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14|评论: 7

[群众呼声] 《龙泉湖之歌》之三:艰难的历程(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三岔大会战

                1.邂逅钱正英

            龙泉山隧道是输水管,
            张家岩是枢纽和开关。
“引水”的难题解决后,
“蓄水”的任务又摆在面前。


南北干渠的扩建还没有搞完,
指挥部的注意力已移到两端。
南端的方案一改再改,
把三个小水库连成一片。


在设计蓄水的工程中,
三岔坝的占地面积最宽。
全省排名第二位,
人造湖泊非等闲。


如此宏伟的大工程,
占地涉及几个县。
不能先斩而后奏,
须向中央报方案。


七五年一月正早春,
为报批方案上北京。
领队的是水电厅的老领导,
随同的有郑嘉龄和庞征。


怕辱使命甚惶恐,
老天不负有心人。
刚到水电部办公楼,
电梯中邂逅钱正英。


她不仅记得“龙泉灌区”,
还了如指掌知详情。
郑嘉龄、庞征好机灵,
抓住机会“走后门”。


请求她尽快批项目,
博得部长欣然应允。
心中吃了定心丸,
欢天喜地转会程。


回到成都才两周,
水电部的批文已拿到手。
         部领导签字已同意,                  
         三岔水库按设计修。                  

             2.故土难离说搬迁  

         两亿多立方米的大库容,
         批文虽下还没有动工。               
         库区要淹没的五千户人,              
         尚在动员搬迁中。                    

          还在批文下达之前,
          宣传工作已开始动。                 
          安排了专门的负责人,               
          县委副书记陶文忠。                 

           移山造湖是大困难,
           但最难的还是搞搬迁。               
           迁移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世世代代已成了习惯。               

          故土难离不忍去,
          祖祖辈辈的生成地。                  
         “金窝银窝不如狗窝”,            
          高度概括了离情别绪。               

         土生土长的小摇篮,
         生儿育女的美家园。                 
         祖先八代的老坟地,                 
         转眼就要被水淹。                    

        “人生本来就不容易,
         老来还过‘玉关西’”。            
         来日无多恋故土,                    
         老年人更没有好情绪。               

         情绪抵触难消融,
        不光在社员群众中。                  
         连党员、干部、积极分子,            
         在短时间内也想不通。               

         还没动员搬迁时,                  
         人民来信一封封。                    
         诉状告到县、地、省,               
         直至中央的首长中。  


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无形的压力一重重。
班子中有人开始动摇,
工程又处在搁浅的危险中。


最钢鞭的理由是古文明,
说的是保护“三岔古镇”。
这话并非是“空隙来风”,
有根有据可以引证。


三岔镇又名三岔坝,
建于雍正甚繁华。
道旁有座四方碑,
碑指四向路通达。


前有云龙河逶迤环绕,
后有青龙林辉彩映霞。
山明水秀的良田沃土,
行旅商贾聚集于其下。


最初的摊点变了店房,
“玉皇庙”俗称“永兴场”。
清初移民始建会馆,
随地势排列其形如“上”。


“三岔”得名缘于此,
是久负盛名的“西州道场”。
“隐于吏者乐去焉”,
集贤聚士汇文章。


民间有句“口头禅”:
“三军九旅十八团”。
这说法其实不够准,
民国的军长就有五大员。


刘存厚、刘邦俊、陈书农,
抗日名将汪匣锋。
廖震的经历很复杂,
剿共元凶又抗日有功。
           ……
众多多的史料可以证明,
三岔确实是古镇。
面对责难费思量,
“工程”与“文物”孰重孰轻?      

          移民的搬迁成了关键,
          三岔的工程是搞还是停?            
         十字路口正徘徊,                  
         批文一下才定了音。               

          好在党风甚好民风正,
          红头头文件有威信。                 
          党员干部先带了头,                 
          再深入动员到基层。               

          工作从一般做到个别,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从社队到户,由户到人,            
          掏心窝子的话儿得知音。            

          做细做活做彻底,
          心悦诚服笑盈盈。                  
          抵触渐渐变成支持,                 
          只留下满腔离别情。                 

          为使乡民更放心,                  
          异地重建了三岔镇。               
          还有镇金区的龙云场,               
           兴民、建国也摆上日程。            

          一九七六年九、十月,
          三岔、龙云首次赶集。               
          栉比鳞次的砖瓦楼,                 
           街道平坦又宽阔。                  

        “新街比旧场好百倍”,
          事实增强了说服力。               
          政府的承诺兑了现,                 
          居民和商贩都赞不绝。               

          政府的行动一诺千金,
          作进入了新里程。                 
          移民口中不再反对,                 
          但“故土难离”情难禁。            

            还记得七四年十二月初三,
           在建国、和平先试点。               
有一户的东西已全部装好,
汽车的发动机也已打燃。


八十高龄一老妪,
吵着嚷着要再看一眼。
泥烂水滑没法走,
尖尖脚又逢绵雨天。


后辈儿孙拗不过,
用竹椅抬她回“老房间”。
望着拆了墙的老屋基,
一往情深老泪连连。


她在这儿生活了大半生,
往事历历在眼前。
生儿育女经三代,
有苦有乐有酸甜。


她拿出一个塑料袋,
捧起泥土揣在胸前。
上车前还深情地再回顾,
连搬家的工人也含着泪眼。
           ……
飞鸟犹知恋旧林,
池鱼每常思故渊。
满怀对家园的眷恋情,
“故土难离”仍搬迁。


