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的骄傲,油榨可能是中国最早记载使用石油的地方(修改稿)
--------对油榨沱地名探究的一点收获
一,油榨沱应该是油渣沱
邛崃油榨,它原来是乡的建制,更远可能是火井县旧址。因在全世界首先使用天然气而闻名,油榨的地名,来源于油榨沱,但油榨沱是如何来的。据说,场旁边火井河的一个水深的地方,邛崃叫沱。老百姓说,现在这个沱也有一丈多深,原来更深,这个沱,就叫油榨沱,那么为什么叫油榨沱呢?有下面几种说法。
1,在这个沱里,有红砂石崖层,形状犹如榨油的工具油榨壳,农民称为母猪榨。因此命名。
2,古时,油榨经常火灾,有一道士用石头做了一个榨油的工具,油榨壳,,放到沱里,用来镇妖,于是这个沱,就称为油榨沱。
3,沱的附近有榨油房。
三种说法,以第一种说法最为流行。但殊途同归,都认为油榨沱的地名,来源于榨油。,所以,我今天到油榨,看到油榨学校旁边的房子里展示了一套榨油工具,以反映油榨的历史和地名的来历。
但我认为,把油榨说成油榨沱的名字的来源,可能又是一个望文生义,一个误读。
根据邛崃地名形成的规律,在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取名都是直截了当,不会引伸到二,三层意思做地名。油榨壳(工具)是第一层意思,而油榨(行为)是延伸的第二层意思。很多情况下,他们就只用第一层意思--油榨壳,做地名。如叫榨壳沱,或者油榨壳沱。不会用油榨做地名。再假设一下,如果在沱里发现有一块石头像一块磨子,那么他们会直截了当取名磨子沱,不会用打面沱,磨面沱。更不会成面打沱,面磨沱。从人的心理学来说,地名的形成也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延伸有二层意思的地名,往往可能是发生了讹变,或者是文人的介入。
我认为,油榨沱极有可能是油渣沱的讹变。“榨”可能就是“渣”的讹音。榨和渣同音(zha)。它们只是声调不一。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渣被读讹了。把渣发成了榨。还有就是在形成文字时,文人们觉得“渣”字不雅,改成了“榨”。油榨盐井溪附近,有一个小地名,人们都叫“康盐坝”,其实是“炕盐坝”,是烘干盐巴的地方。康和炕也是同音,kang。但声调不一样。
那么,提出油榨沱其实就是油渣沱。“榨”其实是“渣”。有依据吗,可能吗?
我认为,这是有依据的,而且把“榨”理解成“渣”,不但符合历史,而且对一些历史悬案也迎刃而解,而且对油榨,邛崃在石油文化的历史地位也要重新认识。
二,油渣应该是石油
由于地层的活动,在油榨地区,地层发生了裂隙,天然气沿着裂隙上升迁移。被油榨的先民发现并使用。成为世界首先发现被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在很多情况下,天然气和石油往往有共存共生的关系。油榨地区,也极有可能同时发生石油发生迁移到地表的现象。特别是断层处,更容易发生,有些很可能在水面浮起,石油的往往是糊状,黑色的油状物,状如油渣渣,古代没,被老百姓称为油渣,其实就是石油,。油榨沱,可能就是那里石油浮得比较多,所以称为油渣沱。
中国首先发现石油,也是在河里发现的 ,1900多年前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蘸。”高奴系指今陕西省延安县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蘸”乃古代“燃”字,这是描述水面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以燃烧。邛崃的油渣沱的油渣,应该是石油,也是先从河里发现的。
这说明,邛崃的先民,不但发现天然气,而且发现了石油。而油榨地区发现了石油,这个假设的成立,也使很多历史的疑案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华阳国志·蜀志》说邛崃地区的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其中,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可以理解,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这就很难理解了,这使很多人感到困惑。“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这只有液化天然气才能办到。但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液化天然气也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
可以肯定 在古代,把天然气体压缩,像现在的液化天然气一样装在竹筒里,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时候,怎么可能“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用竹筒装气这个记载经不起推敲,
但是,如果那个油榨乡那个沱发现的是油渣,也就是石油来推测,竹筒里不是装的天然气,而是石油,而石油完全可以装在竹筒里,技术上没有问题,而且燃烧时间更长。那么就可能“可拽行终日不灭也”。《华阳国志·蜀志》历史的记载就合理了,顺理成章,就讲得通了,可以理解了。
那么为什么典籍记载,说是装入竹筒的是天然气呢?我认为,可能当时在油榨地区,石油露头并不多,使用不如像天然气那样广泛,而且影响大。同时油榨地处偏僻边远。那时候的信息传递都是口耳相传,难免发生畸变。刚开始,人们叙述的可能装入竹筒的是油渣(石油),转辗很多次,到了记录者那里,就成了天然气。发生这种错误情况,在典籍中,不是少数。
其实,后来唐朝的《十道要记》一书就校正了竹筒装气的说法,比较正确了,书中记载道,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 这里提到的水,其实是石油。一直以来,好多人理解是卤水,这是错的。
盐类含量大于
5%的液态矿产。聚集于地表的称表卤水或湖卤水。聚集于地面以下者称地下卤水。与
石油聚集一起的称石油卤水。油榨的卤水,属于石油卤水。石油和卤水,它们虽然聚集一起,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资,石油可以燃烧,卤水不能燃烧,这是科学常识。“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说明是可以燃烧的,只能是石油。
随便说一下,“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
北宋科学家
沈括(
1031~1095年)命名的。在以前,民间的各种提法都有。
从以上分析来看,邛崃先民,不断使用了天然气,同时也使用了石油。
三,油榨是在中国最先使用石油的记载的地区
邛崃先民把它装进竹筒,用来照明,这是邛崃先民对石油的有意识的使用。
有些人认为,中国最早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但也是说燃之极明。没有具体的使用方法。
而成书更早的《华阳国志》,对石油使用的记录又往前推了一百多年,《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 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 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而且使用方法叙述的更详细,邛崃“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这说明,邛崃先民,不但在世界有最先使用天然气的记录,而且,在石油的使用上的记录。在全国也是第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史料推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油榨沱其实就是油渣沱,“榨”其实是“渣”的讹音。
2,油渣其实就是石油
3,典籍中记载的“竹筒盛之”的东西,不是天然气,而是石油。
4,邛崃是中国有记载最早使用石油的地方。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意义非常重大,石油史可能改写,而且更能体现邛崃,油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修改于201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