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风情
1、拍摄时间:2013年4月
2、拍摄地点:凉山美姑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民族习俗。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凉山是歌舞之乡。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俗。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的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
彝族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族文化的融合,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
(资料引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