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就认为山东是一块特别神奇的土地。
从古至今,在那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出的各类人物,随便挑一个,都可以叫响中国,比如诸葛亮、辛弃疾等人。而能够叫响世界的,也实在不少,比如孔子、孟子等人。因此经常就想,如果把这些声名显赫的人物全都聚集一朝,那中国该是何等地气象万千、神采斐然?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山东都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地方。
能出如此之多的人才,真不知道山东究竟有着怎样的风水。在查看了中国地图后,就感到山东真是洋溢着一种特别的气概:它怀抱黄河,坐拥泰山,又面朝着那么辽阔的大海,这些地理上的大气象,都被山东拥有了。有了这样的大气象,就是随便吆喝一声,任意地举手投足,都完全能与这样的气象相呼应,相匹配。就算是出了一些草寇,在今天看来,那也是一大群英雄好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以为,如果有谁无意间藐视了山东,就等于藐视了大半个中国。
因此,李清照能够诞生于山东这片土地,就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个柔肠千结的弱女子,一旦是出于山东,它的柔弱与悲愁都会不同凡响,都能够叫历史乖乖地认可和接纳。李清照,无疑就是这样的女子。读透了李清照,就基本上等于读透了中国的女人。
说这样的话,自然是有的放矢。李清照的生命轨迹,在我看来,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婚前的美满自得、纯洁无暇。二是南北宋更迭时期的颠沛流离、忧国情怀。三是丈夫死后的孤独寂寞、漫漫乡愁。生活于一个政治大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与打击,又享受过欢乐,体验过悲喜,经历过流离,厮守过孤寂……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李清照全部包揽了。因此,她的生命和心灵,就成了我们这片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
全程经历过南北宋大更迭和大动荡的女性,当然不只是李清照一人。那么,在南北宋的历史上,为什么李清照的名字比当时任何一个女性都响亮?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不仅是官人,而且还是一个载入了史册的人物,他叫李格非。在《宋史》里,有李格非传。他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李格非学识渊博,尤其用意于经学,出自名家韩琦的门下,他的文章又受知于大文豪苏轼,两人经常还有笔墨来往。在齐鲁一带,李格非颇负盛名,他一生著述很多,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只能读到《洛阳名园记》一卷。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不仅慈祥贤惠,而且知书善文。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李清照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就被书香琴韵熏染得玲珑剔透,玉润珠圆。这真是个“笑谈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家庭。
除此之外,她还有个好丈夫,叫赵明城。赵明诚与李清照结为连理,好像是量身打造的一样。李清照精于诗书韵律,赵明诚迷恋收藏石刻古玩,两人的喜好都来自于一种文化,一种追求,这就使得他们爱情,获得了甜蜜之外的甜蜜,陶醉以外的陶醉。“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如此天设地配的夫妻,在中国,没有几对。由于夫妻二人都被浓厚的中国文化所陶醉,所裹卷,他们的爱就超越了小恩小爱和鸡毛蒜皮,成了一对在文化的海洋里比翼双飞的海燕。这样的婚姻结构,就更为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拓开了一片沃野,同时使得李清照在父母那里获得文化熏陶,能够在赵明城这里获得延续,甚至丰满。因此,李清照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就比封建社会里的许多女子要宽阔得多。
有了如此有文化含量和可亲可爱的父母及丈夫,李清照的才华,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叫世人仰慕。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像这样的评价,对于李清照来说,有很多。
在婚后的第三年,赵明诚开始步入仕途,曾任鸿胪少卿。做了官,有了多余的银两,他们便八方搜罗字画、石刻、古玩。经过日积月累,他们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古器物,就日益增多起来。
但是,好景不长,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先后在政治上受挫,受到异己们沉重的大打击,并相继死去。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受到种种莫须有的牵连,被强势者横蛮地剥夺了官职。这样一来,他们不得不离开京城,背着行囊,带着他们多年的文化收藏,一路颠簸,回到赵明诚的故里,山东益都。回到了故里,这一呆,就是整整十年。
在这十年里,他们的生活,异常清苦,几近无米之炊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一方面继续着她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又与丈夫一道四处访求和搜集古碑、文物。在这期间,赵明诚在李清照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具有很高文史价值的著作《金石录》。就在夫妻俩为《金石录》的问世而欣慰的时候,金人的重兵却以势如破竹的态势攻陷了汴京,不久,北宋就灭亡了。
