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80|评论: 8

[交流共享] 【要闻】走进德阳罗江博物馆 感受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 (四川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德阳罗江博物馆 感受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

                                                             时间:2014-12-24 18:02:21 来源:四川新闻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4/D4FE73FF4359ECE5B896E655A7825BEF.jpg
采风团被罗江美景吸引

  四川新闻网德阳12月24日讯(记者 李春雨 周鸿 陈斯 摄影报道)

  “这个麻辣鱼好吃,那个豆腐味道不错……”两天来,“跨越发展 秀美四川”采风团对四川美食津津乐道,更有人表示,都不想离开四川了。四川有这样的美食,这要归功于清朝才子李调元,是他让川菜自成系统。今天下午,采风团来到德阳市罗江县博物馆了解李调元的生平事迹。

  微风轻轻拂过罗纹江,伴着河边的柳枝泛起丝丝波澜。古朴的太平廊桥把罗江两畔的城市建筑联系起来,市民往来无阻。三个大小水车在江畔悠悠的转动,从江里舀出来的水到了半空中然后呈线掉落下来,发出哗哗的细水声,犹如山涧溪水一般。罗江博物馆就坐落在江边的玉京山上。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E/0E08C1FC272397C9AF970D66BADD71E2.jpg
采风团来到罗江博物馆

  据了解,罗江县博物馆是反映罗江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里面有现有罗江历史人文馆、文物陈列馆等七个展馆,这些展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罗江历史文化的内涵,对于以先进文化引领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其中尤以关于李调元的展馆居多,包括李调元手书书序石刻馆、李调元生平馆、李调元著述陈列馆。

  “李调元出生在四川省罗江县云龙山扁担湾,清代文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家、朴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家、社会学家、出版家、藏书家、全才大学者。”听到罗江博物馆讲解员一鼓作气介绍李调元时,采风团成员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原来他有这么多名号。”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5/52/52B2120DD58B2D3C490FA53C867B1F63.jpg
讲解员向采风团介绍罗江博物馆情况
  更重要的是今天享誉川外的川菜,李调元功不可没。据了解,他的父亲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便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广东、京都、新疆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互为参考,写成一本专谈饮食文化的《醒园录》,一共记载了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就原料而言,有山珍海味、腌渍食品和普通原料;就食品及烹制方法而言,虽然有一些北方及欧洲、日本的食品和制法,但大多数则是典型的江南民间菜及制法。

  此外,李调元还工于川剧,被称为川剧之父。他提出“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应该各自成体”,不要公式集约化,要有创新精神。他还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他醉心乡土文化、倡导川剧艺术并身体力行,辞官归乡后他经常“自敲檀板课歌童”,带着戏班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因此他对川剧的贡献得到人民的尊敬和肯定。

  讲解员还向采风团成员介绍了李调元从出生到入仕,再到被诬陷淡出官场,最后老死的结局。大家对这位有意不能舒的清朝才子的结局感到惋惜。

  作者:李春雨 周鸿 陈斯



相关阅读

       李调元被四川人尊为“川剧之父”,在罗江当地极负盛名,他的家乡现被称为“调元镇”,是罗江人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

李调元(公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喜藏书,筑有醒园,藏书万卷,为川西第一。

李调元纪念馆位于罗江县城东外玉京山,占地20余亩。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与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李氏兄弟同入翰林院,为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这一时期,罗江人文蔚起,竞美祠垣,其成就在清代四川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调元为李化楠长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提督广东学政、直录通永道等职,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病逝。李调元是继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之后,巴蜀又一文坛巨匠,与彭端淑(四川丹棱县人,文学家,诗人)、张问陶(四川遂宁人,著名诗人,书画家)齐名,号称蜀中三杰
        李调元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有《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其《函海》、《续函海》收川中未见书及自出书163种,852卷。著述包含历史、地理、金石、考古、语言、音韵、诗词、书画、戏曲、民俗、农业及庖厨等。不仅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得李调元所赠《函海》在观后称赞道:“函海书写海内宗。”可见其成就之卓越。


        李调元堂弟李鼎元,著有《球雅》、《使琉球记》、《师竹斋诗集》,王梦楼称其“意沉挚、词警拔、历览名山大川以发其抑郁之气,三吴大夫未能与之先也”。


        李骥元,也是李调元堂弟。工诗,文简古似韩、柳,有《凫塘诗集》、《凫塘文集》传世。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皆以文名,史称绵州三李(清嘉庆《四川通志人物》)。


