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毛先玉

[散文随笔] 《红楼梦》赏析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篇    宝玉、黛玉、妙玉及红玉

    《红楼梦》中,有四个人物的名字后面带“玉”字,他们分别是书中男一号贾宝玉;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排位第六的栊翠庵尼姑妙玉;另外一个就是最初连贾宝玉、王熙凤都不认识的末等丫头林红玉。宝玉和黛玉就不消说,是贾母的心肝肉儿,金童玉女,尊贵,足堪称玉;妙玉虽然来路不明,也不知姓什么,但毕竟排在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六位,比迎春、惜春和大名鼎鼎的王熙凤排位还靠前,想来背景还是很硬的;林红玉凭什么敢称玉?父母只不过是贾府的奴才管家,自己连个中等丫头都没挣上,称玉岂不是有辱斯文?有渎尊严!当然遭到了王熙凤的讨厌和众丫头的反感,不过王熙凤只讨厌她的名字带玉,而欣赏她的办事说话能力,而众丫头们既讨厌她的名字,生怕因与宝玉同玉抢占了自己的风头,又嫉妒她的能力,怕把自己比下去了。红玉及父母深知其中的利害,不敢同宝玉“重名”,所以就只敢称小红而不敢称红玉了。

    但是,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这四个人物取为玉名?四个名字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仔细地分析和推测,关系就复杂得很,可以说剪不断,理还乱,非小红那种“口角简断”的人不能说清。我反应迟钝,只能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那时关于取名字的规矩和习惯: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说:“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 玉’等艳字,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子兴道:贾府上一辈也是女儿从男子之名命字的,如贾敏。“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所生,故名元春,余者皆从了春字”。就因为“正月初一所生”吗?迎春出生时元春恐怕还未入宫吧?因元春贵人身份从名不成立,所以因“正月初一所生”从女名命字,不是借口就是冷子兴不知内情,总之是理由不充分,说不服人。再有,《红楼梦》一开始,曹雪芹就开宗明义:真事隐,假语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又说“……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还用了许多隐语、谐音和逗漏、甚改叫你看风月宝鉴的反面来表达不得已的思想和感情,这既是《红楼梦》的特色,也是红学家们前赴后继地封在金字塔里永远钻不出来的原因。

    闲话少说:现在来说宝玉。曹雪芹之所以把这个公子哥命名为宝玉,是因出生前是上天赤霞宫里的神瑛侍者,出生时又含玉而来,恰恰他这一辈又属“玉”字辈的。而含的这块玉,就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石头,并经僧道神仙镌了字叫通灵宝玉,所以取名时就随了这块石头,取名为宝玉。既随了通灵宝玉这块石头又随了排行,非常的顺其自然。

    再说黛玉:黛玉者,等待宝玉也。这是共通性的注解。然本人还有一解:黛者,代也。代什么?代替元、迎、探、惜未完成的任务。什么任务?“女儿之名从男子之名命字”的任务。按贾雨村所说,元、迎、探、惜本应从宝玉之“玉”,都应成“玉”或“玉”字傍之名,却都从了元春之“春”。那么谁来从“玉”名?唯一的人选就只有同样有一半贾府血缘关系的贾敏之女来代替,所以取名为黛玉,也就是代替四春来从宝玉之名。黛玉出身名正言顺,代替从玉,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要问:元迎探惜为什么不能从宝玉之名命字,而非要外姓姑表妹来代替呢?这就要从尼姑妙玉何以叫妙玉说起。

    妙玉何以叫妙玉?为什么她会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六位?原因其实很简单:她是贾政的私生女!不要惊诧,听我给你分析。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是主子女性,没有奴才、丫头,而且是按宝玉姻亲血缘关系的远近来排位的。就如象现在填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一样,先填妻子,然后由近及远填姊妹侄女,嫂嫂,侄儿媳妇。只不过那个时代要分正统与非正统,非正统要比正统的降低一个层次而已。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宝钗和黛玉,宝钗是宝玉的妻子,当然排第一;黛玉是贾府哄宝玉成亲时说娶的“林妹妹”,也就是贾府不敢否认的宝玉名义上的正妻,所以也必须并列第一位。第三是宝玉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元春,血缘关系最近。第四是宝玉同父异母的探春,血缘关系也十分近。第五位是血缘关系较远的贾母侄孙女史湘云,血缘关系远没有迎春近,怎么排在第五呢?但你看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预示了宝玉后来与湘云生活在一起了,湘云成了宝玉非正统的第二夫人,正因为非正统,低了一个层次,所以隔了元春探春这个层次排在之后。第六位是妙玉,在探春之后迎春之前(湘云除外),而妙玉的年龄比迎春探春都大,如果是贾政的正宗之女,她至少应排在探春之前。但是她不但后于探春,还后于湘云,却排在了迎春之前,迎春虽是姨娘所生,但出生正统。妙玉如果是贾赦正统所生,本该排第六位,书上也会正大光明地表明她的身份和地位,但却没有;如是非正统所生没有名份,年龄再大也只能排在迎春之后。所以妙玉只能是贾政所生,与宝玉血缘关系比迎春近,才排在第六位。与湘云一样,因是非正统出生,所以中间隔了湘云这个层次,湘云是非正统姻亲关系排在前面,妙玉是非正统血缘关系排在后面,先姻亲后血缘,与正统的排列法是平行的。第七到第十二位就不一一说了,反正都是以宝玉姻亲血缘关系远近来排列的,只有王熙凤的排位需要说明一句:她排在巧姐儿李纨之前,是因为她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内侄女,母族血缘关系近。说来复杂,其实也简单,曹雪芹毕竟是封建文人,换成你我,当时也只能如此排列。

    可能有人说这样分析是否太武断了。但是我问你:甄家的女儿从男子之名命字是曹雪芹随便瞎说的吗?假(贾)作真(甄)时真(甄)亦假(贾),曹雪芹没有提醒过你吗?以这推理,甄家就是贾家,甄妙玉就是贾妙玉,书中的甄府和甄宝玉实际就是为了映衬贾府而设置的,是对贾府的真写,所以妙玉就是从了宝玉辈的名命的字,她就是贾政的私生女。

    私生女都可以从男子之名命字,元、迎、探、惜为什么反倒不能了呢?不是不能,说白了,元、迎、探、惜从“春”是为了掩盖私生女从“玉”这个稳私。宝玉的诗中有绿玉春犹卷”。绿玉就是妙玉。元春嫌“绿玉”不好(私生女,给贾府丢脸),宝钗叫宝玉改成“绿蜡”,大家还记得吧?绿玉春犹卷的意思,我理解就是妙玉出生了,贾政为了暗中突显妙玉是他的骨肉,找个“正月初一所生”的理由让本已从“玉”的大女儿把名字改来从“春”了。当时妙玉在府外私下养着,贾府也不知道祥情,更不知道妙玉这个名字,到了18岁王夫人才知道。在那个时代,讨小娶妾可以,养私生子绝对不行,那是有辱门封、欺师灭祖的罪,就连现在骂人骂得最恶毒的都是“私娃子”、“野种”、“乱搞出来的”等等。而贾政又是朝庭大员,不但有艳遇而且还制造出了私生女的后果,当然既惧怕又高兴,何况私生女又是何等的聪明漂亮。虽不敢承认又舍不得抛弃,于是绞尽脑汁,宁愿正宗女儿们从“春”,也不愿私生女放弃从男子之名命字。因此,才出现了妙玉这个名字。但曹雪芹又怕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才让有50%血缘关系的贾敏之女曰黛玉,代替四春从男子之名而叫“玉”,以证实妙玉就是宝玉之姐的意思。“黛玉”在当中起到了一个帮助说明的作用。

    那么林红玉就大可不必了,如果小红再称“玉”,那就又混淆和搅乱了好不容易才闹清楚的“三玉”关系。连“四春”都退让了,小红还敢称“玉”!所以曹雪芹故意设置了个林红玉来不准叫玉,而且不准姓林(宝玉在五十七回说“凭她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用了排除法,这就把宝玉、黛玉和妙玉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篇  贾瑞之死的教训――风月宝鉴

       都说《红楼梦》写尽了人间百态,的确不假。这不,书中的贾瑞又是一态:一个单相思的典型!

