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印发,旋即引发了网络热议。很多人表示支持,对“呲必中国”“抹黑中国”的现象表示愤慨。然而,有一群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并对发表理性建设性意见者极尽谩骂侮辱乃至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现实情况中“建设性意见”和“恶意抹黑”往往是难以辨别的,有时候“意见”可能提得很激烈,有时候“恶意抹黑”可以表达得很委婉。对此要善于区分,态度鲜明。对于“建设性意见”,不论从“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华美德,还是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出发,我们都热情欢迎并接纳。但对那些“肆意抹黑、恶言恶语”,我们则坚决反对并依法处置。
中国发展至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不公正对待和误解。即便今天,国际社会中也仍旧存在对我们偏见,而我们也正在一一为自己澄清、正名。的确,我们的成就、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全世界?对待恶意的曲解和抹黑,又有什么理由不站出来揭露驳斥?
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保持清醒、坚定的立场。一些党员干部在舆论中摇摆不定,说到底还是缺乏理想信念,对党的执政理念和经验道路不自信。要看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才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为一个具有世界地位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正朝着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法治国家不断迈进。这些都是我们自信的源泉,是完全值得我们理直气壮地讲、旗帜鲜明地讲。
然而,现实的网络空间中,这些好的东西偏偏讲不出去,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言论表达自由在网上得到了空前发展,网络匿名的特点,也致使互联网上的舆论生态极为复杂。网民常常将问题片面化、普遍化、极端化:看到了只言片语,不想着去了解前因后果,就激化情绪,妄加评判;看到个别现象,不去做全面地调查研究,就乱挥大棒,全盘否定;看到出现问题,不深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就猜测臆断,施罪于党和国家。
其二,在网络空间中总有一些人,在享有自由权力的同时,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没有守住应有的底线,甚至成为敌对势力吹鼓手、急先锋,夹杂裹挟不可告人的目的,隐藏在浩瀚的互联网中,煽动着社会情绪,激化着社会矛盾。凡此种种,致使网络空间舆论异常难控,意识形态斗争极其尖锐。
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舆论引导工作从未像现在这样面临各种考验和挑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敏锐的辨别力,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对待错误的东西、虚假的言论站稳立场,敢于亮剑,决心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鼓与呼。尤其是青年党员,他们充满朝气和热情,我们要为他们的勇气点赞,给他们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施展能力和才华。有了他们,相信网络空间会变得更加晴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