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42|评论: 10

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14:49 | |阅读模式
请教一下董叔停是谁,名字是知道但一直不知道他的事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3-12 15:02 |
宋初《太平寰宇记》云:“董叔山,在盐亭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阁弥江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隋开皇四年(584),县令董叔封尝游宴於此。后人思其德政,号曰董叔山。”一名“董政山”。
  董叔封是盐亭县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建县以来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在他之前180年间的县令概无记闻。而他是历代县志确载其人其事的首位县令和首位良吏。相传他上任不久,即微服查访,深入乡里,走访农家。他见盐亭县境土厚地肥,宜农宜桑;县民勤劳朴实,但知识欠开,便以此作为治县的首要任务。于是分令僚属吏员和乡里头目,一方面训导民众学习文化礼仪,淳化风纪,安定社会秩序,蔚成祥和气氛;一方面教诲百姓提高耕作技术,多产粮食。特别注重盐亭百姓历来敬祀蚕神嫘祖,善于栽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丝绸生产,充实民财。他经常亲临乡村农户巡视督导,与村夫共话农桑之计。他还命童仆备带清酒瓜果之类,邀集士绅及地方名流宴于潺亭山,漫谈治县方略,广纳施政良策。
  由于董叔封的勤政、廉政、良政,盐亭农产连年丰收,桑蚕丝绸大发展,蚕茧丝绸产量一时跃居新城郡所辖郪县(今三台)、射洪(今金华镇)、盐亭、通泉(今太和镇)、飞乌(今中江)五县第一位。从而开启引领蜀巴蚕丝产业风流的辉煌局面。
  董叔封任县令期间,盐亭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们敬爱这位贤能的父母官,对他不直呼其名,而亲昵地尊称他“董叔”。当他调职离开盐亭后,人们思念他“德惠及民”的功绩,为志纪念,共同商议改“潺亭山”为“董叔山”。还在山顶建“董叔亭”,在山下建“董叔祠”。瞻仰朝拜,历世不衰。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兹选录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与董叔封同姓的盐亭县令董梦曾所写《董叔山》五言律诗一首以飨读者。其诗曰:“爱昔为官好,遗名载此山。履痕何处著,逸兴几时闲。壁立犹如面,琴亡不可还。豢龙同一脉,愧让古人间。”
  董叔封治理盐亭县距今已1400多年了。董叔亭已经过多次修葺、重建,今存者系清同治二年(1863)十月复古重修,1979年县文化馆曾予维修。为飞檐歇山式六柱亭。高6.8米,地基直径5.1米。小巧玲珑,宝顶插天,瓦瓴陡下,六角翘拔如翼,每角下有短柱悬空,如环坠耳。六柱间有拱门,可供自由穿行。亭外满山翠柏,万木青苍,蔚然而深秀,落英缤纷。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树林阴翳间,展现凤灵寺的层层楼台,重重殿阁,禅院间广植奇花异卉,并有长长阶梯从山脚盘旋至山顶。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如履平地。流连间,法相森森,但见香烟袅袅;却步处,梵音嚅嚅,且听木鱼多多。
  登临山顶,伫立董叔亭,凭栏俯瞰,山县景色,尽收眼帘。极目四望,巍峨的负戴山遥相呼应,岚烟渺渺,拂遥向上。蜿蜒的弥梓二江,波光粼粼,汇流东去。山麓大道通衢,车水马龙,红尘滚滚。人间仙岛,仙岛人间的胜景,使游人顿生超尘远俗,宁静舒心之感,待到神清气定,意识回归现实的时候,试问游人或读者是否发出“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的呼唤呢?
223