      贾瑞本是一介寒儒的子孙,与贾府是同族。爷爷在贾族学堂教书,贾瑞也跟了爷爷在学中与贾府的公子哥儿念四书五经。爷爷有事时还会令他代为管理学中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班长之类。但他这个班长人品却不怎的,一味的占便宜贪好处,甚至拉帮结派,挑动群众斗群众,自己从中得利,心地原本也不厚道。

      贾瑞到了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自然也想男女之事了。不知怎的,虽说家庭不富裕,但要娶个穷家小户或丫环之类的女子好好过日子也是绰绰有余的嘛,但他却偏偏觑上了有夫之妇的亲叔伯嫂子、贾府响当当的管家大红人王熙凤,而且一见面就调情,语言也来得陡,什么“也合该我与嫂子有缘”啦,我来这里嫂子也来这里,“这不是有缘么?”按一般常情,叔嫂间开一两句这样的玩笑也并无不可,但贾瑞在说话的时候,“一面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这就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的了。聪明的凤姐当然知道贾瑞不怀好意,将计就计,假意煽情的几句话,就让贾瑞身上“木了半边”,而心里却骂他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禽兽,老娘要耍出手段来叫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贾瑞这边在一心想与凤姐求欢,凤姐那边在精心设计玩贾瑞。在贾瑞厚颜无耻的要求下,凤姐约他“晚上起更时在西边穿堂”等她。结果冻了一整夜没等着,还挨了家里一顿打,罚他不准吃饭,跪着读文章,“其苦万状。”但是贾瑞不思悔改,还去找凤姐。凤姐又假意约他“今日晚上――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房屋里等我――不信就别来!”贾瑞一迭连声:“来,来,来。死也要来!”这一次挨得更惨,不但没见到凤姐的影儿,遭写了五十两银子的欠条不说,还淋了一身屎尿。

      照理说贾瑞应该醒悟了,但沉迷进去了的人就是这样,九死而不悔。他日日满心想凤姐,以他的“意淫”之法来解决问题。寒冬的两次整夜冷冻,加上心中想着挥之不去的人和手里搓着不听话的玩意儿,三下五除二就落下了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棉,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典型的相思病!吃了好几十斤药,不但没效果,还越发沉重了。后来不得不用独参汤了,王夫人叫凤姐给他找二两好的人参,凤姐只将渣沐泡须凑了几钱应付了事,心中巴不得他早死。果然,贾瑞在风月宝鉴的帮助下越发离不开凤姐了,时时刻刻地与风姐狂欢而幸福地进入了天堂!

贾瑞的死,是未婚青年的一个典型悲剧。男性青年往往到了性发育阶段,理智上还来不及弄清什么是情爱什么是婚姻,体内就有一种原始本能的性冲动,浑浑鳄鳄的,还不懂得怎样和女性交往和交什么样的女人,见到哪个女人风骚性感,也不管别人婚没婚配,知不知道,愿不愿意,意向目标就锁定在哪个女人身上,王熙凤就属于那种女人,书上说她“体态风骚”。不过,那种情况只是短时的,而且绝大多数都只是暗恋,并不敢有明目张胆的作为。性的冲动促使人赶快去阅读社会情爱婚姻这本书,有了认识后,其原始本能的冲动就受到限制和约束了。贾瑞的情况却又不太一样,一来他大约也没来得及去读那本书,就胆大妄为起来;二来他锁定的目标也很特别。

      说他胆大妄为,是他胆敢明目张胆地去主动勾引和调戏大名鼎鼎的有夫之妇王熙凤!尽管胆大妄为,但如果勾引的是老实本分或一般的未婚女性,或许也有成功的可能。就是不成功,情况也不会那么糟。你想王熙凤是何许人?什么地位?她身边的面首多的是,就是再风骚,也岂能沦落到与你贾瑞穷小子为伍的地步?身份地位不相符嘛。

      说他锁定的目标特别,是因王熙凤不但是有夫之妇有权有势,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心机很有手段十分歹毒的女人。你想,王熙凤是过来人,对一般男人不会轻易动心的,除非是她主动勾引非常喜欢的男人。当她遇到不顾廉耻向她进攻而她又反感的男人时,她肯定认为你是怀了歹意,她就要还你以恶报。贾瑞如锁定的是一般目标,对方或是义正词严的拒绝,或是婉言相拒,虽然当时脸面上可能不太好看,但过了就算了。而王熙凤则不然,她内心不同意,还要表现出同意,本来是厌恶,却表现出喜欢,并且三番五次地给贾瑞说约会时间和约会地点,逗得贾瑞晕头转向神魂颠倒。

贾瑞遇到了王熙凤,可以说叫楞头青遇到老油子,你不遭我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结果连凤姐儿的皮都没沾到一下,就报销了,遗憾;而王熙凤之遇贾瑞,可以说叫猫逗耗子玩,还没玩尽兴,耗子就被玩死了,没劲!

      曹雪芹之所以在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中安插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用意:

      其一,初步展现王熙凤多谋善断的心机和阴险歹毒的性格,利用贾瑞来为塑造王熙凤丰满的形象服务。在这出戏里,出场还不太久的王熙凤得到了小试牛刀的机会,为后来凤姐的人物形象作了扎实的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再看凤姐在宁府中的管理、金哥案中的图财害命、大发醋劲逼死鲍二家的这些情节,就非常的顺理成章了。到了她处心积虑地处置尤二姐事件,就把她的性格和才能立体式的推向了顶峰,读起来荡气回肠!应该说,《红楼梦》虽然塑造了很多成功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塑造得最成功、最丰满、最有立体感的还是王熙凤!这与凤姐戏贾瑞这个铺垫不无关系。

      其二,就是塑造了贾瑞这个年青人的乱想汤圆开水喝的形象。每个人都要经历青年时的生理过程和初恋过程。贾瑞就是一个混球,他不是正当的恋爱失败造的的悲剧,毫不值得怜惜,而是想占王熙凤的便宜而自取灭亡,死了活该!通过贾瑞的教训,曹公意在告诉我们(尤其是未婚青年们):要理智地、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生理现象和情爱婚姻,千万不要乱想汤圆开水喝,尤其特别要注意象王熙凤那种面善心黑、明是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人。一旦陷进去了,很难解脱出来,造成悲剧,有的甚至痛苦终身。须知,性生活、情、爱虽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作为人,还有事业、理想、抱负的追求。而且从时间段来看,前半生情爱生活浓些,后半生则事业理想的追求往往成为主要的生活内容。

    贾瑞的手中为什么拿了个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中为什么是王熙凤的身影?说白了,风月宝鉴的意思,就是叫你在风月场上要以此为鉴,以贾瑞为鉴!以王熙凤这样的人为鉴!贾瑞当以王熙凤为鉴而没鉴,所以死掉了。他的教训是用宝贵生命换来的,因此叫做宝鉴。风月宝鉴在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了这个前车之鉴!这才是风月宝鉴的本义。从这个意义上讲,风月宝鉴不是指镜子,而是指贾瑞。要不,为何贾瑞一死,镜子就消失了呢?所以,年青的朋友们,特别是在性、情、爱方面遇到问题的青年朋友们,珍惜吧,珍重吧,千万不要象贾瑞那样瞎胡闹!退一万步讲,即使正当的恋爱失败了,又何妨?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的一生还很长很长,生活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篇   新解“一从二令三人木”

      凤姐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二百多年来难倒了不少红学大家,至今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有一种说法,“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凤姐一生的起落过程:即一是“从”,凡事服从贾母和王夫人的意志,以取得信任,为争取和巩固当家掌权打好基础;二是“令”,指凤姐当家掌权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养成了官派作风和恶习,甚至不把自己丈夫贾琏放在眼里了;三是“人木”,说由于凤姐得势当道时不把贾琏放在眼里,在贾府衰败凤姐失势时,贾琏就把凤姐给休了,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休字。这种说法虽也能自圆其说,但使人觉得未免有些牵强而且平淡了。

      另一种说法显然是受到了脂砚斋的影响,用的拆字法来解决问题。结果拆的五花八门,比如“三人木”拆成了“来”字。来与不来关王熙凤屁事;把“二令”拆成了“冷”字,还沾沾自喜的说联系够深刻的了,贾府的人对王熙凤不是外热内冷吗?那只鸟的足下不是有座冰山吗?冰不就是冷吗…至于“一从”拆不出来就不拆了,说是王熙凤毕竟女人一个,本应“三从四德”,但凤姐既无父无子可从,也未见她从夫,唯有从权从利而已,反正说话又不犯罪。至于有无意义,理解起来别不别扭,管他呢。

      但草根小民我的理解,直截了当的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依从二令三人没”。作者在这里用了谐音法,把“依”谐成了“一”,把“没”谐成了“木”。不过笔者水平欠佳,单独论述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还是让我们来联系凤姐的整个判词和书中的相关情节来加以讨论吧。

      众所周知,用今天的话来说,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经理。虽然她的上面还有王夫人这个董事长和贾母这个名誉董事长,但整个荣府的大凡小事,从钱粮珠宝、人事财经、到吃喝拉撒睡,无一不经她的心过手过,她就是贾府实际上的当家人,这也就决定她的起落、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连在一起了,所以作者在为她写判词和聪明累乐曲时,总把她与贾府的命运概括在一起来写。比如,乐曲中所说的“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夏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都把贾府的衰亡与凤姐的命运连在一起写的。

