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毛先玉

[散文随笔] 《红楼梦》赏析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玉 发表于 2015-2-16 21:46
第二十二篇   新解“一从二 ...

新解吗?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篇  畸笏叟何许人也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批书人很多。除了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梅溪、立松轩、绮园、松斋、鉴堂、玉兰村、棠村等。就批语的数量而言,当然是脂砚斋批的最多,其次是畸笏叟,而其他的只是星星点点。脂砚斋大家都知道,是最主要的批书人,红学家和红迷们撰写论述脂砚斋的文稿浩若烟海,笔者前不久也写过一篇《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短文,这里就不再多言了。但是,畸笏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批书人,他的批语数量在众多批书人中仅次于脂砚斋,红学界也对他进行过一些研讨,有说他是曹雪芹的长辈的,也有说他是曹雪芹的兄弟的,还有说他是曹雪芹的朋友的,等等。但到目前为止,均找不到过硬的证据来证明,也和脂砚斋一样,没有定论。畸笏叟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他叫畸笏叟?他与曹雪芹、脂砚斋和其他批书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我是初生牛犊,也想来试偿探讨一番。

    在众多的批书人当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除了“畸笏叟”有点象个人名、象个老者外,其他批书人的名字,包括大名鼎鼎的脂砚斋在内,清一色的都象地名或处所名。你看,脂砚斋不就是一个书房的名字吗?梅溪不就是一条沟边种满了梅花的小溪流吗?松斋、立松轩不就是松林下的轩庭么?玉兰村、棠村不就是长满玉兰花、海棠花的庄落吗?绮园使我想起了昔日宝黛钗探湘那个裙带飘飘的大观园;鉴堂使我想到了堂前教子和书中的风月宝鉴...而独独畸笏叟这个名字,让我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形容迥异、性格古怪、出语不凡,类似癫狂的老臣不顾龙颜大怒和众大臣的规劝,正在朝堂上秉笏直谏国家天下大事!当然,回到书中的环境,肯定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既然众多批书人的名字除畸笏叟外都是地名或处所名,结合曹雪芹的悼红轩和贾宝玉的绛云轩,再结合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就在想,十年时间,曹雪芹总不至于自始至终只在一个书房或处所修改批注自己的作品嘛?凡搞创作的人都有经历和体会,灵感来了或进入了境界,吃饭、睡觉、走路或做其他事情时都在构思和创作,搞创作是又择地方又不择地方的,所以那些地名一样的批书人名字,很可能都是曹雪芹搞文学创作和修改批注自己作品的地方。既然是“披阅十载”,“披”就是“批”,只有作品基本成形后才能批阅修改。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就是说曹雪芹本人不但是红楼梦的创作者,还是红楼梦的批书人。而我们的红学大家们,包括全国人民研究了两百多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把脂砚斋和其他批书人整清楚,但几千年的古董和几十万年前的人类牙齿,我们都能把它搞得一清二楚,真是不可思义。所以我说,批书人就是著书人,曹雪芹就是脂砚斋,就是畸笏叟,就是其他名字的批书人。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曹雪芹不可能使用这么多的笔名。他多吗?他有鲁迅用得多吗?鲁迅很可能就是跟了这位老前辈学的,而且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为什么曹雪芹的笔名中,众多都是地名或处所名而独独用了一个畸笏叟的人名呢?我想曹雪芹首先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国士,从小受到忠君爱国的儒学教育。待他长大成人后,虽然家道变故中落,当官出仕无望,更不可能在朝中秉笏直谏,况且他也不赞成那种文人凭一时性起、热血一涌而不强调方法和效果的“文谏死”,但他不论身处何境,那颗忧国忧民之心是时刻不敢稍怠的。他没有资格、没有条件在朝堂为天下为百姓给皇上、给政府提意见,不能真正的秉笏直谏,但他用自己的创作,用《红楼梦》来描述社会的不公和男女的不平等,在朝外为朝庭为政府提意见,为天下百姓鸣不平,所以自称为畸笏叟。畸,就是畸形,是一种病态的同类物;笏,就是宰相大臣在朝堂上向皇帝提意见和汇报工作时手握的笏片,是官阶的象征;叟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就是老头一个。畸笏叟,就是一个民间老头、平民百姓在履行宰相、大臣的职责,在向统治者为天下百姓说话。从红楼梦对国民的影响广度深度和历史演变的实际效果来看,他起到了众多宰相、大臣不可能起到的推动作用。

