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吹是出了名的,吊起下爬儿乱说的也多,去年子,个别老把子在公车上抢座位的闹剧,路边上发生了老人错认或诬赖救助者的个案,以及太婆些跳广场舞声音多大影响四邻等等,引来网上数量占优势的群体的无数砖头瓦块,打得大爷太婆抱头鼠窜,不敢开腔。 这一场讨论争论或者声讨虽然当下并无结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造成影响:公车上让座的少了,路遇伤病倒地者,行人看都不看一眼的多了。面对这样的状况,笔者曾经冒过皮皮,现在忍不住又来乱哏几句。 先说让座,这并非法律规定,不是非让不可,无论你有何困难,估倒别个让肯定很荒唐。但让座事情虽小,却能洞察人们的心态,这是正在提倡,经常遇到,也很容易做到的微型美德,难道我们,尤其是代表了国家未来的希望一族,不应该身体力行吗?试想,一个连滴点儿小事都不愿吃亏,把在公车上玩手机看得比帮助旁边的弱者更重要,振振有词道理一扒拉,哪怕他体力好智商高能说会道,今后就能够做正事挑大梁善待老百姓?我看悬。 再说救人,这是人的本分。路遇需要救助者[包括老人在内],其中可能有碰瓷的,有借故诬赖的,也有撞了人装成救助者的样子,妄图逃脱的,但这些都是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批量发生,没有普遍性规律性。 近来,有人捞起封皮当告示,说现在是”老人变坏,坏人变老”。把地富反坏敬陪末座那顶陈旧帽儿扣倒大爷太婆的脑壳上。上了岁数的人过去是遭吓怕了的,平静生活多年,而今又听到这种慷慨激昂的声音,胆子小的开始心悸,眼皮直势跳…… 老人变坏了吗?当然不是。没必要对老一辈评功摆好,那些弄不醒豁的可以回家去请教一下自己的父母叔伯爷爷奶奶,问问他们是怎样辛苦操劳,省吃俭用才把你拉扯大,让你读点书懂点事学会敲键盘的;看看你屋头哪个弄饭哪个洗碗哪个抹桌子哪个拖地板就晓得了,你现在很烦的老人些曾经也年轻,当时和你现在一样,也想吃好耍展睡成盘龙烤成卷卷儿,所不同的是能领会现实的严峻,懂得责任品行德性处世为人,说实话,比起生于安乐,长期被惯势的年少诸君,恐怕除了块头和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变小而外,品质上一般不会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就是答案。 就拿人们认为很”钢鞭”的,老人与女青年抢座位失利后,赌气坐在女青年身上那件糗事而言,笔者至今认为,老人有些无赖,有些失礼,总的来说大爷不对,但不能一杆杆扫倒一潮人。 而且,追溯问题的起因,在当时,大爷和女青年都是旁若无人地抢位子,同样心急火燎志在必得,至少都不是省油的灯。再一层,公车上不是天天都在提示向老弱病残者让座吗?你不让反而去抢,是不是道理上又稍微亏欠一些,以致引起事端?可见那位抢座女青年并不值得同情。由于大爷后来的表演,自家把自家笼起,才形势逆转,輿论一边倒。这也说明人们看问题常常情绪化,是就是,非就非,以事实来客观判断并不容易。 遇事不能以偏概全,上纲上线。比如,有见义勇为者受诬陷的个案,就认为全体需要救助的人都是骗子,这是谬误。某地用挖坟验尸才查出自称助力者,其实就是稳得梆老的肇事者,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做好事都是为了隐瞒或欺骗。据报道,某些违法犯罪有年轻化智能化的趋势,很使人担心,但这还不能说明人变坏就因为岁数小或者文化高。同样,不是事实,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持,不要打胡乱说,针对全体老年人。 所谓”老人变坏,坏人变老”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有趣,也非睿智。借用一句省外语言,不外乎就是因无知而无畏,二杆子发的嘴炮而已,老辈子些不要太在意。 时下,有些年轻人不愿意花功夫去认真阅读,思索,实践,成天鼓捣炮制各种格言警句,总想出语惊人,一夜成名,尽整些重形式,求怪异,吓人巴沙的东东来扯敞子吸眼球,标题党是这样,啥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类白火石语言,以及本文所指那句乱编的筛话,都是这一类。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说几句筛边打网的话,也要有点儿小聪明才行,这毕竟是少数,让它冒点儿泡泡儿,可以佐证事物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也能考考人们的智商,动哈脑筋,算是多少有点儿用处。然而,有过多的捞起半头就开跑的梦虫,把那些不咋不咋,屙屎大趴,爱出惊人语者围得水泄不通,顶礼膜拜,就显得不正常了。自已的脑壳,应该独立思考,不要总是拿给别个抱倒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