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24|评论: 9

【转帖】在麻辣社区走遍四川“旅游分享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11-25 10:54 | |阅读模式
       作者 马恒健   麻辣社区网友——恒山


各位网友好!
    我非常荣幸地接到麻辣社区的邀请,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走遍四川的体会与乐趣。在座的大多数人虽未曾见面,但在麻辣社区“走遍四川”版块这个氛围很好的交友与交流的平台上,也是神交已久了。因此,我也把这次所谓的讲课,视为一个难得的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在分享的过程中,真诚地希望大家提问和指教。

  对我来讲,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的旅游,始于十年前。那年我去昭化古镇,当地一位中学语文老教师陪同。当时他正负责古镇打造的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我发现在历代昭化县官的名录中,独缺南宋的。后来我又从川内若干县市的文史工作者口中得知,史料最残缺甚至完全没有的朝代,也是南宋时期。

  四川,一定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遭受了灭顶之灾!这灭顶之灾,虽然造成了蜀文化的断裂,但一定会留下惨烈的印迹。这个历史时期惨烈的印迹,便是至今仍矗立在四川境内崇山之巅江河之畔的一座座抗蒙古城堡。它们如一册册砖石垒砌的史书,无言地向人们述说着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

  于是,我开始旅游了,开始了一直持续至今的探秘之旅。

  这探秘之旅,就从寻访抗蒙古城堡开始。当然,与波澜壮阔的四川军民抗蒙战争的遗迹同时在我眼前展现的,是四川壮丽的河山和迷人的美景。

  恰恰就在前不久,省旅游局主办的四川旅游杂志,邀请我为他们主持一个为期一年的宣传活动,为四川的抗蒙古城堡打捆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造势,也为当地以抗蒙古城堡为依托开发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造势。因此,今天的话题,也就从抗蒙古城堡诞生的七百多年前开始。大家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在申遗成功之前先行一步,在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遗迹面前,体味先睹为快的乐趣。

  那是在13世纪中叶,整个欧亚大陆都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下颤抖。兴盛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蒙古帝国,其剽悍的骑兵向西越过伏尔加河、多瑙河,向西南越过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向南越过黄河。1251年蒙哥继任蒙古帝国大汗后,遵循他的先辈成吉思汗的最高指示:“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们的牧马之地。”决心将“上帝之鞭”挥向两个更远处:跨过非洲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和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

  空前辽阔的疆域,空前巨大的财富,空前强大的军队,激发着蒙古军队中上至最高统帅、下至普通士兵的空前蓬勃的征服欲望。彪悍骁勇的金人、西夏人不是蒙古人的对手,高大健壮的欧洲人也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偏安长江以南且只善吟诗作画的南宋人,更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因此,当蒙古贵族们将箭头和马首对准南方时,他们踌躇满志:10年灭宋不成问题。

  蒙古帝国在崛起及鼎盛时期,在战争中延续了游牧民族的征战特点,不以据城守地为重,而是以烧杀掠夺为目的。在蒙古军队出征前,他们的最高统帅成吉思汗发出的动员令,不是什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国争光之类虚无空洞的言辞,而是激发人性的贪婪,点燃人性深处的邪恶之火:“人生最大的快慰在于战胜,在于克服敌人,在于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搂抱他们的妻女。”

  正因为如此,当1234年蒙古铁骑挥鞭长江流域,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后,南宋军民在投降是死,不投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进行了殊死抵抗。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空前惨烈悲壮的南宋抗蒙之战,持续了漫长的52年。

  这场战争一开始,四川便是蒙军的主攻方向。一是因为中国中部及东部有长江天堑,蒙军不擅水战;二是四川乃天府之国,财多粮广。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蒙古军队大举进犯四川,成都惨遭杀戮劫掠后,仅城内便清理出骸骨140万具,四川其余州府人口“十丧七八”。屠城,成为蒙古军队攻陷一座城池后的必然行为。历史学家给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下了一个确切定义:国家恐怖主义。当宋蒙战争结束,四川人口从战前的1200万人剧减至80多万人。

  时任四川军政一把手的安抚置制史余玠,针对蒙军善于平野驰骋,拙于山地及跨江作战的特点,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计划,在1243年至1252年的9年时间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四川境内的长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沿岸,选择险峻的山隘加固和新筑了近百座山城。形成了北有苦竹寨、南有神臂城、东有钓鱼城、西有云顶城的“山城防御体系”。因这些城堡大多建在山顶平阔、四周峭壁环绕、状如城廓的方山之上,史称方山城堡防御体系。