    如果我上述的思路和推断能够成立,我们试想一下,当初曹雪芹在长达十年批阅修改《红楼梦》过程中,肯定不可能自始至终在一个地方进行,而应该是在一个大环境当中的诸多小环境都批阅过。凡搞写作的人,都想找一个清静、幽雅、惬意的地方。首先当然是自然风景好。另外,我们中国人历来就有一个传统文化习惯,最爱用地名或处所记事,远的如秦王朝的沙丘政变,近的如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等。曹雪芹批书也不例外,在哪个地方批的书,就用哪个地方的地名或处所名来作为自己的笔名。比如、春暖花开时,他就在绮园批阅;白雪皑皑时,在梅溪批阅;天高云淡时就在立松轩或松斋批阅,海棠或玉兰花开时,就在棠村、玉兰村批阅。当然,更多的是夜深人静时,就在自己精心命名的脂砚斋批阅。总之,除了用“畸笏叟”例外,在什么地方批阅,就用什么地方的名字作笔名,这就是《红楼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批书人而又不能搞清其一的根本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篇    关于彩霞婚姻命运的推测

    彩霞是贾环的丫鬟。王夫人因见她大了,又多灾多病的,于是开恩打发她出去了。我觉得这里出现的彩霞应该就是前面书中描写的彩云,很可能她本来就叫彩霞,只是主子有爱为丫鬟另取名字的习惯,她被王夫人安排来服侍贾环后,主子赐了她彩云的名字,放出来后又恢复了彩霞的原名。她的“多灾多病”多半是因为贾环的原因。当初她与贾环的关系如同袭人与宝玉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没被王夫人封成准姨娘罢了,但赵姨娘心里是认可的。回想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给贾环,本来自己要去承担罪名的,却被宝玉执意掩替了,贾环为此而大吃宝玉的醋,与彩云大吵大闹了一回,气得彩云哭得泪干肠断,赌气把送给贾环的玫瑰露等东西都撒在河内,顺水沉的沉漂的漂了。从此以后便和贾环产生了芥蒂。她一心锺情的人对她是这样的态度,她怎么不多灾多病?她被放出来,是否也有偷玫瑰露的原因?

    七十二的回目也很奇怪,叫“来旺妇倚势霸成亲”。说的是凤姐的陪房来旺家的儿子大了,要娶王夫人放出来的丫头彩霞为妻,彩霞本人极不愿意,彩霞父母也不答应,其理由是来旺的儿子成天吃酒打牌,不务正业。来旺妇便来找凤姐去给彩霞父母施压,迫其应承。果然,凤姐出面一说媒,“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便心不由意的满口应了”。

    来旺妇在书中很少出场,只有这回才给人有印象,倒是她的男人旺儿是王熙凤的铁杆奴才,负责在外收贾府的帐不说,还外带为凤姐放高利贷效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尤二姐事件中,旺儿最初是为贾琏偷娶尤二姐瞒着王熙凤,后来被凤姐严厉警告后,转而死心塌地为凤姐整治尤二姐效力,他先给凤姐打探清楚了尤二姐与张华婚约的前因后果,又奉凤姐的旨意唆使张华去衙门告状,又为此而顶替认罪坐牢,后又被王熙凤派去对张华杀人灭口,只是旺儿怕自己也落同样下场,才私放了张华一条生路。至此,旺儿手里起码捏有凤姐放高利贷和企图致人于死命两大罪状,所以来旺妇才胸有成竹地来找凤姐玉成儿子婚事,不怕凤姐不就范。只要凤姐一出面张罗,彩霞的婚姻归宿凶多吉少!

    虽然彩霞的母亲口不由心地应承了王熙凤,但彩霞姑娘是个有脾气有主见的人,以她的性格他绝不会屈从于自己十分不满意的婚约的,她不会坐以待毙。我们来看彩霞是怎样来处置这件事的:“且说彩霞因前日出去,等父母择人,心中虽是与贾环有旧,尚未作准,今日又见旺儿每每来求亲,早闻得旺儿之子汹酒赌博而且容颜丑陋,一技不知,自此心中越发懊恼,生恐旺儿仗凤姐之势,一时作成,终身为患,不免心中急躁,遂至晚间悄命他妹子小霞进二门来找赵姨娘,问了端的。赵姨娘素日深与彩霞契合,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不承望王夫人又放了出去。每唆贾环去讨,一则贾环羞口难开,二则贾环也不大甚在意,不过是个丫头,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遂迁延住不说,意思便丢开。无奈赵姨娘不舍,又见他妹子来问,是晚得空,便先求了贾政。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赵姨娘道:‘宝玉已有了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贾政听了忙问道:‘谁给的?’赵姨娘方欲说话”被外面的一阵响声打断了。

