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爱的歌手姚贝娜走了,各大网站接连发了十几篇报道。这个新闻从她入医院抢救至今,一直热度不减。大家婉惜姚贝娜早逝的青春,感叹她远离我们而去的美丽容颜和动听的歌声。这么火的新闻,央视也没有冷落这位歌手,当然它报道的角度是捐献眼角膜。确实,这个比普通人高级的人都能捐眼角膜,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下。何况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不在非法使用死囚的器官。
姚贝娜的新闻最热之时,有一件让人心碎的事发生了。1月15日下午,一个用农用车拉着橘子、甘蔗等水果,在杭州萧山区市中心叫卖的河南籍小贩,为躲城管执法意外碾死了自己4岁的儿子。事实很清楚,这个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小贩慌不择路,忘记了在车头前玩耍的儿子。我不想讨论城管执法对此事有什么责任,我的感叹是:城市越建越漂亮,经济越来越向前发展,小贩这类人的生存空间却因此压缩到了极限,这家人因这种每日提心吊胆的生存方式,遇上了如此大的人间惨剧,恐怕这个4岁小孩的父母一辈子要在痛苦、自责、悔恨中度过了。
此事比姚贝娜的新闻冷清多了,央视和许多媒体都没有报道,显得对弱势者很冷漠。事故现场我们看到了许多警察,他们说是在维持交通秩序。这么多排成行的警力,用在上海踩踏事件上更为合适——谁都知道他们在维稳。城管的处境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某些政府部门的形象早就经不住百姓的臭骂了,那个刺死两名城管的夏俊峰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声援,何况这样的事。于是,多派警力以防万一,而媒体少一些报道,以免火上浇油,引起民愤。可以想象,仅仅对一个家庭来讲,这样的人间悲剧,比昆明暴恐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这个小孩的父母一定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暴恐造成的悲伤不会给家人带来自责的痛苦——自责、悔恨是最不容易放下的伤痛。这样的人间悲剧都可以被轻视,媒体应该有的良知和正直何在?在中国,维稳和形象确实大过一切!可是,这样的事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不稳定?
中国的媒体为了这个维稳的目的,为了政府的形象,伤害了社会最需要的良知、正直、公平、正义。当然有时候主流媒体也想表示一点正义的味道。前几日,新华社对115名讨薪的务工人员,蜗居北京地下通道89天的事就很上心。这事是自媒体首先爆料的,但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华社显示出了自媒体无法替代的力量——这些可怜的人终于在春节之前高兴地要到了辛苦钱。可是,堂堂新华社的水平却表现得非常低,他们没有报道什么工程,工程地点在什么地方,是谁欠了这些人的钱,是什么人胆敢违法让这100多个人在地下通道苦苦等待89天?还有媒体没有介入之前,这些民工到相关政府部门投诉,为什么被驱赶?太多大家想知道的东西,连新华社都没有能力让我们明白,这个曾经得到总理重视的讨薪问题,自然不管制定怎样的惩治法规,年年都会成为让民工们伤心的热点问题。
应该肯定新华社为这115个民工要到薪水的积极作用。但恶意欠薪的人没有被暴光,这些人自然不会因此受到什么处罚。新华社这样藏着掖着,就是在纵容这些不法之徒。媒体通常护丑的人是谁,不说大家都明白。老板为什么敢于违法欠薪,欠薪的老板为什么受不到处罚,是因为有能力监督、处罚欠薪老板的人,就是造成欠薪的人。维护政府形象,这是我国媒体的天职。媒体说出了真正的原因,挨民众骂的自然不是老板。新华社考虑的是,太多的人因为这些事骂政府,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关系稳定大局。于是,真相被掩盖,不法者被包庇,这样的媒体还有良知、正义、公正可言吗?
四川护士被3人打倒流产的事,公安部副部长批示依法严惩,如果山西农妇讨薪被恶警打死的事,和各种逼供造成的冤案,暴力强拆强征,这些事都能得到这样的批示,媒体可以不顾政府丑陋地揭露这些事件,中国还会有这么多让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吗?主流媒体为公权力护短、遮丑,不敢公开真相,我们就只能听信于自媒体的“网愤”, 也会轻信“网愤”的造谣,轻信造成的不稳定自然就形成了。如果管理者的思维逻辑都像长沙城管一样说街头的反腐漫画“过于负能量”,自媒体再正义,也会被屏蔽、封杀。有正义感的自媒体,得不到主流媒体的支持,民众的监督永远走不到前台,也就谈不上新闻、言论自由。缺乏民众监督的国家和社会,一定缺乏良知、公平、正义。 (作者:别了还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