  我国现存的古代城池建筑并不罕见,历代为躲避战乱将居民点迁徙于山城要塞也非四川独有。但是,像四川的南宋城堡,以方山地貌为依托,以迁入州府军政为支撑,构成大区域的防御体系,形成“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堡垒群落,却是绝无仅有。

  因此,抗蒙方山城堡,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一个特定的称谓。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奇观,是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

  坚守方山城堡,对四川的南宋军队来讲,是无可奈何但又是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军队的战斗力,由装备水平、战略战术和精神状态所决定。在冷兵器时代,精神状态居于首位。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的蒙古人,如野兽般勇猛,如鹰隼般迅疾,死亡对他们是平常事。何况蒙古贵族对有功者的激励措施直接明了、不折不扣,只需凭从敌军士兵尸体上割下的耳朵点数计酬。蒙军的战术简单实用,大战前,以小股骑兵骚扰试探,发现敌军薄弱处便以大部队全力冲击。而南宋军将领虽有深奥的韬略,却议而不决,错失战机。在装备水平方面,蒙军已拥有射程达300米的弓箭,与南宋军火炮的射程大致相当,且大量装备部队。因此,撇开南宋朝廷的孱弱腐败,单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南宋军队已全面处于下风。

  四川境内的抗蒙方山城堡大大小小有近百座,其中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的有八座,即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云阳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剑阁苦竹寨,史称抗蒙八柱。

  我曾登上川内遗存的20余座南宋抗蒙方山城堡,抗蒙八柱除了苍溪大获城外,我都去过了。我先讲讲它们独特神奇的地方。

  这近百座抗蒙方山城堡,无论是临江屹立还是拔地而起,其周围都是断崖,其山顶均较为平阔,且必有多年不渗不漏、四季不涸不竭的水池或水井。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比粮食还重要。长年遭受蒙军铁桶般的围困坚守城内的南宋军民,赋予这生命之源以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名称。如运山城内的天生池、虎头城内的白鹤井、神臂城内的红、白菱池等。700多年过去了,这些神奇的水池和水井,至今不坍不塌、不壅不塞,仍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用水来源。比如富顺虎头城内的白鹤井,坐落在一个大院里,仍是数十人唯一的饮用水源;泸州神臂城内的红、白菱池,仍然为村民栽秧的水田提供水源,发挥着小水库的作用。要知道,这些水井水池位置,远远高于水平面,并且看似并无水源补充。古人高超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堡垒的作用主要是防御敌人。对此,抗蒙方山城堡的构筑,颇有创造性。比如,广安大良城,其西门外的地形以缓坡为主,有的地方虽有断壁悬崖,但相对高度不够,纯粹依赖天然屏障不足以进行成功的防御。因此,筑城者将中国古代独创的城池制式———瓮城,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瓮城套瓮城再套瓮城。我在那里看到,除了西门,还有小西门、长庚门、太阳门及西门湾门。重重城门皆构筑在相对险要之处,即使一门被突破,进攻者也不能长驱直入。不但如此,一旦防御者组织反击,狭窄的城门又令进攻者不能迅速撤退,防御者正好关门打狗。

  南宋方山城堡城门的位置,是十分考究的,这既要考虑出入方便、运转自如,更要考虑当时已运用于实战的火炮的轰击。因为城门无疑是敌军攻城的主要目标。我在蓬安运山城看到,门洞左侧是一段数十米长、与城门呈90度夹角的城墙;墙下一段宽约三米长约数十米的平缓坡道,从门洞前向山下伸延;坡道的下面才是千仞绝壁。按常理,这城门可前移至绝壁前不是能将敌人提前堵住吗?当我站在坡道尽头的临绝壁处俯瞰,才发现脚下有一道山梁正对绝壁。这时我才明白,将城门内缩数十米,看似给敌军逼近城门时留下一段立足之地,却避免了城门暴露在沿山梁向上进攻的敌军的视线内,也就避免了敌军火炮的直接瞄准轰击城门。喜欢军事知识的网友如果到此处看看,可能还有新的体会。

