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都 传统武侯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戏看 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的脸 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呀 好象炸雷 唧唧喳喳真像在耳边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听着谢津这首经典歌曲《说唱脸谱》,眼前已经浮现出各种大花脸在穿梭,热闹非凡,但是在我们成都武侯区的锦里演绎的戏曲,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大花脸,这就是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 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 2000年,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公开打破变脸绝活儿传内不传外的禁忌,收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为徒,并传授其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说起变脸,有必要先到川剧那里去溯一溯源头。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相较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及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耍活儿是打心眼地认可的。 成都小吃,美味在“锦里” 成都是著名的小吃之城,如果想从头到尾把小吃享受完,就请来我们武侯区的锦里。 锦里素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 在锦里,不去吃小吃就是最大的遗憾。锦里美食,你可要记住了,有一些这些。 三大炮、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甜水面、凉面、卤菜、油炸臭豆腐、油炸洋芋、张飞牛肉、久久鸭脖子、牛肉豆花、三合泥、酸辣肥肠粉、荞麦面、钵钵鸡。。。。。。 锦里小吃街,将川内各地名小吃悉数收罗于街内,现场制作,现场叫卖,有的吃,有的看,真的好吃看的见。 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 铭曰:名彰汉唐,街纳古今。 功著三国,客聚五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