      好了,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凤姐的判词。书中写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毫无疑问,前面两句,作者对凤姐的才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她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连作者都在为她惋惜。“都知爱慕此生才”,不但作者对凤姐才能高度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有才能并且都喜欢甚至爱慕她的才能。这当中当然就包括了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王熙凤的顶头上司。正是因为这两位顶头上司爱慕、赏识她的才能,才让她担任了大管家、总经理的重任。但是,贾母和王夫人是不是事事的意见都一致呢?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有一件大事情,贾母和王夫人的意见和观点就是截然相反的,那就是宝玉婚姻的人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贾母都倾向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而王夫人则坚持自己的侄女薛宝钗,两人意见相佐,并为此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明争暗斗。在这件事情上,凤姐又没有决策权,夹在中间很难办。这就出现了“二令”现象。所谓“二令”,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指令,都要你去执行,谁都得罪不得。你既不敢反对哪一个,也不敢不去执行,你说难办不难办?以王熙凤的想法,她当然愿意接受贾母的意见,让黛玉配宝玉。那样,她的管家位置就不会受到多大的威胁,所以她刚一看到贾母有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开黛玉的玩笑:“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以此大造舆论,试图压倒“金玉良缘”的气氛。但她却遭到了王夫人的冷落和削权。王夫人借她“小月”不让她管事了。借“绣春囊”事件把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王熙凤感到薛(雪)家就象一座冰山冰冷的向她压来,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判词前面有一片冰山在她足下的原因。经过王夫人的打压,王熙凤终于想明白了,贾母毕竟老了,时日不多,而自己还年轻,日子还长,最终还得依靠王夫人过没有贾母的日子,所以后来凤姐在对宝玉婚姻人选的立场又转到了王夫人这边来了。贾母见凤姐倒戈,黛玉的身体也不争气,为了家族后继有人,不得已也渐渐妥协。贾母和王夫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娶宝钗。这也是凤姐“依从二令”的另一个意思,她不但主动设了掉包计,还承担了媒人的角色,精心策画并具体操办了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那么,“三人没”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三人没”,一指宝玉的结婚时,黛玉气绝而归离恨天,没了;二是指宝玉洞房内发现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顿感上当受骗,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对贾府而言,宝玉没了;三是指宝钗婚后独守空房,处境尴尬,郁郁寡欢而早逝,也没了。“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说,王熙凤“依从”贾母、王夫人“二令”旨意,精心操办了宝玉的婚事,导致了宝玉、宝钗和黛玉“三人没”了。书中的三大主角都没了,贾府又因东窗事发被抄了家,贾母随即离世,贾府被贬回南京原籍,真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了。但不管如何,一大家人还得有人支撑,王熙凤仍是不二人选。她很自然会想到今后的日子更艰难。路更不平坦,所以只能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可能有人要问:曹雪芹为什么不直接写“依从二令三人没”,而要用谐音来写成“一从二令三人木”呢?笔者以为,用谐音不仅是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是作者有不得已的苦衷所造成。许多人都认同《红楼梦》是作者在以家事写小说,书中人物又多有生活原形,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贾宝玉的生活原形,《红楼梦》又是在作者家人还在世时就流传开了的,中华民族最闪光的优良传统又是孝道,试想,作者怎敢在家人还在世时就对祖母和母亲的矛盾冲突进行赤裸裸的揭露和批判?如果那样,他不遭到家族的打击和世人的唾骂吗?从书中描写的情形来看,作者对祖母、父亲的艺术形象贾母、贾政都是正面描写,褒奖有加,对母亲的艺术形象王夫人虽有彻骨之痛(是她断送了宝黛爱情),但也不敢说三道四,而且还处处为她掩饰。但对王熙凤的态度就不同了,揭露她图财害命、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等等,只因宝玉婚姻实与王夫人相关,投鼠忌器,才对她手下留情。因此,与其说用谐音是《红楼梦》的一种艺术技巧,还不如说是作者有不敢违忤的苦衷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篇  品酒红楼――时钗思辨

      《红楼梦》中,宝钗总爱与“时”字相伴。比如说她“随分从时”;比如“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就连与宝钗无甚瓜葛的奸雄贾雨村在直抒胸臆时都吟出“钗于奁内待时飞”。看来宝钗与“时”定有割舍不断的渊源。

      时之所指,时代,时髦,时机,入时,识时务也,也有现实、市侩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叫流行,畅销,时尚,适应潮流。比如哪个时代,哪段时间最流行什么,又比如时装就很流行畅销而且相当时尚。钗为何物?本意是指女人头上固髻之物,俗称头钗,当然更是女人很重要的装饰品,有的不但是用黄金白玉做的,而且还在上面雕刻了象征富丽高贵的凤凰,雅称金钗、玉钗或金凤钗、玉凤钗,是宝贵的装饰品。

      不但人需要装饰打扮,诸种事物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装饰打扮,既然有装饰品,说明人或事物或社会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有缺陷弊端,因此才需要装饰。特别是那个社会,其弊端和缺陷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很多方面是十分丑陋和十分虚伪的,但又要把它装扮得完美无缺的样子,所以需要装饰,而宝钗实质上就是那个社会的装饰工和装饰品而已。

      宝钗的名字,既象征装饰宝贵,又寓意身份高贵。装饰宝贵,是指点缀装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价值而言,必须要让世人都认为,特别是要让主流社会都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宝物,才算得上宝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看主流社会的眼色行事,随分从时,不能有丁点不入流的言行;身份高贵,是指在主流社会的法眼中,确实是同类同龄的佼佼者,人人都欲得之而又望尘莫及。薛家给此女取名为宝钗,很有商利意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宝钗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并且非常优秀地完成了作业。她深谐“时”道,一进贾府就把“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黛玉比下去了,她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和贤德善良很快折服了贾府上下,她广施小恩小惠很快收买了一大批人,她时髦的封建礼教意识很快赢得了元春和王夫人的欢心。她在装饰贾府大观园的同时,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宝钗的“时”,首先体现在她对贾母的态度上,她说话说贾母悦耳的,点吃点贾母喜欢吃的,点戏点贾母爱看的。其次体现在为众人施恩惠上,你看那个得了她一点好处没有说她的好话?她就有这样的本事让你为她说好话。再有你看她在管理中为大观园的婆子们做了一点好事说的那番话,反复强调是我给你们的恩德,太“时”太现实也太市侩了,难怪曹雪芹把那回的标题都写作“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其用笔也太辛辣了!

      有人说“山中高士晶莹雪”是对宝钗素质和品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宝钗与王熙凤相比,凤姐张扬外露,宝钗深藏不露,其实二人的本质特性是一样的。宝钗善于伪装,比王熙凤的艺术手法高明得多,是潜在的高手,所以叫山中高士;宝钗一踩十二头跷,冰雪聪明,所以叫晶莹雪。如果宝钗真的象赞扬的“山中高士晶莹雪”那么好,宝玉连袭人都能接纳的,还不能接受她吗?还对她只是“空对着”吗?宝玉正因为看清了宝钗“时”的一面,才觉得她表面高雅其实也是俗人一个,才不能接受她的。

      宝钗的所作所为,很符合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装饰需要,她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装饰品了,活得不真实,不舒心,不愉快。其结局也定然好不到哪里去,书上就写了,宝玉悬崖撒手,宝钗独守空房。即便就像某些人所说的后来嫁给了贾雨村,也不大可能平安幸福。试想贾雨村是何许人?之前就翻过跟斗的,像他那样的人说不定哪天坐牢杀头乃至满门抄斩都有可能;就算没有灾祸,二人的性格也不相投,宝钗细腻而雨村粗狂,宝钗深沉而雨村张扬,且年龄悬殊也大,宝钗是心性很高的人,她如何受得了?天长日久,难免不生嫌隙。可以说,他们除了贪图社会名利这一点臭味相同外,在很多方面都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说宝钗嫁雨村会幸福的理由不太成立。


发表于 2015-3-1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仨

发表于 2015-3-2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酷了:)太有创意了:)
发表于 2015-3-2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发表于 2015-3-2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我会多看看这些知识

发表于 2015-3-2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_-?;)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德的滑翔翼 发表于 2015-3-21 14:11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把脸都给我说红了,怪不好意思的。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苹果 发表于 2015-3-23 08:19
呵呵,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_-?;)

欢迎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兔新解

      元春判词中的虎兔之说,历来是红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本人孤陋寡闻,只想从金陵十二钗的生肖排位来理出一条思路,不知以前有没有人这样理过,若有,纯属巧合。