    还有一个情节,林之孝专程来找贾琏,谈话中说到旺儿家想娶彩霞之事时,林之孝说“依我说,二爷竟别管这事,旺儿的那小儿子虽然年轻,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虽说都是奴才们,到底是一辈子的事。彩霞那孩子这几年我虽没见,听得越发出挑的好了,何苦来白糟蹋一个人。”林之孝是王夫人的铁杆亲信,他两口子在贾府都是头号白领级的“二主子”人物,一个管内一个管外,说话举足轻重,是否是彩霞父亲托他来说情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彩霞找了赵姨娘,不但搅活了一大盘棋,她的婚事命运也有可能朝几个未知的方向发展。首先,她得到了赵姨娘的有力支持,并将此事传递给了贾府的最高舵手贾政,贾政并没有表示反对,只说再等一二年放人不迟。贾政说的“放人”和王夫人的放人含义不同,王夫人的放人是把人放出去不做丫鬟了,贾政的“放人”是把人放在屋里头,就像平儿放在贾琏的屋里一样做通房大丫头。他说他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赵姨娘跟他说的是彩霞,彩霞又是一直跟着贾环的,贾政又并没有把彩霞排斥在外,这表明贾政至少已经默许了赵姨娘的要求。如果不出意外,彩霞在贾府“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很有可能会成为贾环的通房大丫头或姨娘。同时,贾政得到了宝玉房中已有人二年的消息,并追问是谁。贾政早就不喜欢袭人这个刁钻的名字,认为是浓词艳赋花粉气太重,有误宝玉读书上进。我估计贾政多半看中的是麝月,麝月老实本分,细心勤快,不像袭人晴雯娇媚心机重。

    既然贾政已知道了两儿子房中的内幕,且又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势必后来要开个家庭会来决策彩霞和袭人的命运归宿。决策的结果,袭人的命运是确定的,那就是离开宝玉,另嫁了蒋玉函。这显然不是王夫人的本意,当中也可能有薛宝钗的排挤因素,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贾政手里,不用说那肯定是贾政的意见占支配地位。
                       
    然而彩霞的命运归宿却没有确定。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一开头就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有人说这判词是专写晴雯的。我认为,这是把晴雯、麝月和彩霞三个丫鬟合起来写的,其中的“彩云易散”就是说的彩霞。只不过她服侍的是贾环,不像晴雯袭人服侍的是宝玉,跟人没跟对,因此她不但被贾府中的势利眼们所歧视,也被大多读者所轻视。但曹公同情她重视她,把她等同于晴雯麝月的地位和分量,所以把他们三个人合写在同一个判词里。既然判词都说了“彩云易散”,可见她的命运归宿的确不太容易把握。初步推测,彩霞最终的命运归宿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如果来旺拿手中握有王熙凤的两大罪状来相威胁,又铁了心要娶彩霞,尽管贾府所有的人都不情愿,但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就是主子小姐也要舍出去,何况是一个二等丫头。但这样一来,旺儿一家的生活乃至一家的生命能有安全保障吗?贾府要奴才死或让他“失踪”,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来旺在贾府干了那么多年,难道心中还没有数?他有那个胆量有那个实力与贾府对立干到底吗?所以这个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存在。也就是说,彩霞不可能在这中情况下进入旺儿家。

