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委宣传部新来的徐姑娘可能没想到,自己一二线城市小公务员,和别人一样毕业迷茫过,只身闯荡过,爱过南周,转过周小平,写过爱情小说,怎么凭一篇2000字的短文,一夜间惹得意见领袖如云的社交网络知识界如此“骚动”?
看看其中最纠结最平衡最深刻的两段,“什么样的言论是‘越界’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立的?是不是只要将中国作为负面案例就理所应该遭到炮轰?是不是只要批评中国就违背了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批评和抹黑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拒绝抹黑的同时必须允许适当、理性的批评,才能促进当今社会的进步,从而赢得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对党委政府的拥护。”边界、同时、适当……看上去多么正确,一分为二,左右权衡。全是提问,是不是、是不是,你说是不是?这么多问题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准备让谁来回答呢?这种方式,还真有点像1950年代的小林。以为很注意边界、分寸,人家就不骂你了?
这文章如果不发表,至多会在基层宣传部门间作为交流文章,比比谁提问更正确,比比谁思考更积极,哪能承载诸如辨析宪政、分析中国人的美国观之类重任。再看发文的单位,不知看客们是真糊涂假糊涂——求是网并非《求是》杂志,别说两者定位有差,影响力也与50年前全然不同。市场化媒体和学院体系兴起以后,意识形态领域早就是市场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观念和官方意识形态三分天下,前面两者甚至更有影响力。求是作为媒体,在互联网世界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只是舆论界的一个平等主体而已,声势还比不了市场化媒体,就算发表批宪政的文章,也得凤凰网这类非官方媒体给转了才能引起别人注意啊。
前面说了徐姑娘的点名显得随意,现在不是两年前,人家贺卫方陈丹青最近也没得瑟啥,现在突然点人家名,慢了半拍不说,也没说人家谈宪政错哪了,说陈丹青吹捧美国也没抓到重点。难怪引来更多半吊子的批评、谩骂。微博“群众”批评徐姑娘都有模式了。百度搜索,第一条就是点名批判她的两条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