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新村布局形态。将新村布局纳入县域规划,优化和完善新村布局规划。新村规划体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原则,形成具有“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特点的新村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产村相融。新村选址结合区域城乡发展条件,做到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适度聚居。 二是突出新村风貌特色。坚持传承农耕文化、保护生态优先,体现农村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历史特点,确保新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完善新村配套设施。结合“百镇建设行动”,充分利用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结合产业发展和农业设施项目,统筹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三建四改”和“6+1”配套工程深入实施,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廉租房建设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四是明确新村建设形式。把新村建设、旧村庄改造提升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在成片规划、整村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新建、改造、保护的对象和措施,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必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