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69|评论: 0

[文学世界] 记四川相书艺术大师曾炳昆先生一鳞半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成都市府为解决民间艺人的生计问题,先后在原市中心东华门附近的煤山及皇城东边的坝坝头用杉杆儿及楠竹、篾笆子搭建了一些临时表演场地,几年后又搬到北门城隍庙去了。记得当时在这些场地演出的有清音李月秋,金钱板儿邹忠新,评书或荷叶陶明诚,竹琴[道筒] 杨庆文,扬琴李德才[德娃子],以及北京相声吴遐林吴晓林兄弟和戴质斋,张笑笑等人。当时成都小儿备受父兄影响爱看装怪的,我就最喜欢四川口技相书大师曾炳昆的滑稽段子,放学后背起书包一趟子就跑起切偎堆堆。
说起来,本人不是先生的亲朋故旧、街坊邻居、徒子徒孙、或者资格拥趸。正二八经的粉丝且不说应该花钱享用书场内堂摆设的百年不变的竹椅子,至少也坐过周边用来固定临时搭建棚子的圈梁式木头长条凳,但我只是小顽童一个,属于在边边上听’’站国’’、看欺头,伙到闹不扯票的闲人中间最不起眼儿的地转转儿,经常挨走来走去掺茶倒水的堂倌的骂:盯到!不要东拱西拱地,开水烫到不照闲哈!。当时我小,分钱没得,也就忍气吞声,不敢回嘴。按江湖话说,算是捧了人场,扎了墙子,虽然矮小、打对折算一半吧。而且鼓掌认真,无比忠诚,即便那时对先生毫无经济贡献,总算尽职尽责。应该说,我与先生很不对等,我认得到他,他认不到我。不过喃,到今天,我依旧单方面认为自已是在先生书场边边上看过巴片、听过豁皮的课余后补编外非典型粉丝,惭愧得很,实在没得可以谝嘴的地方。
先生那时估计五十来岁,个子中等偏瘦,光脑壳,口中上下假牙,好像是看到他取下来过,但口齿伶俐。听说他文化不高,大约也就小学,他那些段子不晓得是哪个给他写的,也有说由先生口述,别人记录或润色,不得而知。看到过他有两个儿子,曰大昆小昆,曾小昆子承父业,演过几年,后不详。
口技、相书要在一个一人多高,四周宽约一米的布笼笼头表演,内有坐凳、打板儿、碰铃儿及其它道具,段子起首常摸仿鸟儿叽叽喳喳,鸡公各多各,猪擦痒,狗叫唤,表示一天开始。
有<<打面缸>>为同名川戏改编,是揭露旧时地方官的丑态的闹剧。
另有一出叫<<老陕卖面>>,估计布笼笼头放得有一个木脚盆,用一块青砖在盆子底底上磨,加上摸仿驴子各种叫声,外头听起很像有人在赶驴磨面。先生扮两种声音,一个是低沉的陕西话,一个是鼻子有点儿瓮的尖声尖气的本地话。大意是老陕初到成都做磨面生意,天还没亮就有小裁缝来敲门,老陕脸都笑烂了,以为遇到大买主,尽情款待,结果小裁缝吃饱喝足之后,只买二两面粉来靠浆子,老陕哭笑不得,当时大家听到笑惨咯。
说唱类在笼笼外头演,由川戏<<三巧挂画>>改编的<<丑挂画>>中的”王三卯”学着原唱腔这样唱:
王三卯来是不该,
自思自想自已不成材。
一学懒,二学牌,
三学张巴,事都做不来,
五痘六麻我好自在,
七扯八凑啥子都搞得来,
久习成规实在难得改,
操成那水花街的烂招牌。
在当时,对那些笨女子,懒媳妇儿涮罈子,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有个段子是说晃壳儿晃大嫂懒得烧蛇吃,装造孽欺骗某家老夫妇,后来谎话盖不到脚背,两口子装死,大爷无意中在探望时,长杆杆铜管烟锅敲到晃壳儿脑壳上,他禁受不住烫而动弹漏黄的荒唐故事,标题是<<喝人哄人烟杆儿脑壳烫人>>。
由<<断桥>>改编的<<丑断桥>>用了很多四川方言俚语,如白娘子向许仙倾诉:你的妻本是一个梭老二,那一年在百花潭打过迷头儿……既亲切又有趣味儿。
解放后,黄包车禁用,先生演唱了拟人的包车姑娘自叹,说明他还是跟得上时代步伐。
另外还有用成都地名串起来的段子,也有学端公打宝符骗人的笑话,其中讽刺待事鬼,相当于现在的歪婚介,误导男女双方假打的情节:向到女的说男的,斯斯文文一个小伙儿,好像一个面娃娃儿,几千亩田栽的苟地芽儿,使票子如啄鸡毛毽儿,吃饭用票子踯筷子,擦调羹儿;向到男的说女的,又俏伴儿,又摩登儿,米牙齿,双下爬儿,一笑两个酒窝窝儿。之后由先生道出真相:两个牵拢来对线儿,大家气得伸舌头儿,看男的,奈副板相像吞口儿,饿痨饿虾一个大汉儿;看女的,生起一身杨梅痘儿,躬起一个肉背背儿,瓮鼻子,是歪嘴儿,还是一个瘌痢壳儿……虽说受历史局限有时对被讽者不够友善,但比起现在某些无厘头、荤段子,还是要好些。
本人记得曾炳昆先生,当然是想到了他给我带来的童趣,并敬佩一个文化不高的江湖跑滩艺人却有着较高的语言智慧,对传承巴蜀文化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笔者对故乡文化情有独钟,看到它逐渐衰微的处境,就有些与自己身份并不相符地干着急,按当下的话说,自已是哪瓣蒜哪根葱?但又想到先生为生存而奔波,顺便帮了地域文化的忙,我等拿退休金,是社会供起得,难道不该做点事吗?看到一些地方媒体时有涉及偶有错误,四川方言多以口头传播,哪个也不能够包打天下,就试到冒险整点儿。进入社区一月有余,遇到不少文友给我支持,但又发现,本地对于传承故土乡音的热情似乎不高,实际上川话在外省还有些口碑,特点就是风趣幽默,现实中好像有点儿墙内开花墙外香。社区不是学校,也非主持节目,不存在交通拥挤,很地方才能很全国,作为麻辣社区,差不多都是白味,你咋个想?请给四川方言一席之地,我可以挂,愿乡音如永恒之水在故土中流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