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47|评论: 0

[内江新闻] 老码头:泛黄的记忆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1-1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12月22日,焕然一新的西林古渡与北渡码头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位于北渡码头下游不远处的东门码头、东渡码头也打破多年的沉寂,开始渡船通航。

  “新码头”投入使用,让不少老内江人重拾老码头昔日繁荣景象的记忆。老码头的航运、餐饮、娱乐、行话等文化因子,积淀在这座城市里。那些丰厚的记忆不仅仅属于老内江人,更属于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繁荣的航运,

  热闹的码头

  在运输方式落后的古代,水是重要的运输载体,航运随之产生。内江城依沱江而建,历来航运发达。

  航运必有船,船工即是航运的直接见证者。

  76岁的杜光和与74岁的妻子黄素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与船打交道,做了一辈子船工。杜光和笑称自己为船工世家,家中四辈人均是船工。从9岁起,父亲就带杜光和上船,训练他的水性,并让他练习撑船。1956年,椑木镇曙光木船社(私人组建)成立,杜光和成为一名“实习”船工,只能拿一个有经验船工的一半工资。1958年,他成为一名正式船工,当时,正是内江航运的鼎盛时期。

  杜光和回忆,1956年,他从资中球溪到曙光木船社,主要为支援内江糖厂,全社共36只船,运送甘蔗、糖浆等,“每天业务繁忙”。那时,沱江里随处可见运蔗船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河道中,河上漂荡着船工们戏谑打趣的船工号子……

  内江境内的大小码头中,兴盛繁荣者甚多,让杜光和与黄素琴记忆最为深刻的要数牌楼坝码头。牌楼坝码头紧挨内江火车东站,不管火车还是船运,装卸货物均在此,因此格外繁荣。

  船上吃火锅,

  拉船唱沱江号子

  从1956年开始,到1990年退休,杜光和在水上“漂”了34年。内江到泸州是一段较近的距离,但航运一个来回至少是一个星期,多则半个月以上。因此,在外出船时,“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

  有资料显示,麻辣火锅最先发源于码头,船工在寒冷的冬季吃火锅可助驱寒,这一说法在杜光和的回忆里也得到了证实。他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船上烧柴煮饭用的是铁锅铁灶,出船前就将在路上吃的菜准备好,到饭点就把要吃的菜在清澈的江水中洗净,全部烫煮在铁锅中,所有船工围坐在一起吃,又省事又暖和。

  56岁的王付贵在1977年顶替父亲进入内江县(现东兴区)航运公司。他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船上吃饭依然延续老船工们的习惯——烧柴煮饭。而烧的柴不是别的,是废弃的纤藤。大拇指粗的纤藤每根长200多米,这些由宜宾江安县生产的纤藤每根价位在几十元不等,一只船配备2至3根纤藤,通常半年之后就得报废。因此,船上煮饭烧水,用纤藤当柴禾绰绰有余。吃饭时,同行几只船的船工合拢来围坐在一起,把菜凑在一起,同吃一锅菜。王付贵说,当时流行一句话:“忤逆找来合起吃”(寓意有东西大家一起吃)——表示船工要团结。

  出船短则半个月,长则达数月,船上的生活枯燥乏味,船工们必须忍耐长时间的单调与寂寞。不仅如此,他们还得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因为滩多水急的水路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将他们置于死地。

  在杜光和的记忆中,从资中到泸州这一段水路,就有数百个叫得出名字的滩头,船每过一个滩,都得靠船工拼死地拉纤,船工号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号子在给船工们带来欢愉的同时,也陪伴、激励着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杜光和记得,每一句号子之后,船工们都要附和一声发自心底的呐喊——嘿咗嘿咗!这种附和,有点像唱歌时的伴唱。

  2002年,在东兴区文化馆工作的李远辉从金堂县到泸州,沿着沱江采访了有关沱江号子的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到不少有关水码头的情况。据他介绍,沱江船工号子分为几种,包括拉船号子、背船号子、滩名号子、平水号子等等。当然,这些号子均是以劳作为题材,是一种娱乐方式,主要是为了缓解船工的劳累和枯燥。通常带着戏谑的成分,如“十八家女儿文家耍呵……”

