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01|评论: 2

[百家争鸣] 【旧文重温】看川剧《送行》有感 及梁祝化鸟说 (艺术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4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川剧《送行》有感

【 2012-04-05 15:37作者:蜀山怪客 【来源: 艺术中国

  上周六在悦来茶园看戏,又遇市川剧院优秀小生王超出演《送行》。王超是戏迷们十分喜爱的川剧小生,他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有人认为川剧高腔不好听,但没有人不赞赏王超的高腔唱段。有人认为一些演员唱高腔是干吼,憋出来的声音让人听了很不自然。然而王超唱起来却自然顺畅,高低音行腔自如,犹如从心中流淌出来清溪,让人感到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扉,充分展示了川剧高腔的魅力。笔者多次观赏过他的高腔折子戏《访友》和《装盒盘宫》,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次他同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罗芳演出的《送行》,据主持人称是第一届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晓艇亲授。他们精彩的演艺、优美动人的唱腔,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一阵阵的喝彩!
  看完这出戏后,不得不让人想起川剧大幕戏《柳荫记》。近闻省川剧院在复排《绣襦记》、市川剧院在复排《鸳鸯谱》。《柳荫记》这样一出川剧名戏,五十多年前曾轰动京华,要说川剧艺术的传承,《柳荫记》是最应该传承下来的川剧大幕戏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笔者觉得最具代表性的是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的《柳荫记》。越剧最后是化蝶,而川剧最后是化鸟,这与巴蜀地区的传说有关。巴蜀竹林间曾飞舞一对美丽的小鸟,被人们称之为祝英台和梁山伯,二鸟总是双飞双宿。祝英台鸟全身雪白,尾巴特别长,飞舞起来犹如白练飘逸;梁山伯鸟羽毛黄黑相间,形状和大小如麻雀。笔者小时候多次见过这鸟,而且很神奇的是,还有一只与梁山伯相似的小鸟,在‘祝英台’与‘梁山伯’飞走后才飞来,独自叫嚷一阵后才飞走,总是追不上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称之为‘马家娃儿’,巴蜀民间的“梁祝”传说就由此展开。因而川剧《柳荫记》最后化鸟,极富巴蜀民间特色,难怪戏剧专家看川剧《柳荫记》后认为:“在地方戏诸剧种中格调比较高,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深刻的一种。”
    川剧《柳荫记》于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由川剧名家陈书舫和袁玉坤主演,是川剧参演的唯一大幕戏,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据说当时最受戏剧界称道的就是《送行》一折。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观看了《柳荫记》的演出后,深深被陈书舫的精湛演技所打动,他向陈书舫要来本子,把《柳荫记》搬上了京剧舞台。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早就注意到陈书舫这位地方剧种的“皇后”。在川剧《柳荫记》演出之前,梅先生特地赶到川剧团所在地参观排练,看完后他连连称赞陈书舫细腻深刻的表演艺术。此后,梅先生还收陈书舫为徒。
  这样一幕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川剧大幕戏,却多年来专业剧团没有全本演出,常演出的只是其中两则戏《送行》和《访友》,让戏迷们感到遗憾。其实复排这样的大幕戏,比创作新戏更利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振兴。首先,一些演出过这戏的老一辈艺术家健在,便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经典剧目的艺术精华;此外,复排这样的大幕剧投资少,服装、道具不用新制;再者,这样的大幕戏角色、行当齐全,演员众多,有利于培养、锻炼青年演员。还有一点,古装经典大幕戏最能传承传统戏剧的艺术精华,不像排演现代戏,多出于政治原因,观众并不买账。成都市川剧院曾在悦来茶园演出过大幕戏《秦香莲》、《花田错》、《隋朝乱》等,深受观众欢迎,就是很好的证明。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2年川剧《柳荫记》西南区戏曲观摩演出代表团演出


    1952年,重庆市文化局戏改会以周慕莲提供手抄本为基础,整理演出。


    1952年10月,西南区戏曲观摩演出代表团在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得到阳翰笙、梅兰芳、艾青、王朝闻、马少波、吴雪等指导.由徐文耀执笔加工,强化了人物性格,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导演刘成基、夏阳。鼓师李子良。陈书舫饰祝英台,谢文新饰梁山伯,刘成基饰祝公远,戴雪如饰媒婆。献演后,获大会演出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谢文新、戴雪如获演员三等奖。袁玉堃和许倩云在单折《访友》中饰梁山伯和祝英台,获演员二等奖。

    剧本载196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地方戏曲选》第1辑和1961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剧选集》第1辑。



相关链接;


    梁祝在戏曲中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白朴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清时代,主要上演《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等折子戏。