      金陵十二钗的排位,除了依据与贾宝玉姻亲血缘关系远近排列外,还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而成(不存在与年龄对应)。比如林黛玉排第一,属鼠,不然宝玉咋开黛玉是耗子精的玩笑。王熙凤排第九,属猴,难怪贾母常叫她猴儿猴儿的。按这个思路来理,元春排的第三位,应属虎;探春排的第四位,应属兔;妙玉排的第六位,应属蛇。余者类推。那么,“虎兔相逢”,就是说元春与探春相逢了?联系元春的判词,我们来看一下有没有这种可能。第一句,“二十年来辩是非”。元春要辩探春的什么是与非?探春才多大?还要辩二十来年?反正我到现在还是不得而知的。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联系得上,书中说探春也是王妃命,你元春的榴花能照宫闱,我探春又何尚不能呢!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更联系得上,探春在元、迎、探、惜中恰好占老三,也就是说探春经过争取和努力达到了元春(初春)显赫的贵妃地位。只不过事实上探春并没有去努力争取,而是被动接受的。第四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这就相去甚远了。不错,探春排四属兔,也当了王妃,但大家知道,探春是远嫁东南方的一个国王(王爷)。“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明探春远嫁后根本没有回来过,每逢清明时节,只能在远隔千里的江边涕泣,在梦中与家人团聚。因此,说判词是写元春与探春之间的事情,第一句和第四句是不支持的。当然,我的这个思路到这里也就被卡断了。

    但是我想,我不是分析推测出了妙玉是贾政的私生女吗?妙玉既是贾政之女,年龄又比探春大好几岁,与宝玉的血缘关系同探春又一样,都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如果她是贾政正统所生之女的话,她就应该排在元春之后,探春之前。也就是说,妙玉才该排在第四位属兔。只因是私生女,按那个时代的封建礼规,才降低了一个等次,不但后于探春,还后于宝玉的非正式夫人史湘云。但曹雪芹虽然那样排了,内心可能也为妙玉鸣不平,因此在为元春作判词时,是否巧妙地把妙玉的排位评了反,恢复到本应属于第四位的“兔”格上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再来联系妙玉看看元春的判词究竟讲不讲得通。

    第一句:“二十年来辩是非”。元春死时,妙玉已经二十多岁了。元春要辩妙玉的是非,那是多方面的。首先,妙玉出生时,贾府很可能闹了一场地震式的风波。作为那时还小的元春(当时可能还不叫元春),心灵上肯定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荡,大人们说的和做的怎么不一样呢?这当中究竟是父亲对还是妙玉母亲对,究竟是母亲错还是父亲错,究竟是贾府错还是妙玉本就不该生下来?生下来后究竟该撵出去还是该留下来等等。在元春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一连串的疑问和评判是非的标准。随着妙玉的成长,贾府又把她接回来住了栊翠庵,贾府的人又时不时去看她,这在元春的思想上无不留下更深的疑虑,无不更多地去思想怎样来对待和处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亲妹子。有人说元春是辩秦可卿的是非,还有人说是辩宫庭斗争的是非,元春有这个必要吗?她辩得了吗?她只有辩妙玉这个是非,才是根深蒂固的,挥之不去。况且,妙玉的年龄与“二十年来”也大体相吻合。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按书上看好象与妙玉没有关系。书上没有说过妙玉有王妃命,也没有说过她能离开贾府能到皇宫去。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红楼梦》是一部还没有写完或没有结局的书,贾政的两个女儿都有王妃命,难道第三个就一定没有吗?作家要编故事,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可以设计一万种途径来让妙玉顺理成章到皇宫乃至天上去。靖本的瓜州渡口脂批,妙玉不是从贾府出来了吗?况且那也只是妙玉的一个生活片断而不是结局,那个枯骨老头说不定还主动把妙玉送到皇上面前去邀功请赏呢。我想妙玉是从不向逆境低头的,她一定会想方设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人往高处走,这正是妙玉的性格,机缘凑巧时,妙玉的榴花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照到了宫闱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这里的“三春”应该是指妙玉了,为什么?本来妙玉比探春大,除了元春就是她,应该叫“二春”,但因是私生女,十二钗中排在了探春之后,所以叫“三春”。“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妙玉通过顽强拼博和努力争取,终于到了皇宫当上了妃子,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地位与元春大体相等。“景”,在这里当地位讲。

    第四句:“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见到妙玉竟然拱到了与自己相等的贵妃位子上,吓得不行,妙玉私生女的身份那可是对皇上的亵渎,一旦暴露,是严重的欺君之罪,那可要抄家灭族的啊!不敢说。但奈何贾府衰败,矛盾尖锐突出,府内利益集团之间产生分裂,连下人们都造起反来,并把贾府有违天条,图财害命,包括妙玉是贾政私生女这些丑事都抖落出来,告到皇上那里。皇上新欢期已过,自然怒不可遏,重重惩罚了贾府,赐令元春自尽,妙玉当然也不会有好的下场,所以是“虎兔相逢大梦归”。

    “大梦归”,并非只是说元春妙玉死了,而是说以元春死为标志,贾府的大梦破灭了。忽喇喇似大厦倾,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中有很多梦,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做梦,但称“大梦”的好象只此一次,可见这一“大梦”给贾府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是怎样当上管家的

    大家知道,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荣国府的大管家。但她究竟是谁的女儿?为什么会嫁给贾琏?又是怎样当上了管家的呢?今天我就来探她一番。

    凤姐是谁的女儿?不细心的读者也许不太清楚王熙凤的父亲是谁。有的读者认为是书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当了九省统制的王子腾,还有个别读者认为是王子胜,其实都不是。曹雪芹在第六回有明确交待,他在介绍刘姥姥女婿狗儿与王家关系时说:“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道有此一门远族”。这里就明确说出了王熙凤之父是王夫人之大兄,并且“只有”他和王夫人“在京”。那么,王夫人之大兄是否就是王子腾呢?显然不是。因为在第十四回中,王熙凤又要料理宁府秦可卿的丧事,又要料理荣国府的日常事务,其中“又有胞兄王仁连家属回南,一面写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说明王熙凤的父母在南京,她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支持这种说法。而此时的王子腾升任九省统治外调了,王子胜在京都“长安”。这就明确区分开了。凤姐的父亲找准了,那么凤姐之父是干什么的?我想可能是凤姐的父亲原先也是在京城做大官的。他做大官的时候王子腾、王子胜也许还不在京城呢,不然刘姥姥咋说“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道有此一门远族”呢?凤姐之父可能后来或因政治、或因经济、或因党争犯下了罪过,得罪了皇上,翻过跟斗,被解甲归田而回到了南京。那么凤姐之父被贬,肯定会在凤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影响。可能是凤姐认为父亲之所以挨整,就是太正直太老实,太坚持原则了,因此凤姐决意抛弃父亲这些品行,多学些权谋机变。其父遭受打击后,也灰了心,有意无意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取向也有一些改变,尤其是对凤姐“权充假子教养”,也就是当作男孩子教养。之所以凤姐小名叫“凤哥”,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这一培养教育方式的改变,给王熙凤创造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其他女孩子不敢想的她敢想,其他女孩子不敢干的她敢干,加上她那个胞兄王仁尽将她往沟里带,再加上她女孩子的细心与男孩子般的勇气相结合,几年之内,练就了口齿伶俐、心眼多多、口蜜腹剑、机谋善变,果敢决断等出色的品格作风,以及应对社会世俗的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管理才能。而且她在未出嫁之前,经常到姑妈王夫人家贾府来,王夫人又是荣府管家的,凤姐也见识学习了不少实际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王夫人是有心人,对凤姐精心加以调教引导,凤姐进步更明显。

    刚刚说到,王熙凤嫁到贾府之前,荣国府是王夫人当家理财。别小看了这荣国府的当家人,那可比一个县令甚至比一个知府的财权还大。按一般惯例,荣府应是长房即贾赦刑夫人掌权,怎么会是二房的贾政王夫人掌权呢?我想之前长房二房之间肯是有过一番明争暗斗的。只不过贾赦虽然袭了爵位,却没有实质性的官位,没有官位就没有实权,其夫人邢夫人又是小户人家出生,其性格、本事又俱在王夫人之下。而王夫人虽是二房媳妇,其丈夫贾政是朝庭的员外郎,是大官,有实权,自己又是大户人家出生的千金小姐,其舅子王子腾更是九省统治的大官,社会关系广泛显赅,自己生的女儿入了宫,是皇亲国戚,生的儿子不但粉面朱团,还含玉而来,属神童之类,为贾家争了光,深得贾母的偏爱。贾母为了贾府的利益考虑,也象一些帝王立储一样,立贤不立长。鉴于王夫人有如此诸多的优势,尤其是优越的社会关系网,故而将家政大权移交给了王夫人。王夫人风风光光执政了若许年,也还顺利。但到了王夫人四十多岁时,大儿子贾珠早已死了。大媳妇李纨又只是个德厚才弱的人,接不了自己的班;二儿子宝玉才几岁,娶媳妇还早着呢。更让人担心 的是,大哥贾赦的儿子贾琏已长大成人,到了婚娶的年龄,倘或贾琏娶了一个能干的媳妇,自己年龄又大了,等宝玉娶媳妇又还有十来年的时间真空,况且长房媳妇当家又是天公地道的,到那时儿子不是自己的儿子,媳妇自然也不是自己的媳妇,自己又要交班。一旦那样,将来他们还会听我的吗?他们还会买我的帐吗?俗话说,官当得越久越恋权,自己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权利就这样轻易地拱手他人?实在心有不甘啊!怎样才能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家手中呢?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日思夜想,终于找到一个好办法:自己的侄女王熙凤作风果敢、雷厉风行,说话做事心机甚多,一踩十二头跷,模样又标致,年龄又相当,嫁给贾琏,门当户对,让她在自己手下当管家,既缓和了与长房之间的矛盾,又为宝玉以后娶媳妇当家掌权赢得了时间,一旦事成,表面上自己交了权,实际还是自己在操纵,那有亲侄女不听姑妈的呢?况且贾府的规矩:下辈子当家,大主意还是老一辈的在拿。她只不过具体实施罢了。主意一拿定,王夫人就先让贾琏来给自己当帮手,并以此为借口让贾琏搬过来与自己一起住。等贾琏对家庭事务摸上了手,然后提出贾琏与凤姐的婚事问题。于是一经动议,首先得到了贾母的大力支持。贾赦邢夫人见贾母赞同,娶的儿媳妇又是大家闺秀,家境又好,又是亲上加亲,人材又好,聪明伶俐,为人处事,又远在贾琏之上,配个贾琏那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自然满心欢喜,欣然同意。于是王熙凤就顺理成章地嫁到了贾府来。

