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时刻有很多,让人长久感动的,却不多。细究起来,大概是因为很多时刻都过于血腥,过于专横,过于暴力,面对这样的时刻,我们只有感概,没有感动。
其实,一些让人十分感动的东西,不一定是发生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角落,她也许是慢慢浸润出来的,也许是一点一滴地晕染开去的,也许她还是在不经意间就渗透了整个中华大地的,若干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这才猛然发现,这样的感动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整部中国的历史中。
比如《诗经》,就是这样的。
《诗经》是我们民族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她让人感动的是,中华民族最初是以诗歌的形式进入文学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形式。我们都知道,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一进入文学,便登峰造极,直接占领了文学的巅峰,在诗歌里抒发内心、赞美生活、讴歌天地。
在《诗经》里,绝大多数作品都相当优美,十分耐读,至今都闪烁着迷人的光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祖先的审美实在是不错,而能把这种至高的审美转换成至美的诗情来进行表达,就更加让人敬仰了。
《诗经》第二个让我感动的是,在《诗三百》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作者的姓名,不清楚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创作出了如此美妙的诗歌。找不到作者,就只能说那些诗歌是祖先们的集体创作。在中华大地还莽莽苍苍的时候,一群散落在山山水水间的黄种人,你一句,我一句,高一声,低一声,经过五百余年的漫长歌咏,终于集体创作出了一部让后人难以超越的伟大作品。那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就让人无限感动,深深陶醉。
我不知道当年孔子在编纂《诗三百》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想,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时,其心情一定是很自豪很感动的。我估计,孔子在编纂这部诗歌集的时候,也想把作者的名字一个个添加上去,只是苦于实在不知道作者是谁,就只好作罢。孔子在面对这些无名作者的诗歌时,多半也在想:真是一群伟大的祖先,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把中华文明的源头侍弄得如此灿烂,如此辉煌。
在中国文学史上,绝不因名家的名声而著名的作品,只有《诗经》。这是一部若干个无名氏的创作,那些无名氏,在我看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她叫——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其文明之始,在其天地初开,就有如此深厚的学养,就有如此浪漫的情怀,就有如此优雅的心灵,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创作中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一心一意用心灵和生命抒写快乐、讴歌生活、礼赞爱情、颂扬生命,这才取得举世皆惊的辉煌成就的吧?我想,对于那样一个创作群体,只能这样去解释,其它的解释都将亵渎祖先们的儒雅与高洁。
《诗经》诞生的岁月是在周代,在那个时候,农业生产还相当落后,小作坊也十分简陋,人们的生活应该说还非常艰难、非常贫困,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态下,我们的祖先,其精神的光亮却是那么耀眼,耀眼得穿透所有的黑夜。他们在田间,在地头,在山坡,在溪边,或者,在茶坊酒肆、街头巷尾,一亮开喉咙,就是那样优美,那样儒雅,甚至连今天的我们也羡慕不已,赞叹不已。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支柱,居然使得万分贫瘠的土地产生出迷醉千古的诗情?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学修养,竟然在文明初始,就创作出文学殿堂里最为灿烂的珠贝?
面对如此伟大的文明源头和文学起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感动,也很自豪。自豪于祖先们的人生竟有如次的风采,自豪于先人们的生命竟有如此的才华,如此的修养。因此,每次捧读《诗经》,我都必须净手,必须虔诚,必须小心翼翼的翻动书页,必须一字一句潜心研读,唯恐稍有不慎,就会辱没了先人们创建的精神高度和心灵磁场。
为此,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中国的文学没有《诗经》作辉煌的开场,那么,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模样?
这样猜想,即便有一万个理由,都难以成立,理由很简单,因为《诗经》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中国文学的总体方向。可惜的是,如今物质文明了,文化却衰败了;财产增加了,才华却丧失了。我们再也听不到原野里那长一句短一句的诗歌吟唱,再也不能续写一部新的《诗经》。我估计,一百年后,或者,一千年后,我们的子孙会骂我们是败家子!会说我们是财富的巨人,文学的侏儒!
是的,《诗经》已经属于一个遥远的时代,那个时代已被尘埃淹没,已经远逝。那群创作过《诗经》的我的祖先的背影啊,你们到底飘忽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