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二是,“粗心”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粗心’扣分有啥关系!我只要懂。”言外之意“不懂”是可怕的,“粗心”是不值得忧愁的。甚至有些家长也有这种想法“我那孩子不是不会,只是粗心。”这样,“粗心”便成了一种“光荣”的东西,一种“合理”的东西,虽则有些人也说“不好”,但那是轻描淡写的。于是“粗心”的存在也就合法化了。
每个学生粗心的真正原因
1、心不在焉型
有不少学生读书和作业心不在焉,他们或者东张西望;或者摸这摸那;或者谈话说笑,总之,人在教室,神飞室外。这样,粗心的事便容易发生,“理想”写成“理论”,“3+2”会写成“3×2”,有时嘴上念叨着这个字,到纸上又变成另外一个字,这便是心不在焉,精神分散所致。
2、自以为是型
在人们的头脑中,对见过的东西,印象往往是很深的。这样,当他们遇到“脸模儿”和见过的差不多时,便以为就是见过的,满心欢喜地按见过的做。比如有的学生把“兵民”读成“民兵”,把“肠胃运动”写成“肠胄运动”。于是,便可根据孩子“自以为是、不以为非”的心理特点,将“熟脸儿”题目稍加改动,便使不少粗心者“上当受骗”。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吗?考试后,一个同学说“那题目简单,考试前老师刚刚讲过”,另一个说“哪儿呀,问的问题不一样。”“啊?”前者傻眼了。由于“自以为是”,有些学生不愿复看看过的题目,即使看也是走马观花,使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而不能避免。
3、意绪匆匆型
这种情况最普遍,或是由于考试时紧张,或是由于急于求成,有些人心情急躁,意绪匆匆,这种情绪害了许多人。有些学生把《我的理想》写成《我的理论》。现在考试分一卷二卷,一卷都是选择题,要涂到答题卡上,有些人没看清题号,就横着或竖着涂下去,电脑读卡时可是六亲不认,导致选择题全军覆没。由于这种作风,做数、理、化题目时,也只看个大概,便动手运算,结果花了很大的功夫,题目还是做不出来。到了此时,应该重新审查题目,并且慎之又慎了,可是不,他们仍是不看题目,而是只作运算过程的验算。题目已看错,检验运算过程有何用呢?
这种作风还表现在“漏”做题目上,他们只看试卷的正面不看试卷的反面,结果反面的题目漏做了。有时由于某些题目暂时做不起来而搁下,结果搁下的题漏做了。
推荐的解决方式:
在考试中,为了避免粗心,可以使用如下符号:“★”表示极其重要的解题条件或答题要求,“?”表示做不起来或虽做了把握不大,使用这些符号,可以引起注意,又可以便于查找,如果考试时间不多了,就尽快地把画了“?”的题目看一看,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漏做。实践证明,符号法是可取的。
如果是孩子能力问题引起的,要通过对孩子有效训练来解决。针对总是“看错”、“抄错了”的毛病,我们可以设计专项训练,比如抄电话号码。训练时规定时间,时间一到马上停,然后让他们自己来核对正误,如果老是有错,就加长训练时间,如果连对三次,就提前完成任务,并给与奖励。这样就会让孩子能够“快速准确地抄”;
对于因写的快而不清楚的问题,可设计单项训练——快速书写,办法是:一用掐表的办法让孩子在一分钟内写尽可能多的数字,二是让孩子临摹钢笔字帖,小学临摹正楷,中学临摹行楷。目的不是为了练习硬笔书法,而是为了写的又快又清楚。进行专门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粗心”是孩子常见的坏习惯,一旦露出苗头,就要进行教育和引导,须知,教育最终宗旨是培养具有好习惯高素质的人才,中学时代就养成细心严谨的习惯将使他们收益终身,对孩子的“粗心”千万大意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