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请
[登录]
或
[注册]
[去市州]
阿坝
巴中
成都
重庆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绵阳
南充
内江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宜宾
资阳
自贡
搜索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首页
Portal
论坛
教育观察
问政
云养一棵树
网红四川
版务
四川手机报
本版
用户
管理日志
社区银行
版务
最新主题
最新回复
管理日志
最新图片
社区银行
积分商城
问卷调查
活动中心
群众呼声
麻辣杂谈
新 时 代
生态环保
律师在线
舆情监测
成都
绵阳
德阳
巴中
南充
乐山
内江
达州
广安
广元
遂宁
泸州
宜宾
凉山
资阳
眉山
雅安
自贡
营山
南江
新都
南部
摄影
楼市
旅游
川剧
汽车
桌游
招聘
教育
航拍
彩铃
健康
装修
美食
租房
论坛
›
麻辣生活论坛
›
中国川剧
›
【今日特荐】川剧性格:天下未乐蜀先乐 (三联生 ...
麻辣社区小程序
麻辣社区APP
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麻辣社区微博号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群众呼声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返回列表
阅读:
2562
|
评论:
0
[交流共享]
【今日特荐】川剧性格:天下未乐蜀先乐 (三联生活周刊)
【今日特荐】川剧性格:天下未乐蜀先乐 (三联生活周刊)
[复制链接]
abcdefg杨荥
abcdefg杨荥
当前离线
积分
21175
发表于 2015-4-2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川剧性格:天下未乐蜀先乐
发布于:2015-04-21 16:54
三联生活周刊
四川省川剧院位于成都市繁华中心,离奢侈品林立的街道不过百来米距离。这里是最现代的川剧表演剧场。每到周日下午,就能碰到不少老成都开始转悠着等待入场。也有早上坐着动车从重庆赶来的老先生,在剧院附近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上吃碗面,看一场戏,下午坐18点多的动车再回去。省川剧团和市川剧团都在成都最好的位置,市川剧团所在的锦江剧场还有悦来茶馆,是川剧鼻祖三庆会剧社的发祥地,也永远坐满看戏喝茶的老成都。
http://img.scimao.com/attachment/1504/thread/10_1252_e1b2736dc9a2a92.jpg
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其书房内有贾平凹所写“蜀中大鬼”,对应他的名剧作《巴山秀才》
“纽约有198个剧场,天天演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一点也不觉得戏剧落后了。这些接地气的交流式的艺术形式并没有被发达的电视、电影甚至网络所取代。川剧擅长交流,“戏剧它是一种鲜果艺术,有别于罐头艺术,你吃的是新鲜蔬菜水果,直接吞下肚,没有这堵‘墙’”。陈智林指指我做笔记的iPad,“没有这个屏障。”
看非常有趣的“外彩”表演,更能体会到“鲜果”的妙处。清末川班子洪泰班演杨贵妃的一出戏里,台下突然出来一个“大表叔”问台上的高力士:“表侄儿,你好吗?”“大表叔,对不起,班子规矩唱戏不认亲,一会儿来我住处消夜。”两人的聊天惹怒贵妃:“猴子都要顾戏!”然后会有观众也要帮贵妃骂高力士“罚戏!”接下来贵妃得宠,赏给高力士“四川来的荔枝”,高力士又给观众递荔枝:“贵妃娘娘赏赐,您也尝尝。”
http://img.scimao.com/attachment/1504/thread/10_1252_009491bfdca223d.jpg
成都映象餐厅最受欢迎的川剧变脸表演
“中国戏剧是情感的形式,西方戏剧是思想的形式。西方视角是从一个宏大的人类角度出发,而我们往往是从自己切身体会的情感角度。中国的戏剧演人生的比较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川剧理论家周企宣告诉我,从川剧起源到真正形成再到现在,一直都在以情动人这条线索里做文章。
魏明伦9岁以“九龄童”登上内江川剧舞台的剧照仍在,他的戏迷母亲和玩友鼓师父亲让一家的孩子都去学习,他的扮相认真又童趣。从文武小生到花脸戏无一不学,直到14岁。“我个子没有长起来,又倒了嗓。”魏明伦80年代写的一系列川剧剧本是川剧继续向前走的一个动力。他的《变脸》剧本已经进入了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正式教材。
“京剧看角儿,但我觉得川剧的剧本文学是无人能及的。”老演员蓝光临说。自晚清的赵熙到黄吉安,对剧本的文学性改造最为突出。一直到现在,川剧大量古典剧目还是沿用百年前的剧本,赵熙写《情探》的优美文字到现在还能被蓝光临大段背诵出来,他从小被剧本里的诗词曲牌所吸引。他说:“黄吉安的‘黄本’是被供奉起来的,戏班称之为圣人,文采从那时起就是川剧最被称颂的特点。”
《情探》这样的曲目,是其他同时代戏曲所没有的。晚清最好的词人赵熙一夜写就的《情探》,从1920年诞生时起就成了四川人喜爱的戏码。他写戏时清朝已经覆灭,因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焦桂英凶相毕露,无稍温柔敦厚之致,遂作《情探》川剧一折,继《誓别》后《听休》、《其到》三折,合为《焚香记》全场。词句优美,格调高雅,当时梨园名伶竞相排演。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情探》一折,描尽女儿之矢志钟情,婉转动人,为戏剧中绝妙好词。
回水沱里的精妙
“成都像一个回水沱。”陈智林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成都除了川剧,基本没有其他戏种了。这种独占的生命力和其他很多城市地方戏“百花齐放、不能相容”不一样。