    因贾琏是住在了王夫人这边的,又是王夫人的帮手,所以婚后,凤姐贾琏仍在王夫人这边住。贾琏在料理外事家务,凤姐除协助贾琏外,自然也帮王夫人料理内务。说话做事又十分爽利得体,时间不长,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明显超过了贾琏,博得了贾府上下一致称赞。王夫人的年龄是越来越大了,精力也越来越不济。于是,提经荣府常委会集体讨论,王夫人只当董事长,由王熙凤同志出任总经理。贾琏同志嘛,继续干他的部门经理,负责外事吧。这一安排,体现了大房二房共同当家,对平衡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和维护荣府的团结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贾母十分高兴,贾赦邢夫人没话说,也满意,王夫人当然是表面严肃,暗自高兴罢了。就这样,王熙凤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荣府的大管家。这为她后来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智搭建了十分广阔的平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姓名小议
    一段时间,有些红迷网友对林黛玉的姓名产生了浓厚兴趣,议论颇多。余今仗着二分醉意,也来神侃几句。

    先说名字,叫黛玉。玉者,宝也。女子称玉者,女辈中之佼佼者也。也有冰清玉洁之意。怪道此女曾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之诉求。无疑,在作者看来,她是女子中的珍品,所以才取玉名。而“黛”,是修饰“玉”的。有人说黛玉的黛,谐音“待”,黛玉就是等待宝玉的意思。说得过去,但这种认识比较粗浅。黛字的意思,字典上说指青黑色的颜料。“黛玉”,也就是说这块玉是青黑色的,或者说这块玉涂了一层青黑色的颜料。一般说来,玉的颜色白的居多,很普遍;次为绿色,称翡翠,也不少;再为红色,这就不太多见了;最为罕见的就是青黑色的玉,笔者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过青黑色的玉石。即使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会把它当作一般的青鹅卵石。这种玉石在不识货的俗人眼里,是一钱不值,毫无用处。联想到林黛玉的性格和思想观念意识,所谓“小性儿”,“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主张平等自由、婚姻自主等,在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观念看来,不就是为世俗所不容的青黑青黑的“黛色”吗?所以贾政、王夫人们不认同这块玉,连以袭人为代表的一些丫环婆子们也看不清此女是玉。但是,曹雪芹认识,特别是贾宝玉慧眼识真玉。“任随溺水三千,吾只一瓢饮”。正因为主流社会意识认识不了这种玉,所以黛玉也不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能接受。从她的性格,她的反叛精神,还有她那诗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谁能理解,谁能接受?因此在表面上就笼罩了一层青黑色的颜色。云山雾罩,没有人能看清她的真面目,也没有人能知晓这种人的价值。所以林黛玉的不幸和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来说林黛玉的姓。林,双木,也表很多的树连成一片,好的树木在古代称为栋梁,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古代的建筑因没有水泥和钢材,主要就是以木和石为材料。“林”字表明,当时象黛玉这样的人才,非旦是一个人,一根栋梁之材,而是很多、是一片栋梁之材。联想到人们爱把“栋梁”比喻为建国治国的能人:国家栋梁;把石头比喻为国家的根基:坚如磐石。林黛玉可谓二者皆备,既是栋梁之材的“林”,又是上等好石的“玉”,作者为她取这个名字,可谓把她视为旷世奇才了。可惜是黑青色的异类,谁能用你呢!

    再说宝玉胸前戴的玉,为什么不能叫别的名字,而叫“通灵宝玉”?“通灵”,谐音“通林”。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林黛玉是提倡平等自由,人性解放,婚姻自主,对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贾宝玉喜欢和爱恋林黛玉,并不是只看林黛玉长得漂亮美丽,而主要是他俩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的思想情操都产生了共鸣。“通灵宝玉”实质上就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灵是相通的,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体相通,那也太粗俗了。

    林黛玉和贾宝玉心心相印,形影不离,被作者称之为“木石前盟”。在《红楼梦》曲中,曹雪芹为什么说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是“金玉良缘”而说黛玉与宝玉的关系是“木石前盟”呢?这之间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呢?我认为,之所以称二玉为“木石前盟”,除了表明早在西方灵河岸边的盟约外,除表可能成就婚事或“还泪”外,还有“补天”的盟意。贾宝玉是石头分身下来“补天”的。作为“还泪”的黛玉,难道不会协助他补天吗?如果他们合盟成功,那“木”和“石”不就可以建造一个建筑物了?又由于青黑色的“黛”是非主流,非一般的颜色,宝黛二人也是非主流、非一般的思想意识,那这个建筑物就会从颜色、样式和结构都有别于以往其他建筑物的新建筑物了。如把这样的建筑物用来比喻国家社会的话,那么就是另外一个社会模式或社会形态了。贾宝玉的“补天”实际就是指补社会之天。越想越吓人,差不多与曹雪芹同时代的马克思就曾说过,上层建筑是国家的管理机器。如此说来,“木石前盟”建造的建筑物既不同于以往的建筑,那他们想干吗?曹雪芹写《红楼梦》想干吗?不就是想造反吗?不就是想推翻那个旧的社会,建立新的上层建筑的国家管理机器吗?分析得似乎没边了,就此打住。

      回到书中原意来,再说“林”。林就是木,木是黛玉的属性。宝钗属金,黛玉属木,这书中有交代。木是山中最普遍的植物。林如海既是林黛玉的父亲,也是木的家庭。林是从林如海中来的,木是从林中来的。木也好,林也好,它不需要人们过多的栽培和经营,是自然界中自生繁衍生息起来的,它对人类的依赖性不强,对人类的期望值也不高,只求人类不要乱砍乱伐就阿弥陀佛了。但是,林和木对自然界要求和期望就高,对自然界的依赖就强。如大风、大旱、雷劈、火灾,它们就受不了。正因为如此,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风霜剑严相逼”是借“木”之所惧而抒发的对人类社会之所恨。木在人类社会是不得好报的。做家具、修房造屋都被千刀万剐,给人类作然料。金就不同,金离了人类社会就没有价值,金在人类社会被视为珍宝,人人欲得,人人喜爱,往往为此而发生争斗、发生战争。所以宝钗是炙手可热,元妃赞赏、王夫人喜欢,这就毫不奇怪了。另外,有人说林黛玉父亲死后,林黛玉分了多少家私,多么富有。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木和林既然是自然界生长的,除了它们自身,它们还有什么呢?不要把人类的贪心贪财用在它们身上,它们没有人类这种恶劣的品质。再说,黛玉的母亲去世后,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这些姬妾们在林如海病中不把林家掏空才怪。等到黛玉和贾琏回到扬州,不知林如海是已经死了还是奄奄一息,纵使还有一口气在悠,也很可能是口不能言了。姬妾们要糊弄一个久别归来的小姑娘岂是难事?况且,林黛玉又岂是个计较金钱财富的人物?所以说黛玉有多少财富或是在黛玉财富上做文章,我看是做不出什么好文章和大文章出来的。

    最后,林黛玉的姓和名字的关系:“林”代表多、数不清。谁把森林里的树木数清过?“黛玉”就是不易被识别的玉石。“林黛玉”的意思,就是无数的、数不清的才华横溢的好女孩不被那个社会所认识和重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pyrojesus 发表于 2015-3-21 17:52
平时我会多看看这些知识

欢迎交流。

发表于 2017-1-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春省亲探妙玉

        元春省亲,在接见了家人,批完了诗,看完了戏,游幸了大观园各处景色后,也忘不了去看妙玉一眼。书中写到“忽见山环佛寺,忙另净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别看这短短二三十个字,里面却包含了不少内容。

