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露月,巴中市纪委组织编演川剧《挂印知县》,以彰恩阳喻公秉渊之懿言嘉行。万人争睹,无不叹之。亲民恤民,公承包拯之心;载舟覆舟,民有上善(1)之喻。清正一生,弦歌萦绕梨园之上;刚直千古,正气充盈天地之间。遂感而赋之曰: 忠义之家,书香而濡后裔;节孝之德,牌坊以表双贞。鲤庭之闻,龙子堪器;芸窗之乐,朱墨可餐(2)。麻中蓬生,遵祖考之彝训;鸡群鹤立,锻金玉之品行。摛珠玑之文,眼观五车之坟典(3);怀鸿鹄之志,胸藏八斗之经纶。汇拔贡于一家,荣受文魁之匾(4);雪沉冤于百姓,自有青天(5)之称。割发(6)守廉,乃彰四知(7)之德;辞官挂印,非效五柳(8)之行。置身蓬庐之中,清水一钵(9)而鉴影;奉薪身家之外,紫薇(10)数朵以问心。履冰而归耕,何妨秋菊之瘦(11);临渊以自省,惟期夏荷之清。大义在肩,弃富贵同敝履;清风入抱,爱黎庶如掌珠。羊公碑尚在,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12);清官亭(13)已兴,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秉文翁(14)之道,启愚蒙、警痴顽,振铎乎宕梁(15);冀状元之才,创宾兴、筑考棚,施恩于巴州。 《官箴》有云:“公生明,廉生威。”古来善政者,不饮盗泉,甘食菜根,修德有素,众口皆碑。喻公其德侔天地,其心系苍生,其言烁金石,其行昭来者,诚乃今黜四风以扬正气,遵八项而乐太平之楷模矣! 简注: (1)上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朱墨可餐,喻公少时读书甚憨,曾以糍粑蘸墨食之如饴而不自知。 (3)坟典,三坟、五典,借指古代典籍的通称。 (4)汇拔贡于一家,荣受文魁之匾;以耕读传家之喻氏,曾“三十六年三拔贡”,乾隆赐以“文魁”之匾。 (5)青天,喻公任职云南沾益州知州时,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百姓以“包拯”目之,称“喻青天”。 (6)割发,曹公孟德踏麦,依法应斩首,卒割发以代。喻公任云南保山知县审一杀人案时,得知其妻弟贪收犯人银两,深感家教不严,官德丧失,遂责成其速退赃银,并上表辞职。 (7)四知,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斥退贿金者。此取廉洁自持之义。 (8)五柳,陶公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 (9)清水一钵,喻公归耕后,家徒四壁,固守清贫。一日竟无米可炊以待来客,其媳终持清水一钵,上浮官帽之铜花铃两颗,呼作“名誉汤”。 (10)紫薇,喻公封印挂冠后,惟携紫薇一盆、香炉一个及匾额数块而归。 (11)何妨秋菊之瘦,《对联话》“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12)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此系喻氏世代相传之祖训。 (13)清官亭,云南保山等地之民众,兴修清官亭以纪念喻公。 (14)文翁,为蜀郡守时,重文教、兴学校,“蜀地文风比于齐鲁”。 (15)宕梁,喻公曾于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创立宾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