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79|评论: 5

[信息动态] 【渝州梨园】百年渝北川剧 谁来守望? (临空都市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年渝北川剧 谁来守望?

                                           15-04-08临空都市报 记者 王拓


      “那些年,一个剧团演员、一个电影演员,可都是很风光的职业。小到出场时的一个眼神,大到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个转身,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在渝北区文化馆多功能厅,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总有100多位川剧爱好者齐聚一堂,演绎《楚庄王》、《喜事重重》、《穆桂英打雁》等经典川剧。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渝北川剧传承人、著名演员李永清。昨日下午,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李永清和她同为川剧演员的丈夫陈希忠,听他们聊起了渝北川剧的兴衰传奇。
      渝北川剧:特点是戏路新、声腔多样化,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戏俱佳,表演既规范又灵活。艺人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传统川剧的表演技术绝招,而吸收各剧种及姊妹艺术的长处,以构成表演中的闪光点。



    锣鼓一响 戏迷从四乡八村赶来

      【背景】清光绪末年(1907年)前后,渝北川剧在洛碛、两路、悦来、水土、统景、礼嘉等地兴起。1915年,原江北县(渝北区)人罗文江创办川剧“普益科社”,招收100余名科生,并邀请了付培之等川剧名流任教。之后,渝北各地慢慢有了“玩友会”、“俱乐部”等,看川剧也成了主打娱乐项目。
       “我的母亲是川剧演员,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剧团度过,身边充斥的都是唱念做打,看戏几乎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1945年,李永清出生在一个川剧世家,儿时的她常和妹妹把家里的床当戏台演上一段,还顽皮地在床边挂上窗幔,只为让‘戏台’更逼真。”李永清介绍,在那个年代几乎人人爱川剧,而自己也受了影响,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川剧演员。




        1953年,8岁的李永清如愿考进了原江津县白沙川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苦攻花旦与武旦。直到后来调到江北县文化馆担任戏剧辅导干部,这一唱便是50余年。




        记者在渝北区档案馆提供的资料中看到,李永清在剧团一共导演了30多部大戏、60多部小戏。“以前川剧比现在的坝坝舞还流行,剧团演员就像电影演员一样是很风光的职业,能够进剧团、穿起剧服是一种荣耀。”李永清说,当年川戏锣鼓震天一响,周围的戏迷听着声就从四乡八村赶来,演员在台上卖力唱、做、念、打,他们就在底下泡一杯盖碗茶,摆上碟炒花生、盐瓜子,一边品着,一边嗑着,一边赏戏,好不热闹。



                                                                                     因戏生情 川剧伉俪共风雨54年

       【背景】1958年,合川县川剧团第三演出队划入原江北县(渝北区),于是渝北区有了第一个川剧团——江北县川剧团,建团时共39人。1964年后,渝北川剧渐渐把古装戏与现代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红岩》、《江姐》、《十五贯》等都是热门剧目。
       1961年,李永清新加入了江北县川剧团,并邂逅了丈夫陈希忠。“没多久,我就和老陈一起演了《穆桂英打雁》,我演穆桂英,他演杨宗保,在戏里他们一见倾心,戏外我们也慢慢看对了眼,到现在风风雨雨54年了。”
   最喜欢的角色是什么?李永清的答案是,改编自聊斋的川剧——《阿秀》中的小狐仙。在丈夫眼中,李永清和小狐仙一样,是位追求浪漫爱情的女性。陈希忠则表示最喜欢的是《折桂斧》中的陈老大,正直而勇敢,而这也是他吸引李永清的地方。
       而除了收获爱情,两人还在团里练出了一身“能文能武”的好本事。
       1965年,江北县川剧团组织了一支12人的“轻骑队”,到农村和生产队里为群众演出。“演的多是些小型剧目、话剧和曲艺节目。因为人员、经费有限,每个演员都顶好几个角色,而且还要自己做勤杂、搬道具。”

       现状堪忧 演员断层传承人缺乏

       【背景】1985年,江北县川剧团排演的《楚庄王》在重庆市文化局的评选中,独揽四项大奖,一时风头无两。1986年,为适应专业艺术团体的要求,已有27年历史的剧团被取消。之后,渝北川剧便一直处于没有专业团队、演员断层、传承人缺乏的状态。
       “现在看川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也不愿学这个,最致命的是学川剧很难就业。”李永清告诉记者,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学川剧、看川剧,并把川剧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我一定会继续唱下去,在舞台上为观众展示川剧的魅力。”
       听说渝北区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有川剧元素的活动,这让李永清感到非常欣慰。李永清说,现在她的学生中有不少还在坚持出演川剧,生活在渝北的曾庭会就是其中一位。“我洗衣、做饭的时候都爱哼两句。”40多岁的曾庭会告诉记者,每个月在渝北区文化馆的川剧活动她都会参加并出演。