        首先,元春去焚香拜佛的寺庙是什么地方?书中说过贾府中有地藏庵、玉皇寺、庐雪庵、栊翠庵等寺庙,而元春去的寺庙是“山环佛寺”,而且肯定是在大观园里。我们知道,第七十五回过中秋节就在凸碧山,附近就是妙玉的栊翠庵。“山环佛寺”应该就是凸碧山环绕着栊翠庵,那么元春就应该是进的栊翠庵烧的香拜的佛。其实,元春烧香正该在宁府的宗祠才合符礼规。到栊翠庵烧香只是一种掩饰,真正的目的是去看望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女亲妹子!可谓用心良苦。见面时不知眼框里又忍了多少辛酸泪!
其次,是谁取的“栊翠庵”这个寺名?书上没说。直到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这个寺名才出现。我想,虽然试才时贾宝玉取了很多名字,但凡元春到过的地方大多把名字改了。元春既然亲临了妙玉的寺庙,即使宝玉原来取了名的,也很可能被元春改了过来。再加上自己与妙玉的关系特殊,妙玉的身份也特殊,当然要取一个特殊的寺名。思来想去,“栊翠庵 ”最适合。妙玉是绿玉,绿玉就是翡翠,“栊翠”就是保护和限制妙玉的意思。因为是亲妹子,所以要保护呵护;因为是不可明言的私生女、有辱门封、传出去可不得了,所以要限制,不准出门,不准乱说乱动,必须“栊(笼)翠”。因此,栊翠庵这个寺名,应该是元春进寺烧香以后才赐的寺名。从妙玉后来的一切活动基本都在庵中进行来看,的确也遵守了贾府“栊翠”的规定。

        再次,元春给寺庙赐的匾叫“苦海慈航”,从表面看很普通,很一般,是佛道常规,是赐给寺庙的。但从实质上分析,尤其赐给此庙、此人就更有深意。亲妹子既然是没有名份的私生女,你就在家族“慈悲”的呵护和限制的苦海中漫长地航行到生命的彼岸吧,我元春更要遵守家规族矩,不能赐你更多自由!
最后,元春“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这句话很有意思。为什么是“额外加恩”?就写“加恩”不行吗?可见加的恩不同一般寻常,所以特别用了“额外”二字。“额外加恩”给谁,书上只说是“一班幽尼女道”。妙玉是庵中的主持,加恩的赐物当然归妙玉使用和支配,所以元春的“额外加恩一班幽尼女道”的赐物实质上就是“额外加恩”给妙玉的。然而为什么作者不明写加恩妙玉,而要闪烁其词呢?你看无论是赐给贾母、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还是赐给王夫人、迎探惜、黛钗凤,就连赐给戏子的礼物都是点到了人头的,怎么到了妙玉这里就一概而过呢?其实没有别的,就因为要忌讳妙玉私生女的原故。所以用了“一班幽尼女道”来代替,来概括。

        那么,元春额外加恩给妙玉的赐物究竟是什么呢?书中把元春赐给其他人的东西都一件一件标出名来了,为什么赐给妙玉的东西不写出来呢?其实是写了的,不但写了,而且还大书特书,不信请看第四十一回宝黛钗在栊翠庵品茶的茶具就知道了。因为是元春的额外加恩的,所以妙玉才敢说宝玉“只怕你们家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玉尼姑一个,贾府是“四大家族”之首,如果不是元春所赐的宫廷物品,妙玉再狂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妙玉喜欢茶道,又是私生女尼姑身份,元春赐她茶具茶叶,是令她好好在栊翠庵修心养性,不要外出乱说乱动,这是元春赐妙玉礼物的真实含义。贾母非常理解元春的用心,难怪带刘老老游大观园时都忘不了到栊翠庵看看这个私生孙女,说是“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当然是“好茶”,六安茶、老君眉都是宫廷贡品。然而贾母在妙玉处吃茶,更主要的目的是提醒妙玉时刻记着家族的规定和元春的要求。所以妙玉对贾母的态度是不冷不热,表喜内不喜,把茶给贾母一泡完,扯着宝钗黛玉的衣襟就到里屋我行我素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曹雪芹答记者问


        秋高气爽,外出旅游,晚上高卧红楼宾馆。半醒半梦之间,忽而进入了楼上礼堂。只见礼堂里坐满了人,礼堂前方高悬着“《红楼梦》n期学术研讨会”的横幅,横幅下面有一个既看不清头部面容又看不见足的老者正在发言,只听他说道:“当初我写《红楼梦》,不!应该叫《石头记》。当初我写《石头记》的时候并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复杂,那么多背景。我只是写了自己的家事。没想到这二百多年来,你们对这本书是如此的器重,还专门成立了红学会,分了那么些学派,出了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导师,撰写了那么多浩如烟海的专著文章,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我的罪过,白白浪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精力,耗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这是我制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在此,我真真诚诚地向你们赔罪叩头。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现就《红楼梦》或《石头记》中你们所不解和疑虑的地方向我提问,我给你们以明确的答复。如今天解答不完,约定一个时间下次再答。放心,我不收一分钱。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赎罪。现在,提问开始,哪个先来?”

