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36|评论: 28

洛带客家古镇值得一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5 11:02 | |阅读模式
客家古镇的不解之缘

(新闻周报2004年8月31日报道)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东郊18公里处。古代的洛带曾经是商品云集、商贾聚集的重镇,从沱江流域进出成都平原的物资都要在这里中转。据传在汉代这里就已成街,起名为“万景街”;三国时期诸葛亮兴市,改名为“万福街”;而“洛带”之名则源于传说刘备之子阿斗的身配玉带掉进了镇旁的八角井,根据这个“落带”的故事演变为今天的“洛带”镇。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征战,以致“路无行人,炊灶无烟”, 于是从康熙后期到乾隆年间,在清朝政府的“鼓励”下,一批批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都“应诏入川”,大举迁往四川各地。目前成都洛带的客家话与广东梅州的客家话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个别字词的发音、语调上,但90%都一致。令古镇客家人引以自豪的是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作出贡献的客家先人,彭家珍、朱德、郭沫若等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现在洛带镇上90%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洛带镇委办吴主任告诉记者,“他们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并且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习俗风情。” 初进洛带,在街头巷尾常常听见“咿呀咿呀”的客家语,但对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用的却是地道的四川话,这支使用双语的客家人,一直和谐地生活着。

异乡的客家话会消失吗

关于客家人为什么既使用四川话,又要保留客家方言?陈世松教授告诉记者:“客家人的祖训是‘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远在异乡的客家人,并使客家话一代代有序地传承下来。由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也熟练地使用了四川话,但是对内他们都本能地讲客家话,这也成为区分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显著特征。 有学者认为,我国唐宋时期官方使用的语言就是客家方言,所以就有人称客家方言为“汉语的活化石”。但陈世松教授并不认同,认为唐宋时期在四川说的就是西南官话,在先秦以前,巴蜀语言与中原语言完全不一样,但在秦汉以后,巴蜀与中原的融合,一直到唐宋时期才趋于稳定,四川跟中原说的话基本上差不多,到了明代就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讲西南官话,基本上属于北方语系,现在的四川话实际是明代才巩固下来的。 处在巴蜀文化包围中的客家人有被同化的可能吗?一些客家人认为不可能,自己将永远坚持祖训。而陈世松教授认为被融合是一种大的趋势,世界上每天有两种语言在消失,如非洲一些国家的方言,客家文化迟早会被现代化和都市化所融合(在这里陈教授更喜欢使用融合来理解客家人未来的趋势)。在成都东郊一带,随着三环路、绕城路、成渝路、成南路的完善,许多客家人都被吸引到了城市,进了工厂,但要与外界打交道,就不能再使用客家话了,最多只能在客家人内部说说。如果再经过几代人的变化,逐渐就有被外来文化融合的可能,随着成都市的城市东扩,必然加快客家人被融合的趋势。

火龙与水龙

在洛带古镇,每年都要举行两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季将举行客家的火龙节,而夏季将举行客家的水龙节。这是客家先人流传下来的以龙舞为依托,众人参与的活动,在这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老幼之别。 关于客家人的水龙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的大意是说客家先人迁到了沿海地区后,由于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每年的收成不错,为了感谢东海龙王对客家人的“照顾”,客家人便自发地组织在每年的夏季舞水龙来报答东海龙王。自从大批客家人移居洛带后,也经常遭受干旱的煎熬,又加之洛带之名与刘禅掉玉带的八角井有关,而八角井据传是东海的龙眼,井水甘甜可口,并且取之不尽,于是客家人便继承祖训,以舞水龙来乞求每年的风调雨顺,一直留传至今,成为客家人的习俗。 而洛带的客家火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的龙舞发展而来,由于是家族内部传承,从来就没有中断。在舞火龙前,“舞龙队”都要先烧香祷告,用鸡血祭祀,以求人人平安,然后由龙头领队,龙灯拜年,古镇上的人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整个场面极为壮观。“舞火龙”的高潮则是“烧龙身”,舞龙者必须赤膊上阵,用香油涂抹,而周围的参观者随时可能用烟花爆竹来袭击舞龙人,这样一烧一躲,你来我往,令所有的参与者兴奋不已。而舞龙者如果被烟花烧出了血泡、伤疤,也不能有任何怨言,因为这些伤疤将会被当作勇敢的象征,也预示着今年的大吉大利。 现在客家人的龙舞已经由最初的传说和对上天的乞求,变成客家古镇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外来宾客的旅游活动,在这里,感受“另类”的文化氛围,体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的无穷乐趣。