  实际上,南宋时期四川军民修筑抗蒙方山城堡时,为防炮火轰击,还有一些精细的工艺结构考虑,如城楼拐弯处的墙体修成弧形,可减少炮弹对墙体的破坏力,类似当今子弹打在钢盔上会滑掉一样;一说到城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城墙上的墙堞,俗称垛子,但有不少抗蒙方山城堡,在城墙上去掉沿袭千年的墙堞,以免炮弹击中墙堞后碎石伤人。古人的智慧,往往令今人自叹不如。

  在合川钓鱼城,有一处在世界军事史上都留下浓重笔墨的南一字城。南一字城墙与主城墙成“丁”字形,如同从主城墙伸出的一柄利剑,直插嘉陵江心,长约1公里,高5米。南一字城在江心的一端,既是宋军补充给养的码头,又是限制蒙军在江岸集结的外围防线。从局部的战斗来讲,在一字城墙的宋军可以从侧面以火炮、弓箭打击攻击主城墙的蒙军,即所谓射界无死角;从战略上讲,南一字城城墙截断了嘉陵江主航道,使蒙军大型战船不能顺江而下直逼重庆。一字城墙的创意,令人惊叹不已。

  遗憾的是,钓鱼城虽然大名鼎鼎,不少人却只把它作为看山看水的景区来游玩。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公认,钓鱼城在当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

  公元1259年,正当成吉思汗的后裔们摧枯拉朽横扫半个欧洲,罗马教皇惊呼“上帝罚罪之鞭”降临之际,欧洲人突然发现,让他们又恨又怕的蒙古铁骑疾风般消失了;与此同时,凭借红海天险,与驰骋于阿拉伯半岛的蒙古铁骑作最后决战的埃及军队也突然发现,剽悍骁勇的蒙古军队竟如潮水般退去了……当然,在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连钓鱼城上殊死抗击蒙古军队的南宋军民也不知道,正是他们惊天动地的英勇行为,令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元宪宗)命丧钓鱼城下。自此,正准备进攻莫斯科和埃及的蒙古大军各路军团的统帅们,以及正在中国南方诸省征战的蒙古各路亲王,纷纷原路折返,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四川电视台的主持人海光打来的。他说,老马,我正站在你写的书里面的一个地方,你猜是哪里。我第一本书中有55个地方,哪里猜得到。他激动地告诉我,钓鱼城城头,我是带儿子来,让他现场接受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下轮到我激动了,一瞬间,我确信我一路翻山越岭跑下来并熬更守夜写成这本书,值得!

  还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也比较大。一天,我办公室进来男性一位不速之客,30来岁,高大魁梧,一口京腔。他亮出证件,方知他是中央办公厅的。他说他从网上搜索到我写的<<蜀地秘境>>这本书,对书里写到的抗蒙城堡很感兴趣,这次利用年休假自驾一辆四驱越野车专程来成都,首先是找我买书,然后按书中所讲的抗蒙城堡,先跑两三处。我大为感动,坚决不收书款。岂知他更坚决,照定价给了书款不说,还多买了一本,说是留给儿子长大了看,以培养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说到翻山越岭,其实岂止是累。由于蒙古军队过于凶悍,那些抗蒙城堡有相当一部分建在当时人迹罕至,至今也偏僻险要的山顶。因此,要攀上去要冒点风险。在此顺便告诉如果有兴趣的网友们,一定量力而行。

  比如,位于蒙军入川主要进军路线上的第一个南宋军队的重要关隘,抗蒙八柱之一的剑阁苦竹寨,便是其中之一。

  苦竹寨,是南宋时隆庆府(今剑阁县)治地。南宋朝廷在战时将隆庆府由交通便利且富庶的平坝,迁往偏僻险要的苦竹寨,可以想象当年军情何等危急、战事何等惨烈。

  2005年秋,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要做一档剑阁人文地理的节目,我的向导曾带领摄制组人员攀上苦竹寨。他对我讲,制作人员中一位必须出镜的年轻女主持人,是被吓得来一路闭着眼睛,被雇佣的山里人抬上苦竹寨的。因山陡路险(实际多处上山路已断),每走一步,都可能是自己生命历程的最后一步。我的经历,证实了史书所言:“苦竹隘西北东三面崭绝,深可千尺,猿猱不能缘以上下也。其南一涂,一人侧足可登,不可并行。”也正因为如此,当年同为方山城堡防御体系的合川钓鱼城如今辟为景区,广安大良城仍定居着近千名村民,泸州神臂城也陆续开发的情况下,苦竹寨山顶4平方公里的平阔之地,还是真正的无人区。