  李调元纪念馆内楹联、匾额颇多。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有清代袁牧所撰“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写海内宗”的楹联,有当代诗人贺敬之所题“李调元纪念馆”的匾额。李调元纪念馆正在筹建《文山函海》系列雕塑群,规划兴建调元文化广场。

 

下图、过了太平廊桥,跨过左边的石桥,就是李调元纪念馆。 

http://img.ph.126.net/rtM7L0xRd4VszrIyqOggqw==/3256665480543562044.jpg  

下图:李调元纪念馆

大门对联

北斗人宗黄门常纳三千履

西川物望舍此安论十二州

http://img.ph.126.net/tld6xqnBW3BWZA9GkulRig==/3337448798858550788.jpg

下图、沿此台阶上行,就是山顶的回廊 玉京琴韵

http://img.ph.126.net/Tqt1yg-7MgbiaL6oeFKzhA==/3348989272904158274.jpg  

清乾隆年间玉京山景乐宫道士刘虚静(据传为进士出身)不仅文学功底深厚,且琴棋书画俱精,李调元乐于与之交往,结为挚友,常到玉京山与刘虚静谈诗论文,更喜听刘虚静抚琴。李调元有诗多首,记其听刘虚静抚琴之雅事。李调元的不朽诗章与刘道士的友情,更为玉京山平添风采。

下图:碑刻:听琴处

http://img.ph.126.net/z2-TbNOqYhoHxdBE0pojGQ==/3316056700629484661.jpg

下图、藏龙卧虎

http://img.ph.126.net/RI9hVzrmyN-hU3VLI0ywrA==/3364188921646533594.jpg

下图、川主石龛

http://img.ph.126.net/qPvAPcicD7HZBk1xZnsIzA==/3316338175606195318.jpg

下图:一代文豪

http://img.ph.126.net/80RKs9_T50MqFYvbCB_9Vg==/3216414558873953255.jpg

下图、文坛泰斗

http://img.ph.126.net/vyqaGWeMgGTd0JaYTl-nxA==/3313241950862384427.jpg

下图、玉京琴韵


http://img.ph.126.net/NQT9uw9Wc1T6VBdX2KojlQ==/3276087253936590509.jpg

        下图、   李调元诗碑林
http://img.ph.126.net/goYNZdAgobgtHvtkwW0mtg==/3371788746017741781.jpg

http://img.ph.126.net/Yz_T-fGKILhblXzzWVvnvQ==/3248784181195667419.jpg

http://img.ph.126.net/K1kJWhXdWnnnvH-m2puZcQ==/3323937999976430442.jpg

http://img313.ph.126.net/nMaYzYJI6T2WRgu4bJvSWQ==/3669870746353788386.jpg

        下图;大观亭

http://img.ph.126.net/uWogJazBksPY6kUAmhg-yA==/3383610695039591517.jpg

玉京琴韵

避俗离尘风景擅平泉之胜

依山临水烟霞会辋川之图

http://img.ph.126.net/D0zCMAjA4IcECz09LuJy6A==/3377699720528664657.jpg

http://img.ph.126.net/yNZX8XJqfH8VEJIrHMl3FQ==/3397684443875127066.jpg

景乐梵钟

玉京山景乐宫梵钟,宋祥符初铸,其声噌吰,音传数里,为明代罗江八景之一。此钟毁于1959年,2004年,时值罗江置县1700周年,县人民政府重铸。

http://img.ph.126.net/IIuFWYXfrdKcGDiHzQFReA==/3338856173742101230.jpg

下图、景乐梵钟

钟身铸有明代御史卢雍有《景乐梵钟》苍鲸何处吼?绀宇翠微抄。余音渡空江,下界知昏晓。


http://img.ph.126.net/PFXzvEAOghbxsvz6stZ6sg==/3247939756265535230.jpg

         下图、李调元故里碑
http://img.ph.126.net/wqSzedxotuJJZiDEZy8TBg==/3337730273835261449.jpg         

下图:启运桥龙头石


http://img.ph.126.net/GkgEhXtj4IFb7tmBVwcUoQ==/3307330976351462976.jpg           

下图、环翠轩

对联:东山千岭月间露    门外平流百顷宽


http://img.ph.126.net/2X-vMK7EK6TQ7pcxMUskhA==/3252724830869616527.jpg

http://img.ph.126.net/qpQnOacq7mhzf8LjwR9EUA==/3382484795132747065.jpg
下图、   从李调元纪念馆远看潺亭(另行本博客专文介绍)
http://img.ph.126.net/rpKzc49Sy9h3nevKFFNTvg==/3370099896157477859.jpg
      下图: 李调元塑像

