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终于没能忍住,再次回到了同仁县。为了这个他曾经听都没听过的地方,他辞去了在大连的体面工作。
听到他的决定,当时在大学读书的女朋友“瞬间崩溃”,她本以为他们将在大连共筑爱巢。远在山西农村的父母大为恼火,在不事先通知李康的情况下火速赶到大连,“人生的路,紧要处就那么几步,不能由着娃娃,一时糊涂做出傻事”。他们只知道,儿子大学毕业后曾在同仁支教一年,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同仁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同仁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那里有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淳朴的笑脸。
李康第一次知道同仁是在2008年,他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本来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他却参加了团中央、教育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被派到同仁服务一年。读大学期间,他曾是大连高校里第一个义工志愿者服务站的创始人。
他记得非常清楚,2008年中秋时节,他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又转乘几个小时的大巴车,平生第一次上了青藏高原。
他当时没有想到,自己会对这里产生一种叫乡愁的感情,以至于让这种微妙的感情左右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一年的支教服务期满后,李康回到大连海事大学,开始了研究生学业。2011年,他硕士毕业后在大连港集装箱总部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拿着高薪,干的是端茶送水、处理文案等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他感到索然无味。
坐在大连的办公室里,他觉得同仁的一切又回来了。支教生活已经成为往事,但那些片段反而在脑海里浮现得清楚:蓝天白云、大草原、公益活动,以及“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那时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公益行动,都改变着周围的孩子们,也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李康说,同仁需要自己,自己也需要同仁。
2012年夏天,他辞去了工作,任凭父母和女友怎样劝说和哀求。口才颇佳的他成了说服方,成功使他们接受了自己的选择。他说,自己在同仁支教、做公益,虽然微不足道,但改变着当地的孩子,很有价值。他还说:“做人怎么也是一辈子,就要做出点有意义的事,这样才活得有意义。”
他只身回到了同仁。
同仁还记得他。在团青海省委和团同仁县委的帮助指导下,他筹划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同仁公益协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会长。
在那一年的支教生涯中,他在同仁留下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公益的种子。他曾是同仁县一所乡村小学五年级2班的数学教师。
他怀念那段生活:想尽办法教化顽皮的孩子,课余给孩子们做火锅,带他们去野营、爬山,节假日一起办晚会……他和学生们整天黏在一块儿。
也是在那段时间,李康发现,牧区的孩子们书包里通常只有几本教科书,除了上课,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兴趣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有些孩子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却因无人培养,早早就荒废了。
同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聚集了藏、汉、回、撒拉等多个民族,藏族歌舞、回族花儿、撒拉族口弦等少数民族艺术充满活力,竞相绽放。在同仁牧区,藏歌是牧民们抒发情感、歌唱生活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颇为流行。
他和当时的支教队员们想尽办法保护孩子们的天赋,教他们跳舞、弹唱。一段时间后,课间做操,跳完锅庄舞后,孩子们还会欢快地跳上一曲兔子舞。牧民们也经常来学校看孩子们的新舞姿。
对于文体器材短缺的问题,支教队员无力解决。李康当时就利用自己在校园做公益的优势,联络自己的母校大连海事大学的志愿者,给同仁的孩子们募集了大量的文体用品。这是他今天事业的起点。
李康第一次见到小男孩久美尖措时,这个8岁的孩子正嘴里哼着藏歌小曲,在草原上放牧,与成群的牛羊为伴。
“我想有一把吉他,弹着它唱遍山岗。”看到村里有人能弹会唱,很受牧民老少欢迎,小久美尖措很是羡慕,他梦想着有一把吉他,可每次跟爸爸说起,都因为家里没钱而作罢。李康和他的公益伙伴的到来,让久美尖措的心愿得以实现。
很快,他们将募捐到的一把旧吉他送到了久美尖措手中。见到了梦中的吉他,久美尖措先是一愣,很快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紧紧地抱着吉他不愿放手。从此,每当放学、节假日,久美尖措总会抱起吉他,一边自己练习弹唱,一边向支教队员请教。久美尖措的乐感很好,吉他学得很快,不久,在牧区的学校里、山岗上……在久美尖措走过的地方,总会有悠扬的吉他声传来,也会引来一阵阵欢快的藏歌声。
“一把城里孩子将要废弃的旧吉他,却有可能点燃一个牧区孩子的音乐梦。”李康说,自己逐渐明白,尽管条件艰苦,只要及时发掘和培养,牧区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未知的可能。
还有一次,他从外地募集了一批爱心物资,送到了瓜什则乡。站在教室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只海豚毛绒玩具。李康来到男孩身边,拉着手问他,是不是很喜欢海豚,小男孩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瞬间涨红了脸,却不敢作声。李康将小海豚送给了他,小男孩一把将海豚抱在怀里,奔跳着走开了。
从那以后,支教之余,深入同仁乡下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再将信息传到外界去,募集急需的物资,成为李康课余生活的组成部分。他的名气在牧区也越来越大。同仁县的志愿服务活动因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而活跃起来,但当地还没有志愿者组织。
重回同仁,李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起了志愿者组织,在同仁和大连同时发展志愿者,“把东部和西部的爱心对接起来”。迄今,他吸引了2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
当地原来就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弟的“七彩小屋”项目,但覆盖人群基本在县城,志愿者们将小屋的服务范畴拓宽到了牧区,经常下乡开展“探索显微世界”、“彩笔描绘新生活”等活动。
他们还建立了 “好孩子”微信平台,向外界介绍同仁的孩子们。志愿者们奔走在草原深处,给孩子们拍照、做视频,放到微信平台上。家长们看到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针对当地艺术培训的市场空白,李康办起了一所“新希望”培训学校,除了辅导文化课外,还教授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当地师资不足,他就去西宁的各大高校聘请人才。上培训班需要一定的费用,可在同仁牧区有很多家庭无力承担,他对贫困生减免学费。每年有成百上千的孩子从中受惠。
草原的孩子们渴望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李康每年暑假都到大连高校招募志愿者到他的培训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分享“外面的世界”。课余时间,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可以在当地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志愿者们的所有费用,都由培训学校承担。
“把东西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李康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一加一”模式。此项目开展以来,在大连高校,每到假期想去同仁支教的大学生应者云集,在同仁县的十里八乡也广受欢迎。在2014年12月举行的第四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上,李康领衔的公益项目获得了金奖。
“在同仁,李康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老乡们的一致认可,也感染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团同仁县委书记敏飞说,如今,公益成为同仁县的新时尚,每到假期,都会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做好事。
正读高三的藏族男孩李本加是其中一位,他的头衔是“同仁县公益协会副会长”。6年前他12岁,第一次和李康见面时,“不敢说话,也不会握手,老是躲得远远的”。他喜欢李康,听他的课一节都不落。在李康的影响下,李本加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举手投足充满了自信。
自从加入李康的团队以来,李本加还频频外出参加交流活动,近年来已经去过上海、北京、大连等地的公益论坛。今年,李本加渴望着通过高考,到更大的地方去历练自己。他说,不管到哪里,参与公益活动都将是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实,我们都不是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命运,但是,只要我们伸出手,去帮一下需要帮助的人,意义就在行动中……”李康对记者强调,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事并不难,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伸出手,就能做好”。
2015年春节,他将回到大连,与大学毕业的女友结婚。他打算说服曾经“崩溃”的女友,让她跟自己一起,从低海拔的大连,“回”到高海拔的同仁。
三十而立的李康正处于人生不同的海拔上。(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