    二是王熙凤已说了媒,彩霞的母亲也应承了,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游戏规则,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赵姨娘不干,赵姨娘与王熙凤是死对头,又在贾政的耳边吹了枕头风,与贾政的主意又是不谋而合,只是时间早迟而已。难道赵姨娘不会把贾政的态度给彩霞家通风报信?彩霞家得到赵姨娘的准信后,腰杆还不硬起来吗?万一两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贾政就不干预过问一下此事?贾政如一出面干预,凤姐的说媒还算数吗?彩霞母亲本来就是迫于凤姐的淫威违心地答应的,这时一家人感谢贾政还感谢不过来呢。赵姨娘与王熙凤打仗多数是吃败仗,被王熙凤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次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她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来他个宜将剩勇追穷寇而夺取彻底的胜利呢?因此,彩霞最终被放在贾环房中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三是贾环与彩霞有矛盾有过节。贾环不像宝玉,本身脾气不好,对女孩儿又缺乏尊重,什么“不过是个丫头”、“意思便丢开”、“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等,始终把彩霞当作丫鬟看待。再加上彩霞与他有旧,缺乏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又不是自己主动争取来的,而是她主动送货上门的,其尊重程度肯定更加下降,很可能在贾环眼里彩霞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丫头。别忘了贾环与彩霞前次闹翻的原因,是宝玉替彩霞承担遮掩了罪过,贾环大吃宝玉的醋而闹翻的。难免将来宝玉就不再关心帮助彩霞,也难免贾环将来就不再吃宝玉的醋,很可能闹得更频繁更厉害。在贾环这诸种因素的作用下,彩霞后来的生活肯定会过得不开心没滋味,甚至生不如死。你想彩霞是何等性格的人,她能长期过这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吗?她不是死掉就是离开贾环,离开的可能性很小,多半是身心备受折磨而悲惨地死掉了。所谓“彩云易散”,就是在人世间蒸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最终选择了薛宝钗

      一看到这个题目,不少的人都会说高鳄早在后四十回里就写明了的,还说什么?我不想说什么,而是要说为什么。为什么在宝玉婚姻人选上,贾母会最终选择薛宝钗呢?原因有三:

    一、王夫人的坚持
    大家知道,王夫人是金陵四大家之一的千金,又是贾府的当家人,其女儿元春乃是当今皇上的贵妃,丈夫是国丈兼员外郎,其哥更是九省统制的高官,势力之大,贾府内无人可及。只因是贾母的儿媳,出于孝敬婆婆,好多事情都尊重贾母的意见,即使自己有不同看法,也唯贾母马首是瞻。但是,唯有宝玉的婚姻人选,因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涉及将来贾府的当家人选,王夫人是死心蹋地看准了自己的亲侄女薛宝钗。既是血亲,又比湘云黛玉都强,是儿媳的最好人选。因此,王夫人虽未公开反对贾母偏向黛玉,但她为宝钗作了很大的努力:一是信告薛家让宝钗胸挂金锁早来贾府,通过二宝互识玉锁,大造金玉良缘之舆论;二是让元春下谕,命宝钗宝玉入住大观园,以便二人朝夕相处,碰出爱情火花;三是命元春单赐宝玉宝钗相同物品,显示意向赐婚;四是让宝钗与探春当家管事,“小惠全大体”,表现宝钗才干;五是暗挖贾母墙角,收买袭人,撵出晴雯,胁迫熙凤倒向自己,以扫清金玉良缘的障碍。王夫人所做的一切,贾母只能心照不宣,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敢跟王夫发生正面冲突。为什么?就是因为王夫人家族势力和社会关系太强了,宝玉又是她的亲生儿子,母亲对儿子的婚姻人选享有决定权,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没有“奶奶之命”的说法。所以,贾母尽管想选择黛玉,但也不好明说,这就是贾母为什么迟迟不对宝玉婚姻人选明确表态的重要原因。

    二,宝钗的优势

    宝钗不仅长得品格端庄,容貌丰美,家财万贯不说,对人处事既低调随和,还八面玲珑,说话做事十分得体,滴水不漏。作为贾府未来的当家人,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不但王夫人喜欢,如果黛玉是这样的话,那贾母更喜欢。宝钗理性,黛玉感性;宝钗现实,黛玉理想化;宝钗不说得罪人的话,“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很会搞好上下级关系,黛玉是我行我素,呸人口水,骂人放屁。宝钗点戏点贾母爱看的,点吃点贾母喜欢吃的,说话说贾母爱听的;黛玉在贾母面前除了放瓜就是使性。宝钗有比凤姐还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黛玉无管理家务的心思和体力。宝钗无情也要把坏事做好看,黛玉有情也易把好事搞糟糕。宝钗身体健康,容易长寿,生育能力强;黛玉体弱多病,身体越来越差,易早夭,生孩子的可能性不大。宝钗是商家之女,常为家里的生 意出谋画策,社会知识广泛,很适合作贾府这个大家的当家人;黛玉是书厢门第之女,尘事的社会知识欠丰富,过的是诗化艺术化生活,在贾府当千金小姐可以,作当家人就勉为其难了。总而言之,作为贾府宝玉的婚姻人选,宝钗是最适合的,黛玉是不适合的,这一点,贾母心中未必不知道。