在这场战火中,赵明诚故里的十余屋子藏书被焚毁。国破家亡,赵明诚又身处异乡,此刻的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故土,携带着少量文物,随着拖家带口的逃难人流,开始了她艰难困苦的南方行程。
在这样的逃难中,丈夫又不在身边,她只得这里躲躲,那里藏藏。一个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女子,哪里经受过如此凄惨的难民生涯。但是,她很坚强,承受住了流落异乡的种种悲苦。而且,她携带的那些文物,一件没少地始终跟随在身边。在她看来,不能再没有这些文物,这是夫妻俩多年的寻觅,是他们文化追求的最后遗存,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它们。
但是,有一件事却使得李清照视这些文物为祸患。1128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千里迢迢奔赴南京,去寻找在那里做小吏的丈夫。找到丈夫后,还没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朝廷一挥手,又把赵明诚调往浙江的湖洲。于是,夫妻俩又一路风雨赶往湖州。到了之后,发现这里不适宜居住,就把家安在安徽的贵池。安了家后,夫妻俩以为可以过一过安稳的日子了,但是,在这家里的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安顿好时,朝廷又一招手,叫赵明诚到南京受命。于是,赵明诚又赶忙打点行装,匆匆告别了李清照,一路翻山越岭,向南京赶去。赵明诚走了后,李清照是天天都在静候他的佳音,山高路远,不知道丈夫走到了哪里。几月后,李清照等到的消息却是丈夫病于南京,而且还说病得实在不轻。得到这样的消息,李清照立即从安徽的贵池出发,日夜兼程向南京赶去。好不容易到了南京,夫妻俩还来不及安顿,来不及畅叙,病入膏肓的赵明诚,就匆匆离她而去。李清照千山万水跋涉到了南京,迎接她的,却是夫妻间的生离死别。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是太大,她的悲痛几成天塌地陷,翻江倒海。因为,赵明诚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温暖,唯一的寄托。现在,这些全都没了,而且是永远地没有了,只剩一盏孤灯,冷冷地摇晃着她无言的寂寞和孤独的身影,以及窗外雨打着的芭蕉,一声声,全都是一个个难熬的时辰。
而恰在这时候,金兵又大举南侵,南京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朝廷已开始四下疏散,八方逃亡。此时在南京的李清照,觉得这里已不是久留之地,就托朋友先将书册、文物、金石等送往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战乱。但是,南昌又失陷,进出的道路全部被金兵切断。这样一来,托朋友送去的文物,就在战乱中散失了大半。如此一来,李清照就在生命里和精神上双重地失去着丈夫。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知道他喜欢古玩金石,就携一个玉壶来看望他,并以此相赠。在赵明诚死后,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更恶劣的是,有人已向朝廷告发。李清照毕竟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哪里经得起如此要命的政治陷害,在日日夜夜的担惊受怕和东躲西藏中,她终于把心一横,把家中所有的金石、铜器和古玩等物品全部进献给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但是,朝廷现在在哪里?它早已被金兵撵得四处疏散了。李清照捧着这些金石古玩,竟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进献朝廷。尽管不清楚朝廷的所在,但李清照仍然决定,就是到了天涯海角,也要向朝廷完成洗刷名声的决心,也要以此来证明丈夫的清白和对朝廷的忠心耿耿。就这样,李清照带着这些古玩和文物,沿着朝廷逃难的路线,紧赶慢赶,一路避乱,辗转追去。打听到朝廷的下落,她居然万分兴奋,于是,她立即从越州风雨兼程赶到明州。到了明州后,一打听,朝廷早已向别地方逃去。接着,她又经奉化、台州然后入海。她一路奔波,一路追赶,还是没有见到朝廷的半点影子。没有见到朝廷,她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朝廷依然不在这里。这时候,李清照实在是支撑不住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跌跌绊绊,移居于杭州。李清照进献文物古玩的整个行程,是一次证明自己清白的万里长征。
在李清照四处奔波期间,大量文物、书画、金石全部被人盗去。到了这样的时候,李清照是什么也没有了,多年的文化寻觅与积累,没有了;长期精心呵护的文化积淀已彻底化为乌有。她的丈夫,那个与她患难与共的赵明诚,现在只是一种痛彻心灵的思念和回忆,而活在她的心中。因此,她时常犯傻,总是发呆,曾经的风韵与风流,现在比黄花还瘦。心头的愁,眼前的苦,就是一条大驳船,也载不动。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听到她心灵深处凄切的声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李清照就在这孤独、漂泊、无助中,被命运一步步逼向了老境,推向了余生。后来,有资料说李清照曾经改嫁。对于这点,我觉得这是一些无聊文人的无聊杜撰。因为我坚信,李清照这样的女人,虽不是烈女,但她一生的所作所为,与烈女也相差无几。
李清照的一生,在很多年前就洞熟于心了,但至今一想到她,心灵依然不能平静,一直被她的坚韧、才华、苦难等等所深深牵引。时常就想,山东,既然出了那么多让人仰止的人物,为什么又总是缺少一种呵护与荫庇?为什么老是让自己的儿女颠沛流离、孤独无援、怆然离世?
山东呵,你抱着黄河,拥着泰山,朝着大海,你这种地理上的大度,什么时候才能化作对于生命的关照,命运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