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9|评论: 2

[生活资讯] 课改15年,教育怎么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改15年,教育怎么了?

邓木辉

本轮新课改于1999年正式启动,至今已15年。课改15年,教育怎么了?达到当初的良好预期了吗?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一些强烈感受和粗浅思考。
课改15年,中国教育多可喜亦多可忧。
可喜的有:①教育投入加大了。课改前,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百分之二,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百分之六(见网易论坛http://bbs.news.163.com/bbs/shishi/168992936.html所载《联合国批评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现在已提高到约百分之四。②硬件设施改善了。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现在,即便是贫穷地区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也大大改善,校容校貌也大为改观。③教师学历提高了。20年前,即便是城镇学校,许多教师都达不到低标准的学历要求(小学:中师;初中:专科;高中:本科)。现在,即便是农村学校,学历也完全达标,且小学教师多为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不少是本科学历;在城市学校,不仅学历完全达标,而且小学教师中有本科生,中学教师中有硕士生。④教师素养提高了。刚恢复招生考试的那几年,往往是“速成”的中师生教初中生,“速成”的大专生教高中生,知识功底浅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原始。现在,随着教师学历的迅速提高,随着课改理念的强势灌输,教师知识功底扎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术时髦——说课言必新课改,上课动辄多媒体。
按理说,以上进步会带来教育面貌的焕然一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课改15年,不仅远远没有达到之前的良好预期,而且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新问题:
1.应试更加疯狂。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大学逐年扩招,读书升学更加容易,升学压力大大缓解,按理说,应试教育将逐渐弱化。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而且应试更加疯狂。在小学初中,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非毕业班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应试色彩淡一些;在高中,应试搞到极致,情况十分惨烈!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的“军事化备考”“高考工厂”等制造“高考神话”的做法足以说明问题。以下现象十分普遍:无论高一高三,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不到7点就开始早读,晚上要学到十一二点,一天十四五节课,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加班补课,家常便饭,没有寒暑假,没有双休日;不仅期末搞统考,还将月考变周考!学生书本堆放如山,学生视力每况愈下。而且,这些现象不只是欠发达地区独有,发达地区亦然。前几年我到上海学习,亲眼所见学生书包一样的鼓,作业一样的多,视力一样的差,课表一样的满。中华语文网、新浪网等所载杨先武先生的博文《深圳的应试教育为何越演愈烈》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些现象,20年前绝对少见!20年前,课表没这么满,补课没这么多,考试没这么多,试卷没这么多,书包没这么重,近视没这么多。20年前,教师绝对相信“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因而允许学生看课外书、看影视剧,因而组织学生春游等,而现在这些早已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20年前,普遍有效率意识,不提倡加班加点,不鼓励题海战术;而现在,不问投入,只看产出,加班加点成常态,题海战术是绝招,逮住老鼠是好猫。
2.教学更加功利。现在是“悠悠万事,高考为大”,因而教育目的直奔高考。这里只谈高中语文教学。比如:高一的月考就与高考接轨,单人单桌且统考统改;高一的考试就做高考模拟卷,题型赋分与高考卷完全相同;高一就是材料作文,且实行“三自”而不搞“限制”;高一就传授应试歪招,教学生铺陈排比巧妙嫁接投机取巧;高一就要求学生两眼不看课外书,一心只做高考题。这些现象,20年前绝对没有,而现在十分普遍!以前,高三才搞文理分科,现在高一就搞文理分科。过早分科直奔高考,导致学生知识面更加狭窄。笔者连续多年上高三提高班语文,了解到学生很少有读过四大名著的,更不要说读过《家》《春》《秋》……
3.评价更加单一。评价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期没能很好解决。然而,过去没搞统考,还不至于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多元评价本来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现在考试更加频繁化、常态化,考试制度更为健全,考试管理更为完善,因而考试成绩理所当然地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多元”评价的设想也就落空。
4.负担更加沉重。以上三点导致师生负担十分沉重,难以承受。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教师相对轻松些;但绩效工资要与考试成绩挂钩,故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好为提高成绩搞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沉重。高中要完成硬性升学指标,师生更加苦不堪言。惨烈情况以上谈及,不再赘述。
课改已搞15年,为什么还出现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教师及领导的质量方法观没有变。现在,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评价教师主要看教学成绩,都认为提高成绩主要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故教学只好拼命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
二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观念及标准没有变。现在,社会评价学校的观念及标准仍然是看升学率,看优生数。在不少人眼中,升学率不高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少有学生考上211、985院校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只好拼命加班加点,大搞应试教育。
三是毕业生就业难与压力大。花了十来万读大学,想找份好工作以收回教育成本;然而,大学扩招,毕业生多,岗位有限,工作难找。为顺利找到工作立足社会,学生都希望考上211、考上985、考上北大清华;然而211有限,985有限,北大清华更为稀缺。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好学校始终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学校始终有三六九等而大家都希望考上好学校,这就必然导致竞争。师生负担始终减而不轻,归根到底是个社会问题,课改作用十分有限。
此外,还有法制欠缺、执法不严等原因,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总之,课改15年,由于种原因,中国教育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方面甚至十分糟糕,值得领导高度关注,妥善解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3-2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试看,听起来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肯定没有加重负担的任何驱动,相反从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基层教师都在积极的减负,但是由于社会的功利化思想严重,往往以学生升学状况为唯一指挥棒看待教育、看待学校、看待教师,使得教育负担沉重;以升上重点中学(口碑好的学校)作为衡量学生发展前途的标尺,无形的给学生施加了压力,学生还能轻装前进吗?一边是学校、教师在减负,一边是家长在加压,这负担能够自然减下来吗?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学校,不在教育,而在家庭、在家长、在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社会意识入手,转变人们的观念。主要是转变人们的成才观念、发展观念、学习观念、教育观念。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