  要论艰险,与苦竹寨不相上下的还有长宁凌霄城。

  1279年2月,被蒙古军队围困于广东崖山(今广东新会)海上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投水自尽后,凌霄城的南宋军民明知南宋已亡,四川境内抗蒙的方山城堡钓鱼城、神臂城、云顶城等已全部失陷,南宋境内已无成建制的抗蒙力量的情况下,仍以一座孤城坚持抗击蒙古军队达9年之久。1288年,凌霄城才在最后的激战中被攻破。

  南宋将士凌霄城玉碎,被史学家称为南宋抗蒙的绝响;被文学家称为南宋最后的骨气。

  我攀上凌霄城的那条山道,宽仅1尺多,因此,道面铺的不是石板,而是只比马蹄大一点的不规则石块。如果不仔细看,不会认为那就是铺路石。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道,野草从石块周围的缝隙疯长出来,如果不手拿竹竿拨开高数尺的蒿草,是看不清小道向何方延伸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是,这仅容一人通行的在崖壁上呈“之”字形攀升的小道,一边是陡壁,一边悬崖。向导一路是这样告诫我的,不要朝后看,不要朝下看,也不要朝前方远处看,只能盯住前方1米以内的石块。话虽然这样说,如果不是临悬崖一边的道旁野草,与悬崖下的茂密杂树连成一片,令人在视觉上不至于因恐高而目眩,恐怕我也不敢上去了。

  作为文字工作者,这次冒险之旅还给了我一个意外收获,也得了一笔不多但也不算太少的奖金。去年底,我发表在<<青年作家>>杂志上的题为<<凌霄城南宋王朝最后的骨气>>的大散文,参加由省散文学会主办,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川大文学院等参与的四川省首届散文奖评选,最后在来自全国的数千件作品中名列第二。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古诗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苦竹寨顶及沿途看到的大剑山小剑山,与在剑门关看到的不同。明代一位诗人曾站在苦竹寨顶,写出如此诗句:一望剑山天下胜,诸峰罗立似儿孙。从诗意可以想象,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凌霄城海拔虽不高,一千多米,但在长宁县算高峰了。站在凌霄山之巅俯瞰竹海,如碧波荡漾的竹海一望无涯,漫延到天边,这是何等地令人心旷神怡;在沱江上乘船观看修筑在虎头山上的抗蒙城堡虎头城,那虎头山,虎头虎腰虎尾惟妙惟肖,无需任何人提示,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只巨大的猛虎,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除此之外,在我探秘访古的旅途,还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观是热门景点看不到的,也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我去寻访真正导致石达开最终兵败安顺场的宜宾横江镇横江大战战场时,途经又一处刚被中国科考专家誉为中国古代交通博物馆的横江镇伏龙口(另一处大家都知道是广元朝天峡),在这个地方,2300年前的秦代官道“五尺道”,历代运铜进京运盐入滇的关河水道,建于1998年的内昆铁路,2008年通车的水麻高速公路,再早些年通车的川滇公路和宜凤、宜义两条通乡公路,在宽仅一百多米的峡谷里交错延伸,历史的厚重感令人感慨,亲密缠绕的多条古今道路令人眼花缭乱。前几年在去寻访发明了与甲骨文同代的图画文字的发明者、石棉蟹螺乡尔苏人时,顺道去了孟获城,那拖乌山深处的万亩大草原,同样令人有天苍苍地茫茫的意境。再比如,我去通江空山坝途中,当汽车在一座高山的山顶盘旋时,山下大通江蜿蜒奔流,一道山梁由高向低由宽变窄伸向大通江拐弯处,活脱脱的一只巨大的天鹅伏在河边汲水;我行进在米仓道上时,一尊与皮靴一模一样的高数十米的巨石,矗立在危岩之上,令人称奇,当地人称是天神遗留的。在旺苍七里峡里,一处高达数十米的瀑布凌空拐了几道弯才飞流直下,如仙女婆娑起舞。我看到的这些藏在深闺的迷人景观,还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已在“走遍四川”这个版块里与网友分享了,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现在的一些驴友和摄友一说到旅游和摄影,动辄甘阿,牛背山,元阳梯田等耳熟能详的地方,其实,四川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的旅行体验,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此随意为网友们提供几条旅游线索吧:

