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师魏长生传奇故事(1)
开头:“皇姑”之谜
成都市金堂县城厢镇秀水河畔*,原有一座“皇姑坟”,据乡民们代代相传,坟茔里安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公主,在四川民间尊称为“皇姑”
“皇姑为何埋葬此地?是他下嫁到成都平原的百姓家了么?”
熟悉乡土掌故的乡农,回答得是如此的语出惊人:“这皇姑不是爱新觉罗皇家的女儿,他是个金刚罗汉体……”
听者一头雾水:“公主怎么会是男身?”
“他在秀水河畔土生土长,姓魏名长生,一代名伶,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演艺界的顶尖级大哥大。”
“大腕与皇姑,咋个可能牵扯到一起喃?”
“当然有关联哦,这里头还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哩。”
少年啯噜子
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叫魏朝贵,字宛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出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家境贫寒,父亲早丧,全靠母亲做些洗衣织补的零碎手工活勉强维持生计。在魏三10岁左右,母亲也辞世了。其时,他就与一帮流浪儿为伍,捡破烂,受欺凌,备尝艰辛;稍大后,曾一度到成都府学唱过川剧,技艺很一般。就是在这学艺之时的前后,他混迹于当时下层社会边沿人物的江湖组织——啯噜子,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啯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起于“南(终南山)巴(大巴山)老林”之中的流民。继而传播发展于成都平原各乡县。据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记载:“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原金堂县川剧团老艺人中普遍传说: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啯噜子起义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改学秦腔。当时川、陕两省,归川陕总督治理,是一个行政区域,交往十分频繁。
流浪陕西之后,他在西安举目无亲,人地生疏,遭人欺辱。后来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至此,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迫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他狠心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
由于有少年啯噜子的那段不平凡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十年磨剑,艺海扬帆。他的演技,先是在八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北上京师,问鼎中原。
名 震 京 华
清朝初年,北京的戏剧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也称高腔,传到北京后称为京腔,还不算是后来形成的京剧。到了乾隆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的戏班大多演京腔。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魏长生挟秦云蜀栈的雄风,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戏班的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的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化妆改进,颇具新意。魏长生创造的西秦腔(西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曾记叙道:“长生于乾隆甲午始至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其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木连在所著的《啸亭杂录.卷八》记述:“魏长生于甲子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及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织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扫北京梨园,不仅使得雅部昆腔更加日渐衰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南小谱》。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近代著名的戏曲史家青木正二在所著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魏长生成名后曾一度遭谗,被当时的皇族权贵统治者诬以表演“污秽”而迫使离开京城。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魏长生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脚了。魏长生挺身而出,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并且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他再次以《滚楼》赢得了京都的观众,人气很旺,“观者如堵”。“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订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魏长生自然也有了丰厚的进项。
由于有了积蓄,他曾经多次资助过上京参加会试遇到困难的读书人。“少年啯噜子”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发扬。有一位病困客栈的姓高的举人得到魏长生的雪中送炭,后来考中进士,发派到成都府华阳县任知县,之后还曾与魏长生在成都重逢过呢。
下篇说说魏长生如何成了公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