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伴随“新常态”经济的出现,传统的创新发展方式亟须转型。我们从社会创新的视角来全面审视目前的传统创新发展方式,可以发现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新常态下创新方式需要精准定位,加强创新“短板”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归本溯源地找寻创新转型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特别是经济发展“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新常态”特征更为明显。与之相伴的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伴随“新常态”经济的出现,传统的创新发展方式亟须转型。我们从社会创新的视角来全面审视目前的传统创新发展方式,可以发现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新常态下创新方式需要精准定位,加强创新“短板”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归本溯源地找寻创新转型关键。 创新没有贵贱之分 提到硅谷,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地方。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它居然是一个“三没有”的地方:没有园区规划,没有管理部门,没有产业导向,一切运营情况都由市场决定。硅谷的实践证明,创新不应设定边界。没有边界,也不应设定门槛,任何组织、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任何层次的创新,创新没有贵贱之分,只是有无市场之分。对于没有边界的事物,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应该是“负面清单式”的。政府的干预应尽量减少,剩下的则交由市场。 预想中的无边界创新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完成创新资源在提出想法到创新实践整个过程中的自由流通,整个流通过程完全透明。如果这个想法能够实现,那么独立狭隘的创新围墙被推倒,创新被传播,将更大范围与幅度地影响周边创新氛围。它有利于打破传统创新模式下组织边界对创新资源积聚的桎梏,将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汇聚和交易。 面对产业无界、创新无限、变革无际的下一个阶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创新浪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应对这一场创新革命,做好基本的变革准备,尤其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及态度。要打破各个研究领域的边界,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共享知识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无穷动力,将创新成果传播到更大范围。 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没有针对性 创新精准决定了创新价值。目前,创新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没有针对性。一直以来,不少地区的创新形式都是粗犷式的,浮在浅层,多为形式上的创新,缺乏精细、深层次的创新。精准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方向的精准性。如何准确选择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何让夕阳产业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何瞄准有效的客户市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二是创新时机的精准性。不论是成熟的大企业或是初创的小微企业,都不乏“踏错步”的案例。过早地购买技术,或是错失了扩张机遇,都会造成最终资金链的断裂而导致创新失败。 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要对产业进行充分研究,找准企业在行业中所处位置,树立精准理念,持续精准创新,强化精准服务。要把精准的理念全方位贯彻到抓企业战略的细节上,精准确定目标,达成预定效果。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不是粗犷的、而是细致的,不是表面形式的、而是深入精准的。 服务创新就是要“以人为本”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强化人才支撑,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集聚资源、精准发力,切实把驱动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人为本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灵活的科技体制,宽松的文化氛围,对人才、知识和创造的尊重以及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大环境,都十分有利于创新人才、创新企业的成长,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今后推进社会创新能力的政策重点。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如何回归“人”、服务于“人”的本源,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生态圈激发人人创新、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让社会更智慧、更包容、更可持续。英特尔中国首席企业社会责任官杨钟仁曾表示:“创新的源泉、灵感、需求和动因来自人才和社会,创新的目标是服务于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创新合作方式是关键一环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创新投融资机制的重要举措,对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优化资源配置,与同行业和跨行业伙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合作创新需双方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这是创新转型中的关键一环。但是要注意的是,政府在通过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创新性发展道路,促进中小微企业将好的创新想法付诸于实施,帮助企业逐步成长的同时,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过度干预,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对企业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导向,把握好给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自由发展空间的那个“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