动员搬迁的干部中,
挨打受骂也难免。
县委副书记陶文忠,
到仁寿的淹没地去宣传。


搬迁户的怨气无处发,
一瓢大粪辟头下。
出乎意料躲闪不及,
在陶文忠的头上“开了花”。


心绪难平也难怪啊,
你简阳的干部到仁寿去呱。
在仁寿的地盘上吃了亏,
辗转反侧要想得下。


但在整个搬迁中,
          农民是理达情也通。                  
           顾全大局肯牺牲,                     
           深明大义知轻重。                     

          五千户移民短期搬走,
          交通厅领导頻频出动。                 
          抽调了卡车八十多辆,                 
           还有军车助阵容。                     

          运动式搬家全天候动,
          四十天搬走了三万众。                 
          为水利建设做贡献啊,                 
          移民的精神人人称颂。               

             3.省、地的支持


          水库工程立了项,                    
          简阳人民喜欲狂。                    
          十万农军齐上阵,                     
           三岔坝上摆战场。   


          迎战旱魔才初见效,                  
          最后的胜利路正长。                  
         “宜将剩勇追穷寇,                 
           莫可沽名学霸王。”                  

          进军的方向确定后,                  
          干群一心共携手。                     
          第三战役起征程,                    
还要抓好搬迁安抚移民……


          在建的三岔新水库,                  
          是“灌区”的大型囤水湖。            
          西南连接仁寿县,                     
         北去五十公里是成都。  

         占地面积九个乡,                     
         二点三亿的总库容。                  
         引、蓄径流和岷江水,                 
         设计灌面九十万亩。                  

         二十八条主副坝,
         工程总量有多大?                     
         三百零八万立方米,                  
         其中主坝是二百零八。   


         有五条水泥大隧洞,
         冲水、溢洪与放空。
高、低放水各一个,
防旱、防淤又防洪。


一九七五年八月底,
工程渐渐有头绪。
各级领导倍关切,
         省上来了第一书记。


         三岔工地上红旗展,
迎接书记政委刘兴元。
他与副书记徐驰来视察,
同行的还有杜兴元和杨万选。

还有两委一厅负责人,
地委副书记鲁绍彬。
地水局长许文柄,
          一行人步入了“接待厅”。


         “接待厅”其实是茅草棚,
           被指挥部的领导巧命名。
了解了工程进展后,
            刘书记开言四座惊。


          “三岔水库是国家重点,
           省上直管的项目工程。
           必须要加强领导保证质量,
           扬鞭催马仗要打赢。


           此后不到半个月,
           内江派来了鲁绍彬。
兼任书记和指挥长,
           遇事出面好调停。

          4.决战马鞍山


          在“灌区”的工程建设中,
          三岔坝可是个大场面。
          十万民工齐上阵,
          组织严密是关键。


         主坝、副坝大回填,
          开通了几十条运输线。
          黏土砂石分道走,
          银锄挥舞扁担翻。               

         黏土取自库区内,                 
         水库完工后的淹没面。            
         就地取材更快捷,                 
         黏土石渣造价廉。

        有人粗略的算个帐,              
        民工昼夜三班倒。               
        工地上歇人不歇车,              
       七千辆小车同时跑。

       每车日程四十公里,              
      再减去五百辆维修不上道。         
      五十多万里的长距离啊,           
      可以围绕地球跑六遭!

      这就是勤劳的简阳人民啊,        
      移山造湖劳苦功高。               
      剩下那半匹大马鞍山,            
      好似历史的证人在唠叨。

      诉说着非凡的年代里,            
      那彪炳史册的功勋一条条。         
      有多少不知名的英雄男女哟,      
      拿青春和热血往工地上抛。

      没有福利没有奖金,                 
      只有信念只有温饱。                 
      为子孙万代谋幸福,                 
      无怨无悔无牢骚。

          引、蓄、灌溉是最大的心愿,         
          粮、棉、油丰收是最好的回报。         
          就是这淳正的党风带民风呵,         
          吹奏着向“东灌”进军的冲锋号!

           七五年三月一日才破土,            
           到七六年十月就引水充库。           
          耗时不足六百天,                  
体现了惊人的快速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天谢地!这次总算可以编辑一下了!终于把段落分开,这样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沉闷了!因为篇幅较长,没有加大字号,也没有着色。为难大家了!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4-16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文杰 发表于 2015-4-16 09:17
谢天谢地!这次总算可以编辑一下了!终于把段落分开,这样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沉闷了!因为篇幅较长,没有加大 ...

老师的宏富巨著见证了历史,谢谢,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巫昌友 发表于 2015-4-16 12:05
老师的宏富巨著见证了历史,谢谢,辛苦了

谢谢昌友版主临帖雅赏和鼓励加精!问候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捡查后发现:第2节第一个省略号下边一句应删去一个“多”字;同一节的倒数第13段应该补上一个“工”字。谢谢。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4-1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文杰 发表于 2015-4-16 14:49
再捡查后发现:第2节第一个省略号下边一句应删去一个“多”字;同一节的倒数第13段应该补上一个“工”字。 ...

谢谢老师的严谨 ,晚上回去用电脑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巫昌友 发表于 2015-4-16 15:39
谢谢老师的严谨 ,晚上回去用电脑修改

谢谢巫吧主,给您添麻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马上就要发下一部分了!敬请关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