山崖边的这组高20.8米的“文峰函海”雕像,是罗江人民为了纪念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这“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而建造的,它山人合一、气势磅礴。其中李调元的雕像最大。整个雕像群全是用石头砌成,雕像里面有巨大的空间,于是设计者就利用这个空间开辟了人文展馆,盛夏时节到里面游览,定会让你感觉到清静而凉爽。



http://img.ph.126.net/N17DSkOhqHm133_H8Fzb1g==/3356589097275346922.jpg
           下图、 太平廊桥全貌          右侧为母子塔
http://img.ph.126.net/XBc-EBHM5Krldm3wMlyy-g==/3220073733571194858.jpg

 纹江经玉京山下直奔天台山转而东去。玉京山下江面广阔平缓,江波粼粼,每当月明星稀,江面金波闪烁,观此景令人心旷神怡,遐思千万,明代诗人卢雍有诗赞云:“波静罗纹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此乃罗江八景之一:“纹江夜月”。


下图、罗江城区
http://img.ph.126.net/eK3GzUiVn7a5dWizRpySnw==/3220355208547905514.jpg
        下图、这尊塑像不知是李氏父子中的哪一位
http://img.ph.126.net/8VMiMNVShXlEJJgM3WwbUQ==/3405565743223026040.jpg              

下图:明代万历31年  罗江知县姚谟     罗江县署前石屏铭


http://img.ph.126.net/p5P2kvf5ys9bL1zrokmPeQ==/3265391204821593339.jpg        

下图:景乐宫           现为李调元纪念馆(未开放)

内侧对联:    函海文风兴故里       童山骨气傲王侯

外侧对联:    万顷良田堆稻穗       三千食客尽梨园       李调元撰联


http://img.ph.126.net/-P2BOyRKLlucwq610kL1JQ==/3334071099138021098.jpg

      李调元故乡文苑     李半黎题

http://img.ph.126.net/BroLHQYcE8smaC99xaxibw==/3278620528726989448.jpg

       下图、 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景乐宫

http://img.ph.126.net/nvrXd7eHDsvmBwGJkHsz_Q==/3300575576910400126.jpg

        下图:垂范桑梓         罗江书画院
http://img.ph.126.net/cfZ71mEwzAwIU_AtyumLXQ==/3336885848905129495.jpg

       下图、新建罗江县学棂星门记
http://img.ph.126.net/3ZsDycHJaDw6Vwm6s1oX4w==/3358277947135610540.jpg

      下图、李调元诗碑林
http://img.ph.126.net/G5Ejz526Hc6RMh4v4aJSvA==/3377136770575242975.jpg

http://img.ph.126.net/5kyaCkNnFDhP5VfTyfx7Dw==/3227392082965666579.jpg

         下图、大观亭
http://img.ph.126.net/I5btgka74ju8Yo7mF0gG_g==/3243436156638120455.jpg

          下图;在李调元纪念馆大门处拍摄的 太平廊桥
http://img.ph.126.net/1bV9-ZfmFMqt_qWzP9jhQg==/3224577333198570348.jpg


          李调元简介:
    李调元:四川罗江县(今属德阳市)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生于清雍正十二年、卒于嘉庆七年,即生于公元1734年12月29日,卒于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是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李调元与遂宁(今四川遂宁市)张问陶(张船山)、眉山(今四川眉山市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三大才子中,以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李调元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公元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李调元的诗作天才横溢,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 李调元与川剧二、三亊

      李调元(1734--1802),罗江人,18岁中秀才,26岁鹿鸣中举,30岁进士及弟。钦点翰林。晚年以著书自娱,其著书之巨,在蜀中继明代杨升奄之后,无以伦比,成为巴蜀文坛泰斗。李调元一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三翰林"享誉蜀中。 李调元在清代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戏曲家。李平生好戏曲,乾隆28年为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亊。乾隆40年间仛广东学政期间接触"昆曲昆腔"。乾隆50年间因"不与奸人同党"告老回到罗江县故乡醒园,办起了川戏班,(内容半灯调,半昆曲)"身优伶之内,自敲檀板课歌童。"李调元《听灯曲》七绝詩中提到带领昆曲班曾在绵州州署蒋莲池座上演灯戏,昆曲。
  由此可以证实,首次将昆曲昆腔带入川剧的是李调元。李调元也编写了不少的川剧剧本,《花田错》就是其一。还有一说,李调元是川剧之父。
  李调元课教梨园弟子之亊均有记載。据《燕兰小谱》卷二记載,当时有个优伶于三元,演<背娃子>"状乡里妇妇人,神情逼肖"。另一则记載见李调元《新搜神记》记載,一名叫大喜的,原是-小道士,因爱好戏曲,"改道服为俗家服饰,自投入斑。见其人颇清秀,因能巧笑,名为大喜。延师课曲。"大喜的腔调哼唱很动听,但临场"遇笑即哑",情绪紧张"怯台"。李调元见无法纠正,不能吃这碗饭,只好将他送回寺庙。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2-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调元故居打造 不要竞争要合作




