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难做好官难寻 千古已来,“清官难做好官难寻”好象己成为历史常态。又特别是近现代在与世界接轨后,全面参与竞争的浪潮中,社会形态多元化,人的思想复杂化,不以人们本来意志为转移地将“克己奉公”颠覆为“克己复礼”或“克他为己”、“克公为私”,平民百姓如此,官员也会如此,又或者是经济社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在这波澜壮阔的竞争浪潮中,广安也不是一块静土。要发展就要开拓,要开拓就要有官商协同、利益分配等元素。在如此大环中,肯定做清官难,不扶持、帮助资本更难。“出污泥而不染” 就只能是一种奢望;要找真心背叛资本,大胆为民说话、作主的好官更难上加难了。相形之下,广安市人大主任余仪在平民百姓心目中,还享有一定的好名声。理由何来?本人略举一小例予以证实。十五年前的1999年、2000年间,社会上和体制内先后衍生出民间群带、官埸群带及权力、利益竞相分配的浊浪一浪高过一浪。我的一位致交好友糸武胜某单位平民百姓,为人正派,不畏强权,忌恶如仇,每以要活得象个人样而自慰。就由于没有社会背景,没有经济基础,去厚着脸皮顺应浊浪行,在子女工作调动上出现了天大的麻烦。眼见那些有背景、有经济基础的或有一官半职的芝麻小官,如局长、乡长、科长、院长、校长、村长之类,县长、常委更不必说。即使是买来文凭,扫来“垃圾”只要和这些人沾上边,经常委首肯,朱笔一挥便可春风得意,一夜之间就成了正神。直叫他一口怨气难消,有好心人建议他去银行贷款买通关节,为人格尊严,他坚决不干,才咬牙横心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及诉求以书信形式上访从未谋面的原武胜县委记余仪,书记收信可能动了恻隐之心,深感同情而为之打抱不平,仅三天时间就批转县委组织部。批示“折成组织部,人事局和某局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好。” 后因某局当权者巧言令色,将此批示搞了移花接木的勾当,经他多次追问,当权者始称“掉了”,至使十多年后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问题虽未解,但可以看出官员群中谁是谁非,或正派或奸妄,或恤民或恶民,或清廉或腐败,就留待世人去评说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