                                                                                                                         临空都市报记者 王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4-1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4-1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合川县川剧团第三演出队划入原江北县(渝北区),于是渝北区有了第一个川剧团——江北县川剧团“,以前就听说过,说明当时合川川剧的实力。

发表于 2015-4-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091756ou14r7z4oovs4324.gif

发表于 2015-4-2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谕北连一个火把剧团都没有!川剧在渝北己绝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渝州梨园】百年渝北川剧 谁来守望? (临空都市报)

渝北川剧传承人李永清:峥嵘岁月 演绎川剧人生

                  (文章来源 渝北日报 记者 欧云霄 编辑 杨龙武)





[url=]
[/url]

20131210130724785439.jpg http://image.xinmin.cn/2013/12/10/20131210130724785439.jpg

记者 胡瑾 摄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是西南几省人民喜见乐闻的传统艺术形式。而渝北川剧因戏路杂、声腔多样化、表演既规范又灵活等特点,成为我区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近日,记者拜访了渝北川剧传承人之一李永清,听她讲述和渝北川剧的传奇故事。

  还原——50余年的川剧人生

  李永清出生于1945年,由于母亲是川剧团演员,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剧团度过。而在戏院中看戏则成了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当大人不在家,李永清就和妹妹把家里的床当戏台,站在床上哼哼呀呀,姐妹俩还顽皮地在床边挂上窗幔,只为让“戏台”更逼真。1953年,李永清如愿进入江津县白沙镇川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直到后来调到江北县文化馆担任戏剧辅导干部,这一唱便是50余年。

  回忆起从前的种种,李永清感慨良多。

  从她的口中记者得知,渝北川剧起源较早,始于清光绪末年(1907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洛碛、两路、悦来、水土、统景、人和、礼嘉、鱼嘴、龙兴、鸳鸯等地,深受群众喜爱,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票友。

  “川剧艺人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传统川剧的表演技术绝招,而是吸引了各剧种及姊妹艺术的长处,以构成表演中的闪光点。比如,川剧和京剧就不同,京剧大多数反映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渝北川剧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其中以农村人的故事多一些,不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特点。”李永清告诉记者,最初,渝北川剧主要以表演古装戏为主,包括《樊梨花》、《白蛇传》等著名曲目。演员们把五彩的油彩往脸上一画,穿上为角色特制的戏服,一个个真实的古人角色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到了1964年后,川剧表演转变成表演现代戏。其中,《红岩》、《江姐》、《十五贯》等曲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渝北川剧表演渐渐地把古装戏与现代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

  而这一路走来,李永清获得的荣誉甚多。其中,新编剧《楚庄王》在参加重庆市专业剧团质量评比汇演中获得优秀集体奖、优秀导演奖等多个奖项,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同时她的事迹也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首届中国文艺金墨奖作品集》等典籍,获得上级颁发证书和表彰15次之多。

  传承——用历史告诉未来

  “那些年,一个剧团演员、一个电影演员,可都是很风光的职业。”说着,李永清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记者仿佛看到她当年在戏台上表演的美丽风姿。

  “一个优秀的川剧演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小到出场时的一个眼神,大到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个转身,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李永清这样说道。

  而就是李永清的这一番话,把记忆拉回到了几十年前:金碧辉煌的舞台曾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人在底下进出,戏在楼上演绎,俨然一幅和谐的画卷。想象当年,川戏锣鼓震天响,演员在台上卖力唱、做、念、打,周边坐着从四乡八村赶来的戏迷。泡上一杯盖碗茶,摆上一碟炒花生、一碟椒盐瓜子,一边品着,一边嗑着,一边赏戏,颇有天下太平、乡民同乐的味道。

  “但这些日子都日益远去咯。”不觉中,李永清的话又将记者拉回了现实,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

  李永清坦言,由于川剧唱腔曲牌复杂,说唱味重,节奏慢,一度不被年轻观众接受。对于现在川剧的发展,李永清很是担忧,她告诉记者,川剧的发展大大不如从前了。“十几年前,川剧在渝北的发展可是相当好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演出,观众戏迷也很多,那个时候可算得上是渝北川剧的巅峰!”

  “正因为整体发展大不如从前,所以愿意从事川剧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面对如今的观众群已经慢慢变老,新的观众群体还没有培养起来的两难境地,李永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学川剧、看川剧,并把川剧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作为渝北川剧的传承人之一,她也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我一定会继续唱下去,因为我是属于川剧的,必将一生都站在舞台上,为观众展示川剧的魅力。”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