发布时间:2014-02-21 15:23:21来源: 四川日报网




行走时间:2014年2月18日
行走地点:绵阳安县宝林镇、德阳罗江调元镇
四川日报网(钟述强 记者 吴璟)李调元,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有川剧、川菜之父之称。网上搜索“李调元故里”地址,有的标注——绵阳市安县宝林镇;有的标注——德阳市罗江调元镇。“哪一个是真的哦?”想去旅游的成都市民王玲有点懵。
安县宝林镇大沙村,是李调元的出生地;而罗江调元镇则是他的成长地,李家宗祠也在此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地都为“李调元故里”五个字争论不休。
2月18日,记者前往两个小镇,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两地要共享资源。”宝林镇副镇长李加成说。“变竞争为合作,共同开发。”调元镇副镇长尹毅也坦言。
争:各具优势,互不相让
在调元镇,醒园、李调元故里牌坊建设、李氏宗祠遗址、观音岩石刻等景点,无不强调着李调元曾经的生活痕迹。
而走进宝林镇,同样随处可见“李调元故里”的宣传栏。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李调元故居遗址以及李调元墓。“我们这里还有万卷楼遗址。”李加成介绍:最重要的是安县图书馆还对李调元的著述作了妥善保存,其中,《函海》是祖国大陆唯一善本。
比较起来,宝林镇拥有的资源不比调元镇差。李加成说,“他们胜在抢先一步。”原来,1992年,仍名为“文星镇”的调元镇就开始仿古打造醒院,一系列以“李调元”为关键词的工程拉开序幕,李调元文化研究更是热闹非凡。
眼见“邻居”的热闹,宝林镇哪甘寂寞。1994年,宝林镇向上争取资金对李调元墓进行修复,并成功申报为市文保单位。
竞争日益激烈。2006年,文星镇改名为调元镇,全镇铺开仿古风貌打造。“李调元故里”的牌子也树起来,开始对外宣传,招商引资。
2008年,宝林镇抢先注册了“李调元故里”的商标,为后续旅游开发抢下先机。
不争:资源共享,合作开发
遗憾的是,由于各自手上的资源都不完整,竞争,并没有让哪一方脱颖而出。
82岁的李义让说起这个就很激动:“我有生之年,还看不看得到李调元故里真正打造成品牌哦?” 李义让是李调元的第五代后人。年事已高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地能实现资源共享。
如今,李义让的心愿或许很快将变成现实。据了解,安县规划把宝林镇打造成巴蜀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利用成绵高速复线形成的交通优势,围绕“川剧、川菜”开发建设“李调元故居”文化旅游项目。
这一想法与调元镇不谋而合。“我们也想在川剧和川菜上做文章。”尹毅说,如果两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景区。
目标一致,路径相似,合作意愿也已表明,难在“谁先迈开第一步”。“这不是哪个乡镇能够决定的事。”李加成很无奈。
“一个李调元,不能分属两个市。这样对谁都不好。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李调元研究专委会主任赖安海建议,“在建设成都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建立一个协调机构,专门协调两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李调元故里’,使之成为四川特有的文化品牌。”




编辑: 夏丽莎






发表于 2014-12-2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12-2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12-2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调元本属罗江县文星乡人,这无庸置疑。宝林乡原本是罗江县所属的行政区,归属时间长,从前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罗江折县与德阳县合并,宝林乡才划给安县的。为了顾全著名文人李调元家乡的完整,应当把原本属于罗江区划的宝林乡,归还于罗江,以大局为重。不然的话,李调元就有两个家乡,把人一分为二,自古少见,奇哉怪哉。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12-26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4-12-26 00:26
李调元本属罗江县文星乡人,这无庸置疑。宝林乡原本是罗江县所属的行政区,归属时间长,从前清到民国,再到 ...

这个想法很好,也是大多民众的企盼,还须官方抛开双方利益协调。
082700rp8t0ppnrqh87u83.gif

发表于 2014-12-26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众的企盼进行双方共同开发利益协调。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