发表于 2009-3-12 15:06 |

董叔亭

  董叔亭遐思
  刘泰焰
  宋初《太平寰宇记》云:“董叔山,在盐亭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阁弥江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隋开皇四年(584),县令董叔封尝游宴於此。后人思其德政,号曰董叔山。”一名“董政山”。
  董叔封是盐亭县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建县以来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在他之前180年间的县令概无记闻。而他是历代县志确载其人其事的首位县令和首位良吏。相传他上任不久,即微服查访,深入乡里,走访农家。他见盐亭县境土厚地肥,宜农宜桑;县民勤劳朴实,但知识欠开,便以此作为治县的首要任务。于是分令僚属吏员和乡里头目,一方面训导民众学习文化礼仪,淳化风纪,安定社会秩序,蔚成祥和气氛;一方面教诲百姓提高耕作技术,多产粮食。特别注重盐亭百姓历来敬祀蚕神嫘祖,善于栽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丝绸生产,充实民财。他经常亲临乡村农户巡视督导,与村夫共话农桑之计。他还命童仆备带清酒瓜果之类,邀集士绅及地方名流宴于潺亭山,漫谈治县方略,广纳施政良策。
  由于董叔封的勤政、廉政、良政,盐亭农产连年丰收,桑蚕丝绸大发展,蚕茧丝绸产量一时跃居新城郡所辖郪县(今三台)、射洪(今金华镇)、盐亭、通泉(今太和镇)、飞乌(今中江)五县第一位。从而开启引领蜀巴蚕丝产业风流的辉煌局面。
  董叔封任县令期间,盐亭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们敬爱这位贤能的父母官,对他不直呼其名,而亲昵地尊称他“董叔”。当他调职离开盐亭后,人们思念他“德惠及民”的功绩,为志纪念,共同商议改“潺亭山”为“董叔山”。还在山顶建“董叔亭”,在山下建“董叔祠”。瞻仰朝拜,历世不衰。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兹选录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与董叔封同姓的盐亭县令董梦曾所写《董叔山》五言律诗一首以飨读者。其诗曰:“爱昔为官好,遗名载此山。履痕何处著,逸兴几时闲。壁立犹如面,琴亡不可还。豢龙同一脉,愧让古人间。”
  董叔封治理盐亭县距今已1400多年了。董叔亭已经过多次修葺、重建,今存者系清同治二年(1863)十月复古重修,1979年县文化馆曾予维修。为飞檐歇山式六柱亭。高6.8米,地基直径5.1米。小巧玲珑,宝顶插天,瓦瓴陡下,六角翘拔如翼,每角下有短柱悬空,如环坠耳。六柱间有拱门,可供自由穿行。亭外满山翠柏,万木青苍,蔚然而深秀,落英缤纷。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树林阴翳间,展现凤灵寺的层层楼台,重重殿阁,禅院间广植奇花异卉,并有长长阶梯从山脚盘旋至山顶。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如履平地。流连间,法相森森,但见香烟袅袅;却步处,梵音嚅嚅,且听木鱼多多。
  登临山顶,伫立董叔亭,凭栏俯瞰,山县景色,尽收眼帘。极目四望,巍峨的负戴山遥相呼应,岚烟渺渺,拂遥向上。蜿蜒的弥梓二江,波光粼粼,汇流东去。山麓大道通衢,车水马龙,红尘滚滚。人间仙岛,仙岛人间的胜景,使游人顿生超尘远俗,宁静舒心之感,待到神清气定,意识回归现实的时候,试问游人或读者是否发出“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的呼唤呢?
  ------------------------------
  盐亭云溪风光美,弥江环绕梓江汇。钟灵毓秀凤凰山,巴蜀闻名游客醉。山顶凉亭巍巍耸,董叔英名千古垂。
  戊子先蚕节,迎朝霞沫春光,呼朋唤友喜登临。赏亭心花放,怀古忆先人。鸟儿在啁啾,山风徐徐起。满山林木秀,空气好清新。山腰凤灵寺,金殿辉煌,晨钟暮鼓,梵音白云。俯瞰新县城,车水马龙,,嫘祖大桥锁梓江,悠悠弥江渔歌脆。啊,来了,来了,隋朝开皇年间,一位勤政爱民的县令董叔封,红光满面,不带鞍马与眷属,从中原河南来到了西蜀盐亭。人们亲昵地称你董叔。好一位董叔,“眉目疏朗,须长四尺,葚有威仪。”你与同僚话桑麻,你与同僚祭先蚕,你与乡民拉家常。西陵嫘祖始养蚕,盐亭古属丝绸源,金蚕陶蚕丝姑庙,娱神祈蚕年复年。你大大发扬了传统,家家养蚕,户户机声扎扎,所产甚饶,蜚声于西蜀。董县令你喜盈盈,登祭坛为民祈福,献红烛红鞋信香三牲,惟愿盐亭物阜民丰,风调雨顺,蚕丝大利。你两袖清风,全县安定。县令爱民,民爱县令。辛勤为政十五春,井井有条各业荣。你调走时,鞭炮声声,烟酒摆十里,万民喜泪盈。董县令啊,你离县后,人民常思念,捐资把亭建,感恩铭圣德,命名董叔亭。清乾隆《盐亭县志》载:“你名震盐亭,口碑载道”。此亭旧模样,是清同治二年,赵魁三、马来宾、马作宾等志士乡贤复古重修的。心仪仙山,凭吊叔亭,思接远古,浩气升腾。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个异乡人,为官来盐亭,留下好口碑,美名世代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董叔封,在盐亭,你与青山同在、江河共存。我看到,董令高风千载邑人景仰,凤灵神韵万年游客钟情。我愿凤凰起舞兮,快快扬清激浊。啊,名人留名亭依恋嫘祖,名亭载名人光耀盐亭。
  董叔封,董叔亭,爱民垂典范,廉吏树丰碑。
  戊子年先蚕节于嫘祖会馆

发表于 2009-3-12 15:17 |
2楼好厉害!什么都知道。

发表于 2009-3-12 16:20 |
我也来看看,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09-3-12 16:23 |

学习一下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9-3-12 16:37 |
以前盐亭的一个县令,鼓励栽桑养蚕.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6:33 |

谢谢了,我还以为是哪个搞革命的呢。

发表于 2009-3-12 16:30 |
QUOTE:
以下是引用亮哥的老婆在2009-3-12 15:17:00的发言:
2楼好厉害!什么都知道。

有一种资源叫  搜索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9-3-12 20:21 |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董叔亭,都成什么样子了?

   我们是不是愧对祖先?

发表于 2009-3-12 19:15 |

不知道地震后,董叔亭要好久修复。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