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乐至县全胜乡罗家沟村,一行行现代化标准的钢架大棚映入眼帘,大棚里各种优良品种的蔬菜长势喜人,陈志林正在大棚里管理蔬菜。他是小山村里的“蔬菜大王”,将蔬菜种植业搞得风生水起。 漂泊思乡 打工仔返乡种菜 陈志林今年42岁,以前也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打工仔。“最开始打工,有时候有些受气,就想回家挣钱。”在外漂泊的日子,陈志林的心头始终萦绕着返乡创业梦。 2010年因为父亲患病,为了照顾父亲,陈志林回到家乡。在外务工10余年的他看到家乡大量的土地撂荒,农业也始终是依靠传统的肩挑背磨,规模零散。想在家乡的沃土上干出一番事业的陈志林,开始谋划着如何让这片荒土刨出财富来。 2011年底,经过仔细的考察后,陈志林投资25万元流转罗家沟村35亩土地,决定发展大棚蔬菜。为了节约建设大棚的成本,陈志林还自学如何搭建标准化的钢架大棚。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事业刚起步的陈志林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的大风。“覆盖的薄膜全部被大风吹毁,不少蔬菜血本无归。”陈志林惋惜地告诉笔者,当时就亏损3万多元,如果不是那场大风,他第一年就能盈利。 战胜困难 练成“蔬菜大王”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陈志林不甘心,他重新购买了薄膜,并加固了钢架大棚,让蔬菜不再受大风的侵袭。除了吃饭睡觉,空闲时间陈志林都呆在蔬菜大棚里,仔细管理蔬菜的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大棚蔬菜逐渐有了起色。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蔬菜有卖相,陈志林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专门研究每种蔬菜的肥料配比,并一直坚持使用无公害农药。去年,陈志林就依靠生态蔬菜纯收入8万元。每年他还会去成都学习,以便让自己种植的蔬菜能够是最新最好的品种。“我相信最自然生态的蔬菜,才是卖相最好的!”陈志林说起了他对蔬菜的理解。 今年5月罗家沟村竣工的通村水泥路,更是为陈志林的蔬菜种植业带来了新机遇。“现在蔬菜批发商已经能够上门来收购我的蔬菜了,免除了我的运输之忧。”陈志林对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赞不绝口。 上月,陈志林大棚里的莴笋、西芹已经喜获丰收。“上一季蔬菜纯收入4万多元,这一季的黄瓜也已经挂果,只要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季!”陈志林乐呵呵地说。 碰上农忙,陈志林还会请很多留守老人来蔬菜基地务工,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他还经常给村里生活困难的五保老人送蔬菜。 几十亩地的大棚钢架蔬菜现在已经不能满足陈志林的需求,“未来还将流转村上更多的土地,和村上的乡亲们共奔致富路!”陈志林信心百倍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