问:“请教曹公,当初写《红楼梦》的动机是什么?书写完了没有?”
答:“写《红楼梦》的动机:一是看到《水浒传》里主要写了一群男人的悲剧,就想写一本一群女人悲剧的书;二是自己确实经历和见到了自家女孩子们的才情和生活遭遇,的确也激发了创作冲动。谁知修修改改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十年。第二个问题:书是基本写完了,但投向社会的当时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是草稿或提纲,尚在修改整理过程中,谁知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了。不过,我在前面的书批中多少还是流露出了后四十回的一些构思和设想。大家知道,一部书的开头和中间都好写,结尾最难,何况是百万字的大书,更何况那时的生活境况已经不允许我静下心来著书立说了,所以没完全写完。还好,程高二人不管怎么说算帮我完成并发表了,虽然有的地方不全是我的原意,但就是自己写书,最后的结尾也未必就能完全保持最初的原意。我对后四十回的定稿内容不作苛刻的反对,所以我还是要对他们二位表示感谢!
问:“有人说您把一切传统写法都打破了,是这样的吗?”
答:“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我只不过是在传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发挥和创新而已。比方说,在形式上,我仍然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在构思上我借鉴了优秀小说的特点和技巧,如《水浒传》写男人主要用天煞星下凡排列了一百零单八将(当然,其中也有三个女的),我写女人就用地坤的十二生肖来排列组成金陵十二钗;水浒写男人的义,我就写女人的情;水浒写的义最终害了那群男人,我写的情最终也害了那群女孩子。又比如《西游记》用了一个经历了日月精华的石头作为孙悟空的母体,我就用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作为贾宝玉的半母体;孙悟空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于造反的草莽英雄最后被改造的皈依佛法,贾宝玉从一个厌恶读四书五经、反对八股的浪荡公子被改造的被迫与宝钗成婚,被迫参与八股文的考试,而女人的眼睛也因社会环境的原故由婚前的有光彩到婚后的没光彩而到后来的死鱼眼睛了,可谓殊途同归。再如我也借鉴了《金瓶梅》的白话和俚语方言以及诗词赋曲的应用,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特色。总之,我不是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只是继承发扬当中有所创新罢了。哪里赶得上你们现在火箭式的速度和电脑式的思维呢!”
问:“脂砚斋是谁?与您是什么关系?他为何要对《石头记》作书评?”
答:“脂砚斋是我的书房。它和我的关系就是书房和我的关系。之所以自己评自己的书,原因有两点:一是因写家里发生的事,又要顾忌孝敬父母尊长,所以有些话不敢写;二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字狱,有些话根本不能写,必须写的时候,只能用隐笔、曲笔、谐音字等。但既怕人们看不懂,又怕不该读懂的地方被读者读懂了,又想逃避文字狱的追究,总之当时的境况复杂得很,所以就在书中作了大量的批注。该让读者弄懂的地方,就在批注中加以进一步的阐明;该不让读者弄得太清楚的地方,就用批注来进一步的忽悠读者。这虽然有些对不住观众,但却是为自己、也为这部书留了后路和生路。这也就是我的辛酸泪之一。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说批书人不了一个,除了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梅溪、立松轩、绮园、松斋、鉴堂、玉兰坡、棠村等等。我告诉大家,除了畸笏叟是我批书的化名外,其他包括脂砚斋在内都是地名或处所名。你想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总不至于十年时间只在一个地方披阅增删吧?比如春暖花开时,我就在绮园(书中的大观园)批阅;白雪皑皑时,我就在梅溪批阅;天高云淡时,在立松轩或松斋批阅;海棠花开时,就在棠村批阅。当然更多的是夜深人静时,就在自己精心命名的脂砚斋批阅。总之在什么地方批阅,就用什么地方的名字命名。就这么简单。正因为在脂砚斋批阅的时间最多,批阅的量最大,所以我把带批注的书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下大家清楚了吧!你问我为什么要用畸笏叟来作化名?笏这个东西,要朝廷的宰相大臣等高级别的官员才有,朝臣秉笏向皇上敬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又没有做官,更没有资格在朝堂上秉笏直谏,只能通过《红楼梦》来描述社会的不公和男女的不平等,在朝外为朝廷为皇上提意见,所以自称为畸笏叟。懂了吧?”
问:“《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了,大家一致公认它的艺术价值达到小说界乃至文学界的最高峰。请问曹公,您是怎样把它写得这样好的?您感到写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有没有败笔?”
  答:“呵呵,回答你提的问题比较难。这样说吧,我不是神人、全人,而和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位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我就是爱冲动,性情中人。我在青少年时代不但读书用功还傍收杂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写《石头记》之前,我也写过一些言情说教之类的小说和闲情逸志之类的诗文。那个时代小说是不入流的下三滥,作者一般只图卖钱不图留名,所以作者一般是不留真名的;诗词歌赋品位虽高,但那时的文字狱恐怖,我生活周围挨了的就不少,所以我也没敢轻易传阅,留着自我欣赏罢了。写《石头记》的过程中,我就尽可能有机的把原先写的东西揉合进去,比如菊花诗、海棠诗等;又比如风月宝鉴和尤二姐的故事。当然,在揉合进去的过程中也作了必要的修改,使之更近情近理。总之做到胸有大局,立意要高远,细节要认真,有时为了一个字,一句话,反复琢磨推敲了若干次甚至几月、几年,在写作修改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思想得到新的提高。《石头记》就是在这样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写成的。我感觉我最成功的地方是立意浑厚和主要人物性格独特,形象鲜明,其中最得意的是贾宝玉、王熙凤和贾母这三个人物,很有立体感。宝钗略嫌阴暗,黛玉又显单薄,自我感觉不尽如人意。我有败笔,而且是一系列的败笔,集中体现在‘王熙凤赚取尤二姐’的故事之中:一,贾琏偷娶尤二姐两月有余,凤姐平时的警惕性哪里去了?她自己感觉不到?她众多的心腹和手下是干什么吃的?二,凤姐去请尤二姐说了很多的话,仅一段就不停口的说了六百多字,虽然话说得在情在理,但却像在做长篇报告,给人的感觉有点生编硬套。三,凤姐撒泼宁府,尤氏和贾蓉为何那样的软弱?虽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还是你们贾琏的责任嘛!再说爹不是亲爹。奶奶也不是亲奶奶,儿子也不是你王熙凤的亲儿子,日子是各过各的,饭也是各吃各的,凭什么任你欺侮还那么低三下四的又是告饶又是作业磕头?四,你王熙凤敢把家丑暴露于社会去官府告贾琏打官司吗?还牵扯出贾蓉出来!你王熙凤能买通官府贾珍不能买通吗?贾珍不会把此事通报给贾赦么?贾赦知道后大家去想会怎么样。末了还去奈人家的银两,这符合逻辑吗?再说,家丑暴露于社会,贾母和贾政王夫人能容忍吗?本来就很有一肚子气的贾赦邢夫人能容忍你吗?五,尤二姐怀孕,又在贾府生活,‘十人就有九人知道’,难道贾赦邢夫人却不知道吗?他们难道不想有个孙儿?他们有能力保护,为什么不保护?就算贾赦邢夫人不知道,贾琏是知道的吧?王熙凤对尤二姐不怀好意贾琏也是知道的吧?他很自然地应该去寻求保护,至少会到贾赦邢夫人那里去寻求保护,但没有。可以说,整个尤二姐事件,荣府的核心人物关系没有形成生活真实的根本性互动,贾母就像王熙凤玩的木偶,也没见王邢二位夫人的一句话一个态度。只是凤、秋、尤在小范围互动罢了。六,贾赦不但没帮贾琏,还在国孝家孝中奖励了贾琏秋桐小老婆,这就违背了王熙凤说的家孝国孝期间不能婚娶的原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我在临终前把尤二姐的故事揉进去没来得及做重大修改是很大的失误!希望所有创作文学作品的人记取我的这个教训。哎呀,天快亮了,我不能多呆,暂到这里,下次再见。”
  曹雪芹走了,我的梦也醒了,脑子里一片茫然·····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曹雪芹答记者问

  秋高气爽,外出旅游,晚上高卧红楼宾馆。半醒半梦之间,忽而进入了楼上礼堂。只见礼堂里坐满了人,礼堂前方高悬着“《红楼梦》n期学术研讨会”的横幅,横幅下面有一个既看不清头部面容又看不见足的老者正在发言,只听他说道:“当初我写《红楼梦》,不!应该叫《石头记》。当初我写《石头记》的时候并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复杂,那么多背景。我只是写了自己的家事。没想到这二百多年来,你们对这本书是如此的器重,还专门成立了红学会,分了那么些学派,出了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导师,撰写了那么多浩如烟海的专著文章,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我的罪过,白白浪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精力,耗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这是我制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在此,我真真诚诚地向你们赔罪叩头。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现就《红楼梦》或《石头记》中你们所不解和疑虑的地方向我提问,我给你们以明确的答复。如今天解答不完,约定一个时间下次再答。放心,我不收一分钱。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赎罪。现在,提问开始,哪个先来?”

  问:“请教曹公,当初写《红楼梦》的动机是什么?书写完了没有?”

  答:“写《红楼梦》的动机:一是看到《水浒传》里主要写了一群男人的悲剧,就想写一本一群女人悲剧的书;二是自己确实经历和见到了自家女孩子们的才情和生活遭遇,的确也激发了创作冲动。谁知修修改改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十年。第二个问题:书是基本写完了,但投向社会的当时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是草稿或提纲,尚在修改整理过程中,谁知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了。不过,我在前面的书批中多少还是流露出了后四十回的一些构思和设想。大家知道,一部书的开头和中间都好写,结尾最难,何况是百万字的大书,更何况那时的生活境况已经不允许我静下心来著书立说了,所以没完全写完。还好,程高二人不管怎么说算帮我完成并发表了,虽然有的地方不全是我的原意,但就是自己写书,最后的结尾也未必就能完全保持最初的原意。我对后四十回的定稿内容不作苛刻的反对,所以我还是要对他们二位表示感谢!

  问:“有人说您把一切传统写法都打破了,是这样的吗?”

  答:“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我只不过是在传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发挥和创新而已。比方说,在形式上,我仍然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在构思上我借鉴了优秀小说的特点和技巧,如《水浒传》写男人主要用天煞星下凡排列了一百零单八将(当然,其中也有三个女的),我写女人就用地坤的十二生肖来排列组成金陵十二钗;水浒写男人的义,我就写女人的情;水浒写的义最终害了那群男人,我写的情最终也害了那群女孩子。又比如《西游记》用了一个经历了日月精华的石头作为孙悟空的母体,我就用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作为贾宝玉的半母体;孙悟空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于造反的草莽英雄最后被改造的皈依佛法,贾宝玉从一个厌恶读四书五经、反对八股的浪荡公子被改造的被迫与宝钗成婚,被迫参与八股文的考试,而女人的眼睛也因社会环境的原故由婚前的有光彩到婚后的没光彩而到后来的死鱼眼睛了,可谓殊途同归。再如我也借鉴了《金瓶梅》的白话和俚语方言以及诗词赋曲的应用,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特色。总之,我不是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只是继承发扬当中有所创新罢了。哪里赶得上你们现在火箭式的速度和电脑式的思维呢!”

  问:“脂砚斋是谁?与您是什么关系?他为何要对《石头记》作书评?”

  答:“脂砚斋是我的书房。它和我的关系就是书房和我的关系。之所以自己评自己的书,原因有两点:一是因写家里发生的事,又要顾忌孝敬父母尊长,所以有些话不敢写;二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字狱,有些话根本不能写,必须写的时候,只能用隐笔、曲笔、谐音字等。但既怕人们看不懂,又怕不该读懂的地方被读者读懂了,又想逃避文字狱的追究,总之当时的境况复杂得很,所以就在书中作了大量的批注。该让读者弄懂的地方,就在批注中加以进一步的阐明;该不让读者弄得太清楚的地方,就用批注来进一步的忽悠读者。这虽然有些对不住观众,但却是为自己、也为这部书留了后路和生路。这也就是我的辛酸泪之一。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说批书人不了一个,除了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梅溪、立松轩、绮园、松斋、鉴堂、玉兰坡、棠村等等。我告诉大家,除了畸笏叟是我批书的化名外,其他包括脂砚斋在内都是地名或处所名。你想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总不至于十年时间只在一个地方披阅增删吧?比如春暖花开时,我就在绮园(书中的大观园)批阅;白雪皑皑时,我就在梅溪批阅;天高云淡时,在立松轩或松斋批阅;海棠花开时,就在棠村批阅。当然更多的是夜深人静时,就在自己精心命名的脂砚斋批阅。总之在什么地方批阅,就用什么地方的名字命名。就这么简单。正因为在脂砚斋批阅的时间最多,批阅的量最大,所以我把带批注的书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下大家清楚了吧!你问我为什么要用畸笏叟来作化名?笏这个东西,要朝廷的宰相大臣等高级别的官员才有,朝臣秉笏向皇上敬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又没有做官,更没有资格在朝堂上秉笏直谏,只能通过《红楼梦》来描述社会的不公和男女的不平等,在朝外为朝廷为皇上提意见,所以自称为畸笏叟。懂了吧?”

