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信故乡纪公庙村的人为什么不姓纪而全姓李 陈泽继 纪信将军出生在今四川西充紫岩乡扶龙沟纪公庙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整个纪公庙村的本地人都全姓李,没有一个姓纪的,这是为什么?难道纪信将军并非出生此地吗?非也,欲知个中情由,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这事还得从纪信将军舍身诳楚保汉王说起。公元前204年夏,楚汉血拼已到了白热化程度。当时的情形是韩信率汉军主力远在燕、赵、齐地征战,刘邦不足十万人马驻守荥阳,势孤力单不说,加上项羽率军夺了敖仓,占了甬道,彻底切断了汉军粮食来源,刘邦君臣处于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困境。项羽率四十万虎狼之师把荥阳围得水泄不通,并连番出击,昼夜攻城,大汉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群臣束手无策,纪信慨然献计,挺身而出,假扮汉王去楚营诈降,让刘邦君臣趁机逃出困境。霸王招降纪信不成,大怒之下用火活活烧死纪信。刘邦与韩信主力会合,几经争战,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高祖为纪念舍身存汉的纪信,除赐置安汉县外,还派了一批官员专程到纪信家乡寻访纪信的亲人,打算为其封官以报答纪信舍身存汉之功。消息传到扶龙沟,纪信族人无不惊恐,你道为何?因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族人只知纪信被霸王烧死,以为他犯了诛连九族的大罪,不知朝廷访纪信亲人是为其封官的事。纪氏族人一片惊恐,满以为大祸临头。因当时刑法苛酷,施行连坐法,若一人犯法,则满门抄斩,九族皆诛。何谓九族,一指父族的四代,二指母族的三代,三指妻族的二代,合为九族,如此诛连,谁不害怕! 一时间纪村沟里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怪怨纪信怎么犯下了这滔天大罪,以致祸及族人。族中长者相聚一起,共谋求生的办法,有的主张举家逃亡,有的主张去亲威处避祸,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无论你逃往何处都难逃朝廷的追杀,一时间没了主意。 众人正叹息间,一位老人缓缓说道:“各位兄弟姊妹和晚辈们,大家不用悲观,老朽有个改姓避祸的办法,或能逃过一劫。”众人忙问啥叫改姓避祸?老人说:“眼见大祸临头,怎可坐以待毙?现在只能把全沟上下姓纪的人全改为李,马上把祠堂上的匾也改换为‘李氏宗祠’。一旦差官来访,大家都要说这儿叫李村沟,沟里的人全姓李,若能哄过差官,或能逃过一劫。再者,为远近纪姓族人免遭祸殃,应赶快设法把这事通知他们。”大家议论纷纷,再无别的主意,于是一致决定从此大家都姓李,回家再与家人说清利害关系,不可走漏风声。人们在不安中等待差官来临。 奉命来访纪信亲人的官员到纪信家乡跋山涉水,四处寻找,都访不到一个姓纪的人,可是皇命在身,只得又翻山越岭,来到瓜子沟里,到了村头一座桥前,坐骑竟停止不前,牵不走,推不动,大家正疑惑间,只听桥下哗哗水声却未见溪流。原来这桥是纪信当年练武停马休息的地方,称“歇马桥”。官员们无法牵马过桥,只得往回走。正行间,见前面有块巨石,上有石坑,形似石香炉,为首官员说纪将军生前曾说过,他在这石台上回望家乡,还在石台上跪拜告别家乡,你们看,上面不是有跪拜的双膝头印么?大家一看果然如是。 众人正感惊奇,那官员说:“这望乡石既在这里,说明这儿离纪将军家乡不远了,我们再在这沟里找找吧!”差官们往沟里走去,见几个老人在村口,大家马上去询问这儿有无姓纪的人,一位老人立即答话,说:“这儿叫李村沟,全村都姓李,从没一个姓纪的。官爷们辛苦了,请到祠堂休息休息再走吧。”老人们把差官带到祠堂前,只见门楣上挂着“李氏宗祠”的大匾。众人进祠堂休息,村民们送来酒饭。 酒饱饭足后,使臣们谢了村民向坡上走去,正行进间,坡上人影一闪,众人打马上前见是一位打柴汉子,便问话:老乡,你贵姓?谁知那是个极其憨厚老实的人,又有些口吃,竞开口道:我……我姓……纪,……叫……纪二……。官员们大喜,都下马跪拜说:原来你是纪大人,找得我们好苦,这下好了,快跟我们回朝廷,好封你官做。不由分说,大家簇拥着纪二急急往回赶。 来到三岔路口,一年轻汉子居然拦住差官,自称是纪信亲人,众人求之不得,把他也带回朝廷。据传说,汉高祖把纪二派为侍从做打扫宫廷使役的领班,当时人们称他为“扫地将军”。那自称是纪信亲戚的年轻人,在大殿上见了汉高祖神情慌乱,说话也闪烁其词。高祖觉得蹊跷,但又不好拒绝就说:“年轻人,你要真是纪信亲人,辈辈出王子,如果不是就辈辈出癞子!”然后,随便封了个有职无权的官。谁知他的后辈果然辈辈都有癞子。这传说看似说天子是金牙玉口,行骗者被皇帝封赠就要出癞子。究其实,是忠义之乡的西充人对奸狡不讲诚信者的嘲讽。 纪村沟的人自改李姓后一直沿用至今,故那儿的人全姓李了。而远在其他地方的纪姓人,如西充城郊的西门沟、滴水岩村的纪姓族人,当时在得到纪村沟传来的改姓避祸的消息后,也都改姓,改“纪”为“吉”,认为这个姓既可避难,又大吉大利,于是这一带的纪姓至今全姓吉了。因为这个缘故,后来“纪”、“吉”不通婚成为习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