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史的研究中,如何评价国民党和共产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在抗日战争的宣传上,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都曾经各唱各的调,相互贬低。大陆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讲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一般只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当中的作用,忽视甚至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国民党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面战场一触即溃、一溃千里。台湾出版的书籍,讲到抗战时,只讲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几乎不讲甚至根本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不承认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个敌后战场,即使提到敌后战场也是应付。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对方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相互贬低,给人感觉到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没有抗日,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解决了问题,打败了日本。使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和欧洲的反法西斯战场相比相形见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于抗战中国民党和正面战场的研究和评价逐步回归历史真实,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制作完成,成为大陆第一部正面反应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影视作品,在流传到台湾后对于推动当时通知台湾的蒋经国开启两岸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国内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是有了较大的进展,对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抵抗给予了较多的评价。
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上,胡锦涛书记正面阐述了国民党军队和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当时,胡锦涛总书记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胡总书记的讲话,对回归抗战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抗战,以及密切海峡两岸关系都给予了有力的推动。
就在同一年,政府向张灵甫之子颁发了抗日纪念章,承认并表彰张灵甫的抗战功绩。
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方面近年来在抗战史的问题上也给予了一些善意的回应,也在向回归史实方向前进。如不久前台湾军方也首次将中共高级将领左权列入了抗战的“殉国将领”名单。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的是,泛绿阵营(台联党、民进党等党派,代表人物为李登辉、陈水扁)在上台后,竭力主打“本省、亲日”牌。刻意制造台湾岛的族群割裂。乃至21世纪初台媒嘲讽,台湾内部是“族群斗争一抓就灵”。作为手段,他们极力美化日本侵略史,刻意淡化日本请略这的罪恶,连“日据时代”也要改成“日治时代”。同时他们还极力淡化岛内对国军抗战的记忆,纪念“二二八”,不几年抗战,也试图让台湾民众忘却国军的抗战,最终淡化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这次张灵甫“抗日名将”之争。可以说,一些多年来深受革命教育熏陶的人士,对于作为内战时对手的张灵甫受到美誉而感到不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不得不注意的是,因为张是革命的对象、对手而刻意贬低其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绩,甚至连没有公认标准,国共两方许多将领都在使用的“抗日名将”的称呼都要特意加以否定,不但与真实史实相悖,其所起效果与台独绿营刻意压低、模糊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功绩的后果是何其相似。
因此,一直汲汲于否认张灵甫“抗日名将”身份的人士,不但离史实越来越远,在实际上起到了台独绿营想起而没能起的作用,做了台独绿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你们难道没觉得亲者痛仇者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