  问:“《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了,大家一致公认它的艺术价值达到小说界乃至文学界的最高峰。请问曹公,您是怎样把它写得这样好的?您感到写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有没有败笔?”

  答:“呵呵,回答你提的问题比较难。这样说吧,我不是神人、全人,而和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位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我就是爱冲动,性情中人。我在青少年时代不但读书用功还傍收杂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写《石头记》之前,我也写过一些言情说教之类的小说和闲情逸志之类的诗文。那个时代小说是不入流的下三滥,作者一般只图卖钱不图留名,所以作者一般是不留真名的;诗词歌赋品位虽高,但那时的文字狱恐怖,我生活周围挨了的就不少,所以我也没敢轻易传阅,留着自我欣赏罢了。写《石头记》的过程中,我就尽可能有机的把原先写的东西揉合进去,比如菊花诗、海棠诗等;又比如风月宝鉴和尤二姐的故事。当然,在揉合进去的过程中也作了必要的修改,使之更近情近理。总之做到胸有大局,立意要高远,细节要认真,有时为了一个字,一句话,反复琢磨推敲了若干次甚至几月、几年,在写作修改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思想得到新的提高。《石头记》就是在这样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写成的。我感觉我最成功的地方是立意浑厚和主要人物性格独特,形象鲜明,其中最得意的是贾宝玉、王熙凤和贾母这三个人物,很有立体感。宝钗略嫌阴暗,黛玉又显单薄,自我感觉不尽如人意。我有败笔,而且是一系列的败笔,集中体现在‘王熙凤赚取尤二姐’的故事之中:一,贾琏偷娶尤二姐两月有余,凤姐平时的警惕性哪里去了?她自己感觉不到?她众多的心腹和手下是干什么吃的?二,凤姐去请尤二姐说了很多的话,仅一段就不停口的说了六百多字,虽然话说得在情在理,但却像在做长篇报告,给人的感觉有点生编硬套。三,凤姐撒泼宁府,尤氏和贾蓉为何那样的软弱?虽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还是你们贾琏的责任嘛!再说爹不是亲爹。奶奶也不是亲奶奶,儿子也不是你王熙凤的亲儿子,日子是各过各的,饭也是各吃各的,凭什么任你欺侮还那么低三下四的又是告饶又是作业磕头?四,你王熙凤敢把家丑暴露于社会去官府告贾琏打官司吗?还牵扯出贾蓉出来!你王熙凤能买通官府贾珍不能买通吗?贾珍不会把此事通报给贾赦么?贾赦知道后大家去想会怎么样。末了还去奈人家的银两,这符合逻辑吗?再说,家丑暴露于社会,贾母和贾政王夫人能容忍吗?本来就很有一肚子气的贾赦邢夫人能容忍你吗?五,尤二姐怀孕,又在贾府生活,‘十人就有九人知道’,难道贾赦邢夫人却不知道吗?他们难道不想有个孙儿?他们有能力保护,为什么不保护?就算贾赦邢夫人不知道,贾琏是知道的吧?王熙凤对尤二姐不怀好意贾琏也是知道的吧?他很自然地应该去寻求保护,至少会到贾赦邢夫人那里去寻求保护,但没有。可以说,整个尤二姐事件,荣府的核心人物关系没有形成生活真实的根本性互动,贾母就像王熙凤玩的木偶,也没见王邢二位夫人的一句话一个态度。只是凤、秋、尤在小范围互动罢了。六,贾赦不但没帮贾琏,还在国孝家孝中奖励了贾琏秋桐小老婆,这就违背了王熙凤说的家孝国孝期间不能婚娶的原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我在临终前把尤二姐的故事揉进去没来得及做重大修改是很大的失误!希望所有创作文学作品的人记取我的这个教训。哎呀,天快亮了,我不能多呆,暂到这里,下次再见。”

  曹雪芹走了,我的梦也醒了,脑子里一片茫然·····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脂砚斋就是曹雪芹

  红学研究中,对脂砚斋其人是谁,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但均无定论。而我认为,脂砚斋并非他人,就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为什么?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脂砚斋”这三个字的意思:脂者,脂粉裙钗也,表年轻女性,在书中具体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所包含的女孩子们;砚者,笔墨纸砚,书写工具也;斋者,书房是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书房里用书写工具把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女孩子们的生活遭遇写出来,即《石头记》。谁写的《石头记》?曹雪芹写的。所以,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此其一。其二,我们再从“脂砚斋”每个字的结构来分析:为了叙述方面起见,用中间突破法,先说那个“砚”字,由“石”和“见”组成。大家知道,书中的“石”,是女娲氏炼的补天石中所剩下的那块“无材补天”之石,它幻化到人间就成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他“见”证了大观园女孩子“脂”们的生活遭遇,所以“砚”就是石头看见,见证的意思。从书中正文和脂批多次称“石兄”表明,石头又是指作者自己。次说“脂”字,由“月”、“日”和“匕”构成,令我震撼的是:古人造的“脂”字惊心动魄!原来女孩子们的岁月是伴随着短刀匕首度过的,尤其是白天,每日头上都悬着一把刀!难怪“红颜薄命”、“贱内”、“男尊女卑”等词语是那么的耳熟能详,又难怪《聊斋》中专门用《胭脂》命名写了一个女孩子被几个恶棍乱打淫邪主意,更难怪我们的林妹妹会发出“一年三白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叹。黛玉的深切感受,简直就是对“脂”字形象逼真的解读。“砚”和“脂”意在表明,石头见证了裙钗们所过的风刀霜剑的岁月,她们被压迫在社会生活底层,无自由和独立生活的空间,任随男权社会和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蹂凌束缚,生存困难,遭遇悲惨。再说“斋”字,由“文”和“而”构成,石头见证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生活遭遇,却无能为力,无法改变,“无材补天”,所谓“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文”把它生动地描写和深刻地揭露出来“而”已,作文“而”已。作的什么文?作的《石头记》。以上分析充分说明,“脂砚斋”三字是曹雪芹精选出来作为自己批书的化名。脂批中有一首诗最能说明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本人。“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戳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我理解这是曹雪芹写《石头记》时的深切感受。“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戳自张罗。”是全诗之总起,是说创作时作者自己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又不断处理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构思过程。这是凡写小说者最基本的常识问题。“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这是反应曹雪芹在作品中对人的爱和对社会的恨。茜纱公子是指书中的贾宝玉,是曹雪芹本人在书中的艺术形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曹雪芹年轻时期的生活写照,青年时期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美好向往都体现在贾宝玉身上。脂砚先生是写作《石头记》时的曹雪芹,是更成熟的贾宝玉,他的“恨几多”?与前面的“情无限”相对。情有好多恨就有好多。恨什么?恨那个社会制度,恨那个虚伪腐朽的伦理道德,恨那个男权社会,恨那个世途经济,恨那些贫官污吏,恨社会边缘人物找不到生活出路,恨女孩子们遭到的凌辱悲剧。“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著书人回想从前经历的事情就象做梦一般在眼前一幕幕重现,而自己却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任何一件悲剧的发生,空历过,“无材补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如今只有在闲风闲月中回忆、痛惜、吟哦、哭泣。脂批说,“芹为泪尽而逝”,我理解是曹雪芹看到社会的丑恶及这种丑恶不断制造出来的悲剧,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而心泪已干,并不是人死了,而是抗争的心死了,所以“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虽然曹雪芹“无材补天”,改变不了社会的任何现状,但他对社会的弊病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对生活在这个腐败社会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这个腐朽社会的女孩子们的命运还是一往情深的关注着,他把这个社会的腐朽及人们因为这种腐朽而造成的悲惨遭遇,深情而客观广泛地描写出来,希望人们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丑恶,希望有“补天”之材的能人伟人出现,来彻底改变这个社会。这就是曹雪芹的“情机”,这就是曹雪芹“情机转得情天破”的真实含义。并且誓言,我就是要为那些我不认识的,那些并不认识我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遭受苦难命运的人们呐喊,用我的心和笔,把我的爱我的情都倾注在他们身上,谁又能把我其奈何哉呢!“情不情兮奈我何”!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胆识,在那个时代,除了《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还能有谁呢!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