  东渡码头上,

  满是茶坊、酒馆

  船上繁重的工作通常压得船工们喘不过气,但当船靠岸后,他们的“乐子”便多起来。李远辉介绍,东渡码头岸上是东兴老街,北渡码头岸上是内江城区,“几大码头在繁荣城区经济方面功不可没”。

  李远辉在采访过程中,从一些老船工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内江老码头的情况,收获颇丰。

  据介绍,解放前,东兴老街满是茶坊、酒馆以及妓院,而船工则是这些店铺的主顾。不管是上游到下游,还是下游到上游,只要在东渡码头靠岸,船工们吃罢晚饭,即上岸到东兴老街找“乐子”,以消除一整天工作的疲乏。在那些店铺里,船工们抛却一天的劳累,尽情享受船下生活的乐趣。

  李远辉自己也曾有过一段船上生活的经历。4岁时其父亲去世,他被寄养在舅父家。他的大舅是船工,三舅是船老板,在出船时,舅父就将他带在身边,一直到他7岁。李远辉在船上度过了3年童年时光。当跟着舅父出船久久不归时,他就异常渴望回到这个热闹的码头,这个他熟悉的世界。

  在李远辉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个情景挥之不去:每到黄昏,来自各地的船只纷纷靠岸,船工们在江边搭上灶火,岸边炊烟袅袅,弥漫在江水之上;天色渐晚,沱江两岸成排泊停大小船只,船头各自悬挂上一盏马灯,马灯在江风的吹拂下,摇曳在夜幕中……“那个情景辉煌壮观,美丽极了。”李远辉赞叹道。

  码头有袍哥,

  外来船只要“拜码头”

  据市中区文史资料介绍,内江有23面码头,另有一面总码头,共24面码头。总码头是全汉公,每天要由各码头轮流派“大爷”、“管事”、“老幺”各一名到总码头值日当差,各码头也要有值日当差的人,以便“拜码头”的“客位”找得到地方,有人接待。因此,各码头都有一个特定的地方,即由袍哥开设的茶馆。外地船只到当地靠船,船老板就必须到这个茶馆里向袍哥“打招呼”,方得靠船。

  袍哥组织有“大流”(是向各“公口”正式“打响”,得到总码头承认的袍哥组织),除“大流”以外还有“私会”。“私会”是只要有“根”(袍哥的关系),不论什么“字”的人私自组织起来的袍哥组织。内江袍哥“私会”共有72面,分为6个组。“私会”有的有集会地点,有的没有。解放前,那些“私会”盘踞在现市中区四方块一带,与袍哥开设的茶馆混杂在一起。

  “内江的袍哥源于清嘉庆五年,又称哥老会。”市中区政协文史委文史工作者刘玉江告诉笔者,哥老会主要有仁(讲礼讲法,又称老人堂)、义(讲打讲杀,多为绿林)、礼(讲抓讲拿,多为社会下层)三堂,在清末有21面码头,分布在城乡,是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

  相传清嘉庆五年,内江县张家乡人刘全从永宁带回哥老会组织条规,在当地的狮子山开“山”设“堂”,是县境内第一个仁字码头。后来,随着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便由甘东山另组义、礼公口。

  “袍哥的由来,是因一句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刘玉江解释,有衣同穿,寓意兄弟之间的义气。而袍哥又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所谓“清水袍哥”,一般指虽然参加了袍哥组织,但不干违法乱纪的勾当;“浑水袍哥”则是一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土匪。解放后,内江的袍哥组织全部消失。

  船帮有行话,

  寓意吉祥平安

  在民间,各个行业均形成各自的“圈子”,即行帮,船工也不例外。每个行帮也有各自的“通用语”,即“行话”。船帮出船在外,随时会遇到危险,因此,船帮的行话多寓意吉祥。如在船上不能说十四(谐音“失事”),因此在十四日这天,船帮喊为吉祥号。即使在货船失事的情况下,船工向货主报告时也不能直说,而是说“涨了财”。

  关于船帮“行话”,王付贵也“略知一二”。如在船上炒菜时,不能说“翻”,而是讲方言——“打挑”;如若船上有老鼠,则称之为“高客”……总之,在船上说的话,无一不是寓意吉祥的。


res03_attpic_brief.jpg
res15_attpic_brief.jpg
res19_attpic_brief.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