    三,贾母的变化

    贾母选择孙媳妇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血亲人选。最初,贾母选择的是娘家的侄孙女史湘云,不然咋早早的让湘云戴个金麒麟来与宝玉一起生活呢?后来发现湘云不仅是个大舌头,咬字不明,还生性豪爽耿直,行为落脱不羁,与封建礼教要求的大家闺秀相去甚远,所以被贾母早早放弃了,然后才考虑了林黛玉。贾母对黛玉是百般呵护,万般怜爱,奈何黛玉身体多病,说话尖刻,多愁善感,无心尘事,若大一个家业,交给她谁能放心?而宝钗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超强的管理能力,文化学识不在黛玉之下,性格身体和变通能力又在黛玉之上,况且与宝玉又是最佳的性格组合。如宝钗是湘云或黛玉,贾母早就明确表态了。而更主要的是,贾母见黛玉病情日益加重,已是日薄西山,气息淹淹,朝不保夕的样子,彻底失望了,心冷了,才转过来随了王夫人而选择了薛宝钗。

    贾母最终选择薛宝钗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内,便于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如果贾母执意选择黛玉,势必与王夫人产生不和,矛盾公开化,。而王夫人是实际的当家人,贾母只是被供起来的活菩萨而已,一旦真正闹僵,对贾母不利,对整个贾府更不利。到时贾赦邢夫人,赵姨娘就会趁机闹事,这样家庭就会分裂,这是贾母最不愿看到的。如是那样,黛玉又怎样自处?况且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在没有贾母的贾府里,王夫人又会怎样对待黛玉?这些家庭问题,贾母不会没有考虑过吧?第二方面是对外,宝钗当家灵活变通,应对社会关系深谙此道;黛玉当家,只知过小资式的生活,于宝玉倒是同鼻孔出气,但谁来维持与社会尘事的交往,谁来操这份心呢?不要说,还只有宝钗最适合,这方面她比王熙凤都强百倍。而那个时代大家贵族的社会地位,多半是靠妥善处理日常的社会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的。尤其是女人与女人之间,太太与太太之间的交往更为重要。

    贾母最终痛苦地选择了薛宝钗作为宝玉的婚姻配偶,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是贾府的需要,是生活的辩证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时代和社会賦于宝钗黛玉悲剧命运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最终痛苦地选择了薛宝钗作为宝玉的婚姻配偶,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是贾府的需要,是生活的辩证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时代和社会賦于宝钗黛玉悲剧命运的选择!

                        
                    
            
        
                        
        
        

               

               
   
   
            

        
        
   

    jq(function () {
        var pid = '72056709'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py" + pid).addEventListener("copy", function (evt) {
            setClipboardText(evt)
        }, false);


    })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篇  袭人缘何离开了宝玉

    袭人是宝玉的通房大丫头,早就与宝玉云云雨雨的了,又讨得了王夫人的好,被封为准姨娘。应该说,只要不出大的意外,袭人后来的姨娘位置是稳坐无疑。但她为何后来又离开了宝玉,嫁给蒋玉函了呢?袭人的性格,是少说多做,表现低调,兢兢业业,生怕出半点差错。正因为这样,贾母才精心挑选她来服侍宝玉,并做了宝玉的头号大丫头,宝玉的通灵宝玉也由她专人负责取挂存放。应该说,她比晴雯的地位还高出一等。晴雯性格泼辣,口齿伶俐,行为张扬,一副病西施的样子,撩得宝玉五迷三道,不思进取,被王夫人撵掉是迟早的事。袭人那么符合王夫人的要求标准,那么得王夫人的赏识,怎么后来也落得个被迫离开宝玉的下场呢?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袭人离开宝玉也是必然之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其一,薛宝钗排斥袭人。宝钗在婚前,与袭人是同一战线,她们一个想做宝二奶奶,一个想当姨娘,为了打击排斥共同的敌人林黛玉和晴雯走到一起了。在她们的煽风点火和阴谋诡计的完美实施下,黛玉和晴雯在意料之中消失蒸发了。于是乎宝钗顺理成章地抢占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袭人眼见的马上就要名正言顺地转为正式姨娘,谁知宝钗不干了,二人的统一战线至此宣告破裂。宝钗不干的原因是,婚后宝玉一直不与她同房,而是与袭人在一起,鸦雀占了凤凰巢了。宝钗作何感想?以宝钗的心气,宝钗的身份地位,婚后连婚姻的味道都没尝到过,一天两天可以大度,十天八天也能坚持,长此以往下去宝钗能忍耐得了吗?他肯定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怎么办?她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母亲去找王夫人说明情况,不但不能封袭人的姨娘,还必须叫袭人离开宝玉,只有这样,她与宝玉的生米才有可能煮得成熟饭。王夫人是经过了与贾母的长期斗争,好不容易才娶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宝钗媳妇的,没想到事情会弄成这样。权衡轻重,露出老地主婆的本性,无情地对袭人谎称家道中落,又遭变故,已经供养不起姨娘丫鬟了,只好委屈你到外面挑选更好的帅哥吧。于是袭人离开宝玉就成了定局。如果是因为家道中落而撵人,那更应该撵麝月才合理。因为王夫人一直是看中袭人的,曾直呼“我的儿!”并在不敢公开的情况下宁愿自己贴补银子也要把袭人封成准姨娘。而王夫人对麝月并没什么特殊好感,如果不是宝钗大醋袭人的原因,王夫人是绝对舍不得撵袭人的,要撵人也应该先撵麝月和其他丫鬟。

