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有幸参加了某乡镇中心小学面向全市开展的教研活动。该校规模不大,教职员工总共40余人。活动完毕,按常规在学校用餐。席间不时有该校领导给我们“洗尘”,后经粗略统计,该校领导竟有20多位:正副校长3人,视导员1人,正副办公室主任2人,正副教导主任3人,正副教科室主任3人,少先队总辅导员及大队辅导员3人,正副总务3人,校办会计2人,出纳1人,还有各学科的正副教研组长、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长、正副班主任及党、团、工会、妇女等负责人。这些大小领导约占教师五成以上。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地已完成了拆乡并镇的重任,大大提高了公务员的办事效率。作为一所小学,领导太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首先,这为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许多乡镇小学的领导不上主课,整天无所事事,有人形容他们为“八一旅”:一杯茶,一张报,上午闷得慌;一副牌,一张桌,中午忙得慌;一把澡,一个背,下午闲得慌;一桌饭,一杯酒,晚上撑得慌。三天两头打着检查的名义搞“敌对镇压”,对待“友方”则睁一眼闭一眼,即使有不到位的现象,亦是私下通融,过后不了了之。这诱使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谋取一官半职。由于领导众多,有时让他们分摊一点儿工作,总是推诿扯皮,评优、晋级时却“近水楼台先得月”,涉及自身利益更是“寸土不让”。
其次,领导太多使教育的有生力量大大流失。一些教学骨干当上了领导,强调管理忙、工作多,不是减少课时就是不上主课,小学领导不上主课的现象尤其普遍。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地更新,不到课堂第一线怎能去领导教学呢?与此同时,领导们原来的课时压在了普通教师身上,加重了普通教师的工作负担,无形中导致了教育质量降低。
学校领导多还加深了学校内部的矛盾。领导多了,“说话”的人就多了,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导致领导班子不和,遇到关键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在福利津贴的分配方面,教师工作量比领导大,但实际得到的报酬却比领导少,这就加深了领导与教师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小学领导太多之弊端,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小学领导干部要深入教育的最前沿,与新课程亲密接触,努力做学科带头人,带领全校师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干部定编的有关规定定员定编,积极推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搞终身制;三是要大力推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要定期轮岗,坚持校务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