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发饰收藏
开元阁主
发饰,顾名思义,就是头发上的装饰物。通常就是我们说的“簪子”、“发钗”。《说文》中说:“笄,簪也。”,是我国古代用来束发盘髻用的工具。我国古代无论是盘髻辫发还是束发着冠,最后都要用发簪、发钗来约束固定。
依据古代礼制,女子年满十五岁,已许了婚约,则须束发上笄,称“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可以婚嫁了。男子年满二十岁,束发加冠,称“弱冠”,行“冠礼”。视为成年。冠的左右留小孔,加冠时用笄贯穿固定在发髻上。
笄字为“竹”头,说明最初的笄是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后来因为材料的耐用性能而选择了用玉、石、骨、陶、金属等来制作。
周代,发笄的插戴制度化了,《周礼》上有明确的规定形式:六笄六珈、副笄十二珈等。“珈”是指发笄之下的金玉配饰。“副”是一种覆盖在头上的饰物。《诗经
鄘风》中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的诗句来形容周代贵族女子盛装时的头饰样式。
秦汉后,笄改称为“簪”。制作发簪的材料开始多用玉、玳瑁、犀牛角、金银等贵重材料了。这样一来使得制作工艺日趋考究繁复。本来以实用为主的发簪渐渐成为贵族们美化发式的重要装饰,成为了炫耀财富,区别身份的标志物。
两汉经过魏晋到隋唐,发簪演变出双股素钗这种形制。这与东汉以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喜好高大发髻的审美观密不可分。双股素钗的实用性远远大于了装饰性。而今我们用的发夹别针就是这样演变而来。
唐代妇女的发饰极为丰富,常见的有:簪、钗、搔头、翠翘、步摇、珠翠、宝钿等等。“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就生动的描写了唐代女子的头饰。这类对头饰的描述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相当常见:“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白居易《长恨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丽人绮阁情飘摇,头上鸳钗双翠翘”(韦应物《长安道》)“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张九龄《答陈拾遗赠竹簪》)……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实施的花钗礼衣制更是将发饰盛装推向了极致。它要求女子在婚嫁等重要时刻必须穿戴花钗礼衣。《新唐书》志第十四“车服”中这样规定:“翟衣者,……两博鬓饰以宝钿。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三品翟七等,花钗七树;四品翟六等,花钗六树;五品翟五等,花钗五树。宝钿视花树之数。
钿钗礼衣者,……制同翟衣,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礼衣者,……制如钿钗礼衣,唯无首饰、佩、绶。
公服者,……
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
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袜、履同裳色,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不同等级妇女钗衣制式不同。其中对花钗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高髻之风,流行高髻大冠。促使奢靡之风日盛。宋太宗对此也加以禁止:“太宗揣拱二年,禁妇人戴假髻……”宋仁宗赵祯曾屡次加以禁令。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四
《王礼考》中记载:“皇祐元年,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逾四寸,广毋得逾一尺,梳长毋得逾四寸,毋以角为之。先时,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效之,谓之内样。其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服妖,故禁止焉。”这里面还提到一种新流行的发饰:发梳。当时流行的发梳,材质一般多用象牙、玳瑁、角、金银等。
金元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沿用宋制。一直到明朝以后,高髻之风才渐渐摒除。江南一带开始时兴垂式低髻。比较著名的有“堕马髻”、“桃心髻”等。这一时期发髻的变化进入到了一个百花争艳,日新月异的阶段。这期间的发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增加了不少的式样和品种。如:簪导、掠鬓、掠子、一丈青等。质地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金银、牙角、珍珠、玉石、琉璃等添加翠羽朱砂等材料。功能上更加注重实用和装饰相结合。比如一丈青,就是在簪头上设计有挖耳功能的特殊发簪。这时期各大手工作坊已经有了规模生产,在金银发簪制作上形成一定的产业化。我们今天所说的“银楼”称谓也是从这一时期定性沿用至今的。
明代中后期,南方银楼手工艺高度发达。在特殊工艺上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如镶嵌、扭丝、攒花、錾刻……这类工艺已经相当纯熟。《金瓶梅》中有这样的描写(《金瓶梅》第十三回):“那西门庆便满脸儿陪笑说道‘……今日教我捎了这一对寿字簪儿送你。’……金莲接在手内观看,却是两根番纹底板,石青填地,金玲珑寿字簪儿,乃御前所制造,宫里出来的,甚是奇巧。”(《金瓶梅》第二十回):“妇人身穿大红五彩通袖罗袍儿……胸前项牌璎珞,裙边环佩玎珰,头上珠翠堆盈,鬓畔宝钗半卸,紫瑛金环耳边低挂,珠子挑凤髻上双插,粉面宜贴翠花钿……”通过这些记载和描述,我们可以想象这时期的妇女在发饰上的奢华,这种奢华风气到明代末年发展到极致。
清代满族入关后,朝廷曾强令削发易服。此举引起民间强烈抵制。后来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提出的“十不从”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儿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所以在清前期汉族的妇女发饰仍然沿用明代制式。
至清代中期,西洋与我国交流日益增加,流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