  汉源的轿顶山地貌与牛背山相似,站在平阔的山顶环顾四方,向北可看瓦屋山,向东北可看峨眉山,向东可看大瓦山,是一个天然的观景大平台。不过山顶无农家乐,需带帐篷住宿,有一条简易公路,汽车可开到接近山顶的地方。喜欢摄影的网友,在这里也可以拍出好片子;喜欢人文历史的网友,可关注一下甘洛境内的南方丝绸之路—灵关古道,古道上的登相营古驿站历经千年风雨,仍基本保持原样,古道上的海棠古镇沧桑感很强,民风民俗也较为独特。现在当地政府准备打造成小相岭风景区,早点去看,以后可能要走样;喜欢恬静休闲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阆中构溪河湿地保护区,这里游览的方式是乘小船观水鸟,在一处叫三岔河的河段,竟有数千只飞鸟在水面翱翔,生态环境很好。这里刚被评为国家级,要去趁早,免得以后打挤。

  最后,我在这里回答一个人们问我问得最多的问题:你去的那么多地方,我们都没有去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但看了你发的帖子和写的文章,又觉得有点巴适,吸引人。你是咋个晓得这些地方的呢?

  告诉大家,没有什么秘诀,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拓旅游眼界的思想意识,大家一起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你关注的只是股票的内部消息,肉油蔬菜又涨价了,别人随意说到的好地方你却充耳不闻,这就是没有意识。此外,要自觉地培养并保持对大自然对人类历史的好奇心,说幼稚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儿童的心,如果这样,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延年益寿。

  具体地说,一是从古典诗词中寻找线索,中国古人,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在秀山丽水间游历,并留下世代传诵的诗词和游记。比如青神平羌江小三峡,我便是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中得知的,在座的网友有的看了这个帖子;二是从经典游记中寻找线索,比如八年前我去的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便是从一个老外撰写的探险记中得知的。去年去的雄奇的世界第二高桌状山大瓦山,也是从一名国外植物学家的游记中得知的;三是从历史书籍中寻找线索,比如上前年我去的蜿蜒于雅安泥巴山的那一段保持原貌的南方丝绸之路,大文学家扬雄隐居读书的犍为子云山,我国严格意义上的鸡鸣三省之地叙永水潦乡岔河村等,都是在史书中发现的。

  有人问一位登上世界十四座八千米以上高峰之中的绝大部分的登山者,你登山的脚步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网友们,咱们四川这么美景摆在那里,你这辈子不去,更待何时?!

  谢谢大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1:02 |



                                独收蜀汉真英雄

                                        马恒健


    展开四川旅游地图,以成都为原点,目光沿古蜀道由南向北,庞统、诸葛瞻、蒋琬、鲍三娘、费祎、姜维等蜀汉名臣良将的墓祠,依次映入眼帘。他们生前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死后成为天府之国的旅游资源,经久不衰。
    但是,他们若有在天之灵,却会被卧榻之侧的一个宿敌搅得寝食不安。这个宿敌,便是直接导致蜀汉灭亡的魏征西将军邓艾。他的墓茔,就在古蜀道旁,就在当年姜维北伐中原的必经之路上。



                                          兵家传奇


    甘肃文县与四川青川县交界处,一座摩天接云、坡陡谷深的山岭苍茫横亘。它自古以来便是川甘界山,名叫摩天岭。
在我国万水千山中,被称为摩天岭的山岭有许多。没有邓艾,这座摩天岭,在众多蜀山中普普通通;没有这座摩天岭,邓艾灭蜀,便少了几分悲壮和传奇。
     蜿蜒盘缠于摩天岭的阴平道,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道,又是由甘入川的一条奇径。它自甘肃文县延伸至四川平武县南坝镇,七百余里渺无人烟。严格上讲,三国时期,它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连邓艾也称它为“邪径”。
     那是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随着大将军司马昭一声令下,18万魏军浩浩荡荡踏上了灭蜀的最后征途。
魏军兵分三路。钟会率主力10万人,欲取汉中、克剑门,直趋成都;邓艾领兵3万由狄道南下,以牵制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诸葛绪率兵3万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
    钟会轻取汉中,却被姜维回师阻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下。诸葛绪被专横霸道的钟会诬告而被治罪,因此攻蜀的三路大军便只剩钟会、邓艾两路。眼下,钟会面对剑门天险无计可施,司马昭的伐蜀大计眼看就要夭折。
     此时,身为西路军最高长官的邓艾上书朝廷,请求批准率本部人马从“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的阴平道南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阴平道邓艾率军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途中因粮运不继,数次陷入绝境。当行至摩天岭,道路断绝,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自以毛毡裹身滚下百丈悬崖。主帅如此,将士自然亡命跟随,结果摔死大半。邓艾清点残部,3万人仅剩下不到2千。哀兵必胜,绝处逢生,邓艾率2千人取江油关(今绵阳南坝镇)、克绵竹(今德阳黄许镇),最后占领成都,蜀汉灭亡。
     魏景元四年十二月,魏王下诏,以邓艾大功官拜太尉(一品),赞词中将其勋绩与“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亚夫平七国”相比。
     这是中国古代战争的经典战例,这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段辉煌传奇。
    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塘攻两川,西川孟知祥一面遣军堵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代著名军事家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实际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直捣成都,进而占据了全川。