客家人的会馆文化

走进有西部客家第一馆之称的广东会馆,建筑精美,屋顶的青瓦整齐有序,屋脊上各式各样的精美雕刻,象征着客家人的吉祥和幸福,特别是那一堵高高耸立的风火墙,据说墙外大火燃烧,墙内的木制建筑也相安无事。馆内的石刻楹联依然保存完好,书法雕刻更是精美绝伦。 据陈世松教授介绍,很多会馆都是当地一个省籍的人共同修建的,像广东人建广东会馆,但据调查发现,也有例外,比如江西会馆也有湖广人等其他外人出钱修建,其目的是大家都捐点钱来修建具有公益性质的会馆,如果有红利大家都分点。 会馆最初是为了加强乡籍人的交流和联系,具有公益性质。特别是老人去世了,原籍的亲人又杳无音讯,死者又没有后人,到了七月半(亡灵的节日),就由会馆来主持祭奠亡灵,给死去的人一种依托,也就成为会馆的一个特殊功能。还有的功能就是救济性和鼓励性,而如果有本乡籍的客家人遭遇天灾人祸,都可到乡籍会馆去避难,以求帮助。而有的客家人如果中了举、考了学,将由会馆举行仪式来鼓励和表扬。乡镇会馆更多是集中交流,加强乡谊,即便是跨地域的,非血缘的,也可在同一个乡籍之间进行,而城市里的会馆主要是经商。 距江西会馆不远的湖广会馆,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而该馆的神奇之处表现在,馆内天井虽然没有下水道,但是无论外面雨下多大,天井都不会雨水横流,传说是大禹保佑的原因。而洛带客家博物馆中的精美客家文物,更是集中展示了四川客家人迁徙、定居、生活等一系列的经过和成就,也是目前全国惟一综合性客家博物馆。 由于客家人的“风水”观特别强烈,镇上的建筑几乎清一色的坐北朝南。而风格各异的川北会馆、客家公园、巫氏大夫第、郑家祠等一批建筑精品都齐聚洛带。 到了后期,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土著社会时,会馆的功能也转变了。有的变成了庙宇,交给宗教团体去管理和经营,只是每年搞一些祭祀和庆祝活动;还有一种就是变成了学校。在军阀混战时期,由于会馆不属私人所有,有的就成为了驻军的场所。 客家会馆群的神秘不仅表现在一个小镇上有如此之多的豪华会馆,还在于客家先人是怎样完成的这些举世瞩目的雄伟建筑工程。“300年前,修这样的会馆是一项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巨大的工程,而作为迁徙的客家人在那样窘困的条件下能完成这些会馆,的确是一种奇迹。”四川大学李风教授惊叹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5-3-25 15:20 |

知道这地方,就是没去过``

发表于 2005-3-25 15:27 |

偶也没去过哎

听说客家会馆不错

发表于 2005-3-25 14:22 |
[em03]

发表于 2005-4-1 03:28 |

楼主的介绍硬是详细耶,我去过几次了,就是不晓得囊个上图片给大家看。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5-4-1 20:45 |

楼主还有,,在街上供销社饭店有一绝,烤鹅和家常菜,那才不摆了.

[em08][em08][em07][em05][em04][em03]

发表于 2005-4-17 20:53 |
玩过,不错的[em01]

发表于 2005-4-17 23:53 |
仅仅是语言不够,应该还有许多客家自己的风俗。

发表于 2005-4-18 08:12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3 |
[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4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4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4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4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4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5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6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5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5 |
[em07]

发表于 2005-4-18 08:15 |
[em07]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