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学术探讨,源自我和一位学人的学术对话,是一种建议和思考。
一位学者和我聊起维稳这个论题,我说这个题材好像比较老,但很多教授和学者的见解,是隔靴胡搔,使维稳越维越肿。
他希望听到我的见解,我便和他一聊,谈了一些见解。不一定对,但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认为,维稳,作为一个论题,在现实中几乎不通。因为毕竟,一切都是运动之中,马克思观点认为,矛盾是推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维稳,有个死结,就是真正的民主和法治。
出现运动式维稳的原因,就是因为权势阶层维护自己权势地位和垄断利益稳定不动摇,而没有为老百姓维护利益。
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与权势阶层在那怕一点心情上的利益相冲突,权势阶层马上想到用维稳的方式去处理。结果是,维稳扭曲成了垄断对个体的压制。
承认冲突、正视冲突,化解冲突,才能整整的平稳。
为了维稳而维稳,其结果,是掩埋式压力强迫聚拢,最终形成爆发的潜能,这样的维稳,是饮鸩止渴,制造地震隐患。
在当前,维稳的弊端之关键是,维稳的主要目的在各级执行中成了捂百姓之口,藏自己的丑。
首先让宪法实现可诉性,就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即使在当前具体部门法中没有具体规定,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宪法为依据对侵权者提起诉讼及请求惩罚和赔偿。因为中国当前很多法律,对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公民诸多基本权利实际上被层层法律和制度架空,老百姓跑断了腿,却只能落个空气。
维稳的关键:一是言论自由得到崇高的保护、二是公民权利得到仰视地重视,三是对公民安全的高度重视。
四是对官员的直接选举,使民众信任的人成为领导,并在不满意时直接罢免和替换,而不是由领导任命提拔,造成派系提人、任人为亲,钱色插队。
维稳的主要矛盾,是官本位和民本位的矛盾。是公权与人权的矛盾,是正视和尊重利益冲突还是回避和压制不同意见的矛盾。
维稳本身,在现实中早已扭曲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很多时候,某些维稳的方式和行为恰恰是某些重大事件的催化剂和导火索。
多年维稳,越维越蠢。维稳一词有很大的歧义,维稳与发展有很大的冲突,维稳不应成为保持现状和厮守顽固的工具。
关键是认识不清几个问题:维什么的稳?为什么要维稳?为谁维稳?维稳的法律依据在哪里?
维稳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明确维稳的范围,方式,和维稳的执行者的资质,维稳时对当时人的保护,对维稳权力本身要严格制约。不能让维稳者成为猛虎,否则,越维越不稳。
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什么事不需要维稳,那些情况应该维稳,以及维稳的方式,是否公示,是否需要民众听证和表决,对当事人的限制要进行合理补偿,尊重当时人的权利。
对维稳权力运行实行全方位监督,依法公开,合理救济,便民参与。
维稳应当进行严格的备案和审批,确保维稳本身的合法和正当。维稳的前提,是国家首先要尽到平安责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安全失责,使个人受到伤害,往往是激发矛盾的热点。如果一个失职的权力主体去维稳,不但民众不接受,反而会激发成为对抗冲突。所以,维稳的权力主体要明确,不能由个别部门和官僚说了算。
维稳必须保持中立,以和平为贵,但不能沦为为垄断阶层的看门狗和保护伞。
维稳,先要平衡,公平正义是最重要的砝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