                                           阴平豪赌


     当我慕名攀爬在摩天岭两侧的阴平道上时,犹如在阅读一部历史的教科书,犹如在欣赏一部实景的立体的<<三国演义>>。
强烈地感受到邓艾在当地多么深入人心的,是一处处与他的传奇有关的地名。
    在甘肃一侧,有邓艾砺剑的磨刀石,盖印的印盒山,丢失衣服的落衣沟以及马鞭失落此地的“马鞭崖”,有邓艾的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以及练兵的射箭坪。如果说这些地名或许有附会之嫌,那么,令人不由得信服的是,在最靠近摩天岭的刘家坪乡,有一个村子叫邓家坝,而此村没有一家是姓邓。仅因当年邓艾路过此地时遗失了一只笔,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做邓家坝,至今如此。在四川一侧,有“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裹毡亭,有邓艾集结滚崖幸存士兵的将军寨。
     当我伫立摩天岭之巅,一通苔痕累累,字迹漫漶的川甘界碑,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邓艾行至此,路绝崖断,他是否在绝望之中,后悔不该出这个险招-----阴平道“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察觉,必将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这天然险地脱身也是问题;既是“偷渡”,不可能用大队人马,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如何克江油关占涪城,如何战胜绵竹的重兵和成都卫戍部队?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闪念。否则,他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奇袭,类似赌博,它往住是以寡敌众,以弱克强。虽然有对战略战术的精心策划,却又有对是非成败的叵测难料。因此,这本来就带运气成分,它的执行者,需要与生俱来的胆量,需要出生入死的气概,需要身经百战的磨砺。
    事实上诸葛亮早就告诫:“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是,邓艾仍然成为这场豪赌的胜者。当邓艾幸存的两千余名人模鬼样的士兵,突然出现在扼阴平道蜀汉境内出口的江油关前时,蜀军守将马邈以为神兵天降,惊得魂飞魄散,不战而降。对那位苦劝丈夫马邈与魏军决一死战不成,咬破自己的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然后口衔血书自缢身亡的李氏,邓艾敬其忠义,将她厚葬于关内。
     刚烈侠义的李氏,留下“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的千古美名。而邓艾也因此多少赢得了蜀中民心。所以,历代各级官吏,对灭蜀居功至伟的军事天才邓艾,是崇拜有加的,历代黎民百姓,也早已捐弃前嫌,对这位智勇双全且仁义宽厚的将军,心怀敬意并祭祀纪念。
                          断碑残坟

       邓艾墓位于剑阁县北庙乡孤玉山南麓。我进入北庙地界后,经当地人指点,找到了北庙小学,邓艾墓就在小学后面。
       来此之前,我自然对邓艾墓有一番想象:它不太可能像姜维墓那样坟头饱满、古柏参天,更不可能如庞统墓那样红墙拱卫、祠堂森严,但邓艾毕竟是终结蜀汉的一代名将,三国后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坟茔的规模可能寒碜,但也不至于破败难觅吧。
    “有智独能收蜀汉,无成空自惜将军。”清人杨端凭吊邓艾的咏叹,颇能表现我们一行的心境,使我对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的邓艾的长眠之地充满了期盼。
     当我们在北庙小学周围寻觅时,其实邓艾墓就在眼前。最后,是学校工作人员指出了具体位置。
     大名鼎鼎的邓艾之墓,已没有了坟头,1米见方的墓道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墓道和墓室用青石修造,由于无数次被盗、无数次的人为破坏,加之年久失修,墓道已坍塌。在墓道的两侧,各有一石砌墓室,为一墓双穴,是分别安放邓艾及其子邓忠遗体之处,各深3米、宽1.4米,高1.8米。两室间隔3米。
      在邓艾墓旁,原有祭祀邓艾的庙宇。其庙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据著名的明代史学家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载:“《碑目》云:‘剑阁有《魏太尉邓公神庙记》,唐剑州刺史刑册题。又《邓卫圣侯碑》,唐刺史郭准立石’。” 清雍正《剑州志》载:“彰顺王庙在县北二十里的孤玉山,魏征西将军邓艾庙及邓艾墓在焉。”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撰刻的石碑,对邓艾庙祭祀的盛况和邓艾父子的死因,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如今,从邓艾墓前的一尊断碑,仍可一窥邓艾墓及其神庙昔日的壮观。断碑正对墓道口,宽近1.5米,厚近1尺,距地面1尺多高处以上被折断,被折断的碑体已不知去向。从断碑的宽度和厚度可大致推测,完整的墓碑高度至少在2米以上。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这是《三国志》邓艾传中关于他偷渡阴平的记载,这是他的勇;而他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名言,是他的智,是遗赠给后世兵家的箴言。
    这正如前蜀时期建于邓艾墓前的彰顺王庙(前蜀皇帝王建封邓艾为彰顺王)庙门对联所言:“越天险已入蜀,战未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筹万机而擒王,身能死决,堪称父子是英雄。


