨煞似浊水、污泥淋头下泼。把忾敌同仇、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冲淡了。慷慨激昂的封疆大吏,噤若寒蝉、屏息无声。义愤填膺的黎民百姓却还火热朝天,特别是被出卖的台湾人民,势与日寇拼死一博。
其间李秉衡托万慎代拟上奏清廷的《山东缓撤防兵疏》,万在文中指出:和局可持而不可久持;防兵可撤而不可剧撤;山东之兵断不可撤。反复论证当时之现实,是天下之事不外“势与理”二端,而御敌国,联邦交,“但以势之强弱为恁而不以理之是非为断。” 痛陈其力不足以相敌、相制而夢想以理以说,使敌不发难于我,我可安然高枕的可悲、可笑。一驳,“挑衅” 、“矫诏” 、“怒彼” 召寇,为侵略者开脱罪责的谎言。二驳,足以制我,而不能制彼的所谓“公法” 、“条约” 可以为凭,可以长恃而漫不设防的荒唐、愚昧。三驳,外强餍利贪地,可小容忍、一和之后,遂谓天下已安、已治的谬论。然后,引清王朝历代君臣对外国、外敌,由盛转衰的史跡为依据,对于不顾国家安危,不顾人民死活一味畏敌投降,奢言和议者痛加斥责。最后进一步指出赔费解防的危害。山东诸郡对国防之重要。在分析中日两国形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强我弱,无外交可言。“俯就和局,割地之外,继以赔费。而彼百端要挟,款目繁多,亦若不尽我国之财、不尽我中国之地不止。”痛斥投降派以和为上、委屈求全的误国言行。
“奏为和局不可久恃,防兵断不可撇。恭折呈祈圣鉴事。……和局可恃,而不可久恃,防兵可撤,而不可遽撤,山东之兵断不可撤。敢为我皇上敬陈之。窃惟天下之事,不外势与理二端,而御敌国,而联邦交。但以势之强弱为凭,而不尽以理之是非为断。倘其势不足以相敌,其力不足以相制,惟恃理以胜之,有说以仰之,而欲敌之人伈伈倪倪,低首下心,而不发难于我,我可晏然高枕,此上古之世容或有之,叔李纷争,有未见为然者。而犹昧所从事,此宋襄、徐偃之行仁义,而亦敌人所窃笑者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又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兵可百年无战,不可一日无备。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其理固千古不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