   《梁祝》戏曲剧种现有目录总汇


△元戏文辑本:祝英台
△明传奇《同窗记》 河梁分袂、山伯赛槐荫分别、访友
△明徽池调《还魂记》英伯相别回家
△昆曲吹腔:访友
△越调:梁山伯下山、马文才迎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京剧:英台抗婚、柳荫记、惊聘
△定县秧歌剧:金砖记
△东北二人转:梁山伯相思、拉鞠(拉君)
△秦腔:双蝴蝶、结拜、踏青、远行
△河北梆子:祭坟
△河南梆子:梁山伯下山、祝九红出嫁
△豫剧:楼台会
△河南曲剧:梁山伯上学、梁山伯送友
△五调腔:窦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坟
△晋剧:十八里相送
△洪洞戏:梁山杯(伯)全本
△洪洞戏:梁山杯(伯)探朋
△楚剧:东楼会
△楚剧:梁山伯访友
△川剧: 柳荫记、英台骂媒、祝庄访友
△滇剧:柳荫记
△吕剧:梁山伯下山
△淮剧:园会
△江淮剧:梁山伯
△扬剧:梁山伯下山
△锡剧:十八里相送
△沪剧:蓝桥十送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绍兴文戏:梁山伯藕池
△宁波戏(四明戏):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
△宁波滩簧:梁山伯与祝英台
△睦剧:梁母求药方
△赣剧:梁祝姻缘
△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山伯临终
△闽剧:相送
△宜黄腔:两世缘
△罗卷戏:梁山伯
△湘剧:同窗记
△四股弦:大隔帘
△落子腔:红罗山攻书、劝九红
△彩调剧:山伯临终恋英台
△琼剧:楼台会
△梨园戏:四九弄
△迷糊:要嫁妆
△豫南花鼓:东楼会、西窗会、讨药引、讨砚水
△豫剧:梁祝情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灵鸟祝英台与梁山伯


                                                                  (2007-08-06 17:51:37)民俗四川


  儿时喜欢鸟,因为老家的竹林里是鸟的天堂。但孩提的顽皮,少不了用弹弓打麻雀,一是麻雀太多了,到黄昏前归林时吵得烦人。二则麻雀是美味,据小学的历史老师讲,麻雀肉味美,宋徽宗特别喜欢吃麻雀肉。因此麻雀就成了我们享受皇帝生活的牺牲品。其它漂亮的鸟我不打,要想法抓活的,用笼子养起来,成为我们的宠物。但有一种鸟很罕见,我们是无法抓到的,大人也不许我们抓,那就是“祝英台与梁山伯”。

   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鸟,是在我家门前的杏树上。那是杏子快要熟了的季节,我奉母亲之命拿根破竹杆坐在树下,一旦麻雀来吃杏子的,便摇响破竹竿,将麻雀吓走。有一天突然我的眼睛一亮,只觉得像有一条洁白的手绢在空中飘扬,在接近杏树时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那所谓白手绢是其上下抖动的尾巴,漂亮极了。等她停在树枝上时,我发现是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它的身体与麻雀差不多,但拖着足有一尺长的尾巴,全身雪白!一同飞来的还有一只黄带黑色的鸟,大小与白鸟差不多,但尾巴却不长,与麻雀差不多,停在白鸟旁,显得很亲热的样子。

   我急忙叫妈妈来看,妈妈笑着说:“那是祝英台与梁山伯,不要惊动他们。一会儿还会飞只鸟来,那是马家娃儿。”果然,等那两只鸟刚飞走,就飞来一只与梁山伯差不多大小的小鸟,停在树枝上叫了一阵,也朝那两只鸟的方向飞去。这时我第一次从妈妈那里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还说那是灵鸟,不能打他们,也不能抓来关在笼子里,否则他们会在笼子里碰死的。

   后来我在竹林里又见过几次祝英台与梁山伯,还见过他们的鸟巢。那是十分精致的小巢,还没有茶碗口大,但十分致密。

   自从离家在外求学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种小鸟。据说四川乡间都有这种鸟,而且都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川剧“柳荫记”中,祝英台钻进梁山伯的坟墓后,飞出的是一对鸟,而不是像越剧那样飞出蝴蝶,就是这种鸟存在的佐证。有这个美丽的传说,有这美丽的一对鸟,我觉得川剧中梁祝化鸟的情节寓意多深,真算是川剧的经典和特色。

   祝英台与梁山伯该是同种鸟吧,否则他们不会那样相依。奇怪的是,一般同种鸟,是雄性漂亮,雌性都不如雄性,灵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别也令人迷惑不解。或许,那白的叫祝英台的鸟是雄性吧?!对家乡儿时的怀念,和对他们奇特的外观令我至今难忘。我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想在城市的公园里找到这种鸟,但总是没有任何无果。或许他们真是灵鸟,他们要自由,不能关在笼子里吧?!

   祝英台和梁山伯,你们在哪里?难道没有被鸟类学家关注过吗?!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