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22|评论: 3

水口纸房沟古道重觅先祖足迹一段被遗弃的川藏线茶马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湖纸房沟古道重觅先祖足迹一段被遗弃的川藏线茶马古道
作者:高彩忠


   查清道光5年,即公元1825年从高氏第十世祖高世英编写的《高氏族谱》可知,我的祖先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离邛州高水井出临邛城,一路西行,过马湖石桥,爬上竹根坡,沿纸房沟而上,翻越马岩顶,绕过油榨沱到达邛州火井镇。2006年5月起为了重修《高氏族谱》,我和族谱主编高祥君及几位族亲曾多次到马湖的竹根坡、纸房沟,油榨乡的高家营、马岩坝,火井镇的张家坝、擂鼓岗等地寻宗亲、觅祖茔,为重修《川西高氏族谱》采集宗族资料。2013年3月,川西族人翘首企盼已久的《川西高氏族谱》终于刊印出版了。但是,我再探祖先们曾经走过的那段古道,体验先辈们艰辛迁徙的欲望,一直都在心中萌动。

   2014年10月25日晨起,见阴沉多日的老天终于放晴,是个出行郊游的好日子。于是,我邀约高祥君夫妇到马湖纸房沟一游,了却再探先祖之路这桩心事。我们一行三人骑单车顺河而上,沿途来不及欣赏多彩的秋景,一路疾行来到马湖,匆忙穿过马湖街区,顺场街中段转弯处的叉道下到火井河边,推车走过河上那座古老的石桥,再沿马湖至下坝的公路上行几十米就到了纸房沟口。
    步入纸房沟,漫山遍野的翠竹就进入眼帘。仅有3公里路程的纸房沟,因过去沟内曾有大大小小40多口造纸的黄锅而得名。昔日的羊肠山道已经被水泥路代替,由于道路的变迁,当年颇具雄姿的竹根坡石梯和山上的古庙遗址全被淹没在翠绿山林之中。路过竹根坡三组,我们特意停下单车,深情地遥望对面山腰的高坟园,那里是安葬我们始祖——明代邛州卫指挥使高君赞的第四、五世、九世、十世嫡孙共八人的茔地。遗憾的是,这些墓茔早已无存,唯有茔地“高坟园”之名留传至今。
  
    怀着追忆之情离开竹根坡,我们继续往前骑行,翻过一道道山梁,路的两边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人家,山峦的田间地头有三三两两的人正忙着农活。水泥路只修到了张店子,我们只好推着单车沿刚铺的碎石路继续前行。

    不久一座古朴的小石桥吸引住我们。架好单车,一瞧桥头功德碑。哦!原来是修建于光绪24年的西安桥。过西安桥上行不到100米,小河边的古道旁边有一株由马桑子和刺揪两种树合长在一起的奇特大树,据当地村民说大约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因此树分三叉,中间一叉是刺揪,两棵马桑子分列左右,都在分叉处向外弯曲形成一个树干平台,名曰----活稍(shào)台,顾名思义就是为过往客商、行人提供休息、纳凉、避雨的地方,台上可同时容纳十多人。据说,当年火井县衙官员路过此地都会下轿到活稍台上歇一歇。在那个时期,活稍台的美名上可直达甘孜州,下可直至成都。
  
    在张店子我们遇到年近古稀的张大爷,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条不起眼的小路,曾是通往川藏的茶马古道,川流不息的马帮把邛州出产的茶叶、丝绸、邛陶、邛酒、黄纤纸、大米等往上运销芦山、天全、甘孜州等地;往下运销到成都,乐山等地。就是在解放初期,新修川藏线的那段时间,大部分进藏物资都是靠民工、部队官兵肩挑背磨,马帮驼运,从这里搬运到西藏的。当年,来往张店子的客商、脚夫络绎不绝,现存于古道边的小西天廊桥、敬雨寺庙、大排山寺庙都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从上世纪50年代起,邛崃在马湖至油榨段顺火井江新修了公路后,这段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才渐渐被人们遗忘。