    其二,宝玉不想留下袭人。宝玉在他锺情的黛玉晴雯死后,心如死灰。他怀着满腔怨恨,报复式地与家庭和宝钗虚与周旋,假装与袭人亲密得夜夜不离来激怒宝钗。其实晴雯被撵致死之事,宝玉怀疑是袭人在王夫人面前做的手脚,至此对袭人就冷淡了许多。婚后与袭人在一起,是做点样子给宝钗看。当然也免不了偶尔把袭人当作黛玉的替身来轻车熟路地亲热一番,好使其戏一直演下去,直到宝钗愤怒采取措施为止。袭人偶得甘露,虽有些欠欠然,但总比宝钗一点不得的好,虽知现在的袭人已不是当初共同对付黛玉晴雯时候的袭人,而是在宝玉面前与宝钗争宠的袭人了。你宝钗当你的二奶奶,我就是姨娘又怎样?只要宝玉实际对我好就够了。袭人正在做她的美梦,谁知王夫人几句话把美梦给惊醒了,睁眼一看,四顾茫然,像飘在天上的流云。宝玉又不为自己说话挽留,急得要寻死。如果宝玉想留袭人,只需表明一下态度就能留下的。王夫人本来就喜欢袭人,况且自己早就许偌过袭人准姨娘,并且深知她与宝玉早就云里雾里的了。宝玉只要说一声留,王夫人还忍心将她撵出去吗?如果宝玉要强留,王夫人要硬撵,那不是更加激化矛盾吗?因此说,没有宝玉的配合,王夫人撵袭人是不会那么顺利的。宝玉之所以不留袭人,除了他感到袭人爱打小报告而影响了他俩的感情外,更主要的是他已下定了决心出家当和尚。不过宝玉毕竟与袭人有过肌肤之亲,也有怜惜之情。他在同意辞退袭人的前题下,要求把袭人嫁给自己的好朋友蒋玉函,让蒋玉函照看袭人他放心。王夫人薛宝钗只要宝玉同意撵袭人,袭人嫁给谁与她们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所以宝玉的要求得以通过,于是袭人顺理成章地嫁给了蒋玉函。

    袭人在贾府尽心尽力服侍过贾母,服侍过湘云,服侍宝玉。她把自己整个心身都交给贾府了,到头来也和金钏、晴雯的命运一样,被贾府像抛破烂抛垃圾一样将她无情地抛了出去,这就是下人的命运,这就是奴隶的结局,这就是那个社会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鲜活的典型事例,这就是《红楼梦》用那么多文字来塑造袭人这个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袭人在贾府尽心尽力服侍过贾母,服侍过湘云,服侍宝玉。她把自己整个心身都交给贾府了,到头来也和金钏、晴雯的命运一样,被贾府像抛破烂抛垃圾一样将她无情地抛了出去,这就是下人的命运,这就是奴隶的结局,这就是那个社会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鲜活的典型事例,这就是《红楼梦》用那么多文字来塑造袭人这个典型艺术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之所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