                              英雄末路
     邓艾的战绩是无比辉煌的,但这辉煌过于短暂。他的生命,在极度的喜悦里戛然而止。
     站在锦官城头,邓艾豪情万丈。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出三峡、取荆襄,直捣建业,踏平东吴。但是,体恤下属的他,面对自己的疲惫之师,又不由得上书急欲图霸天下的司马昭,建议对东吴的进攻“且徐缓之。”
     司马昭不舒服了,加之嫉贤妒能的钟会上言诬陷,称邓艾按兵不动是要拥兵自立为蜀王。于是,司马昭密令监军卫瓘擒拿邓艾父子,押回洛阳。
    当邓艾父子的囚车行至绵竹(今黄许镇)一个叫三造亭的地方时,与邓艾有仇的部将田续将邓艾父子斩杀。
邓艾的亲信本欲将其尸体运回洛阳,但行至孤玉山下时,见此地林木苍翠、环境幽静,又考虑到洛阳远在千里之外,尸体可能腐败,便将邓艾父子就地安葬。
    从飞渡摩天岭的悲壮,到殒命三造亭的悲怆,再到草葬孤玉山的凄凉,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最终未能还都,更未能返乡。这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伫立背倚孤玉山的邓艾墓前,一个个关于邓艾的传说在我耳畔回响:邓艾的大刀曾掉入山下一条小河,这便是那条叫关刀河的河名来历;附近有一块巨石被称为摊尸石,那是因为停放过邓艾父子的尸体……
    在邓艾墓前数十米开外,便是人称翠云廊的金牛蜀道。它是邓艾进军成都没有走过的正道,是邓艾在阴平道上披荆斩棘时所梦想的金光大道。它下达成都,上通洛阳,当然,也通往邓艾的故乡——河南棘阳。
    一代豪杰,再也用不着攀爬七百里不见人烟的阴平道了……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1:38 |
广安大良城,作者如是说:
      堡垒的作用主要是防御敌人。对此,抗蒙方山城堡的构筑,颇有创造性。比如,广安大良城,其西门外的地形以缓坡为主,有的地方虽有断壁悬崖,但相对高度不够,纯粹依赖天然屏障不足以进行成功的防御。因此,筑城者将中国古代独创的城池制式———瓮城,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瓮城套瓮城再套瓮城。我在那里看到,除了西门,还有小西门、长庚门、太阳门及西门湾门。重重城门皆构筑在相对险要之处,即使一门被突破,进攻者也不能长驱直入。不但如此,一旦防御者组织反击,狭窄的城门又令进攻者不能迅速撤退,防御者正好关门打狗。

发表于 2014-11-25 17:17 |
4204525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06 |

发密码电报吗?

发表于 2015-1-27 21:41 |
转载写出来源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2:29 |

本社区@恒山 ,说清楚了的呀。

发表于 2015-1-28 00:52 |
我还以为是楼主的神来之笔也。不过,看完了,也增长了见识。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19 |
张朝贤 发表于 2015-1-28 00:52
我还以为是楼主的神来之笔也。不过,看完了,也增长了见识。

您还真会说笑话嘞。:P

发表于 2015-1-29 23:56 |
luoguokankan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