    在村民张大爷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参观了张店子在上世纪40~50年代,规模最大的张氏造纸作坊的黄锅。正在我们参访中,居住于此的张如斌(78岁)老夫妇得知我们的来意时,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祖辈当年的造纸辉煌:哪处是碾房、哪凹是泡料池、哪儿是作坊;那里是操作间,那里是库房,那是碾盘,那是碾槽……;最红火的时候家里有工匠30多人,整个造纸作坊和家庭住房有大小天井四个,光房门就有一百多个。有一年闹土匪,土匪们晚上下山抢劫,结果闯入张氏造纸作坊的土匪,犹如进入迷宫一般,东转西碰,始终找不到出门的路,后被家人发现,抓住后活活打死。解放前夕,张家后人有因抽雅片而败光家业,有的后来被划为地主,房子和山林被分给穷人。
   
    过了张店子,下一站便是马岩顶,也是本次旅游寻访的终极目标,据说还有10多里。碎石路也走到了头,前面只有那条曾经繁忙的茶马古道,而今却是人迹罕至的崎岖山路,无赖只能徒步而行了。我们将自行车寄放在张大爷的院坝里,带上干粮和水,按原定目标登山上行。沿着潺潺的小溪和弯弯的山路,拾阶而上,很快我们就来到传说中的“小飞水”。别看现在只有几缕银丝般溪水挂于山涧,但若逢夏季丰水期,你就会欣赏到一条银白色的巨龙从近百米高的山涧上腾空跃下,涧下玉珠四溅;当晨曦斜照,白龙身周几条彩丝般的彩虹飞绕、闪烁其间,与翠竹、青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极美的山涧飞瀑图,那番景色何等怡人、壮观!
   
    越往前面走,高大的乔林遮天蔽日,林中越显阴森,道路更加湿滑。时间接近中午12点了,高祥君夫妇体力不支决定返回张店子。我只能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深山里坚持前行,四周幽深寂静,山崖上水滴之声清晰可闻,仿佛整个山壑、森林都沉浸在午间小憩之中。山路随着小溪逆流而上,忽而穿于小溪的左侧,忽而窜到溪水的右边,少人行走的古道上杂草丛生,不时还有伏地的竹木挡住去路。豁然间前面一片明朗——原来是到了桃源桥。传说此地是东岳爷,马王爷,川王爷结伴到油榨桃花滩桃花府探访归来,在此处结为兄弟的地方。现在的桃源桥于清光绪25年,由邛州人集资重修,桥碑之字由邛州举人高重钊题,桥碑之对联为邛州人庠生赵维垣所撰,由邛州人庠生何国栋书,其上联是“走马斯桥如逢洞口”,下联是“停车此地许问源头,”橫联是“别有天地”。
  
   告别桃源桥,顺着小溪继续上行,小溪逐渐变窄成为小沟,我一路快走加小跑奋力攀登,40分钟后到了马岩顶。此处名曰“马岩顶”,其实只是两山之间的垭口。但过了这个垭口就是下山的路了,一直下到山底马岩坝。垭口真是打伏击的好战场,遥想当年红军战士在垭口阻击国民党匪军,坚持在邛崃山区十个乡镇建立苏维埃政府100多天。同时也让我仿佛看到了1950年邛崃解放初期,解放军征粮工作队,在马岩顶垭口遭遇土匪伏击的场景。昔日的马岩顶人来人往,有来歇脚的、有来吃饭的、有住店的……,如今的马岩顶随着古道的荒废,往日热闹的风光不见了,就连留守马岩顶的最后几户人家,今年也全部搬迁到山下马岩坝集中居住了。唯有那古道旁高大的桢楠树和巨大的条石似乎还在向我诉说:明朝中晚期的高氏先辈们往来于马岩顶的一点一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4-1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纸房沟的龙门阵还多哈

发表于 2015-4-1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桃花源

发表于 2015-5-8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古道在周边有遗迹也很多呀,值得好好开发一下。

关心古道,爱护古道,保护古道!

6月22日是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南美印加古道申遗成功的重要节日,国际古道联合会把6月22日定为国际(中国)古道日,每年6月22日或离6月22日最近的一个周末,会举办国际(中国)古道日活动,也请大家多多参与和支持国际(中国)古道联盟和各地联盟成员有关古道的活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