成都是川剧的形成地,早在清末民初,川剧已经实现了“五腔共和”。“过去各种戏班子到四川来演绎的时候,四川人特别认可。也因为成都的富庶,很多戏班子就留了下来。”川剧将中国传统戏剧的所有声腔融为一体,声腔里包含了昆、高、胡、弹、灯。
川剧的扛鼎地位正在于这种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国戏曲中非常罕见的,大部分省份都有多种戏曲,各自形成不同的剧种,但是在成都,来自外地的昆、高、胡、弹和本地的灯调一结合,居然就成为一种戏曲。“以后都变成川了。它不是被京化了,不是被昆化了。所以我就说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里面,实际上证明了成都文化的强大。”魏明伦说。
“为什么川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被列为四大剧种、五大剧种?那是因为它在中国戏剧的传承结构里面,能够自我完整和完善。”
“中国的文化精英,没有几个没来过成都的。”谢晋曾仔细描写自己在西南的大学时代,天天跟戏班子混在一起,“滋养了6年”。他和魏明伦有共同的归纳,“若要咸,带着甜。若要甜,加点盐”。川剧里这种“滋味”是很多外来者“要了解四川必先看川剧”的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市川剧院的演出任务比较多,蓝光临说,他每半年就要进京一次。但川剧并没有“京化”的趋势,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我不会演《白毛女》,那个第一句‘北风吹雪花飘’就不是成都。”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营门斩子》,由司徒聪慧和杨淑英演出,有大段的唱插白:一个唱,叙事娓娓道来;一个插白,特别是插白的人神情世俗、自在,充满四川人的散淡和潇洒。父母两个在儿子面前互相回忆,揭年轻时的老底。这种充满情趣的剧目,是川剧最广为人知的绝妙之处。
川剧有非常多的著名悲剧,但是“悲剧喜演”。比如著名的目连戏,不是为了封建迷信或者以伦理纲常生死来压制人性,相反,目连戏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可笑或懒惰的阎王。目连去寻母,阎王就是不上场,小鬼说他在睡觉,自己瘦小抱不动,就让打杂师来抱,抱上来了,阎王懒得睁眼,就写个字条:“到此何事?”得到“目连寻母”的答案,睁眼看看又睡,最后台上台下都受不了了,要把他扔下去,他这才睁眼发现是“目连大人”,赶紧振奋工作。
伊迪丝·汉密尔顿在《希腊精神》里写道:“如果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事物变成头等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明的最高境界。”川剧里有太多精妙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而大多又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在一出戏里,文魁星蹲在房屋顶上,看到书生搭救了寡妇以后两个年轻人生出情愫又碍于伦常,书生说“不可呀不可”。魁星就觉得他品行端正,给他写上功名簿,让他做状元,可是两个人又拉扯犹豫,魁星又撤掉名字。这样没完没了,最后魁星发怒:“本子扯完,两个人还没谈拢!”
丑戏里的人物也都有双面性。比如想打仗却因腿瘸被冷落在农家的大将尉迟恭,刚唱了几句报国忠心的话,就被老婆不断提醒“看拐”。又比如刽子手要杀人,犯人却来和他聊天。还有著名的《刘氏回煞》,刘氏亡魂回家来吃供品,却被自家门神拦住索要贿赂,两方争吵起来,门神骂她“去了鬼门关就多了鬼心眼”,而刘氏又发现门神是无常为了要钱扮演的,戳破了把戏把无常制服。
西方戏剧里的滑稽角色很多都是下等人,但是川剧里皇帝宰相的袍带丑不少,花脸也常常承担喜剧角色。川剧里现在最常看到的《白蛇传》、《柳荫记》和正在排的《十五贯》,同样是三国戏大本子的剧种,川剧比京剧的处理手法多了很多很“野生”的东西。京剧最好的是须生和旦,但是川剧的始祖却是“岳春”这个丑角。到现在,川剧“四大名丑”的地位和权威比旦还高。
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到成都时,蓝光临已经十几年不演传统川剧了,他拿出了曾经为邓小平演过的《李甲归舟》。演了很多折,突然就有人传“邓大人来了”,他偷偷看,“在第一排沙发里坐着”。演出结束邓小平上台握手询问老演员还在不在,当时杨淑英抱病没到场,邓小平让自己的保健医生、女儿毛毛和团领导一起去杨家看望,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全国都不敢谈戏,京剧也不敢演传统戏。是四川先演起来的。”陈智林说,“当时的演出完了后,文化局局长问小平同志,‘你看这个戏我们可不可以公演?’小平说:‘我看这个戏就非常好,我就没觉得它是毒草,我没有中毒的感觉。这些精神食品,应该让老百姓共同享受。’全国的传统戏剧就此开禁。戏曲沉寂10年后,又百花齐放了。”
蓝光临接受的是真正老一辈的舞台教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大多是改良戏剧社,和老戏班子的制度迥然有别,不分重要角色和小角色,工资差别不大。也不用拜师,处处都是好老师。“有一位老师教我练眼睛,晚上把香点燃,盯着看,要看一炷香时间。另外夕阳西下时,光线开始发暗,我要盯太阳,盯出‘五百枚绣花针’一样的太阳光,流泪也不管,那颜色五彩缤纷的线条刺过来,不能眨眼。”蓝光临特别爱戏,他的《越王回国》中的“吼喊”之功,被称作是“川江号子”在川剧里的发展和延伸。“由低到高,高亢激越,震动人心。”他的《夫妻桥》又具有“万斗心血尽成灰”的感染力,“书生呕心沥血修桥,官绅勾结地痞恶霸破坏,桥断,心血崩溃”。他的戏迷为他长时间喊好鼓掌,创下了川剧演出现场鼓掌时间最长的纪录。
http://img.scimao.com/attachment/1504/thread/10_1252_bd14ec2f342d232.jpg
川剧泰斗蓝光临见证了川剧最辉煌的时代
“仙气、猴气、人气”
川剧的演员无论生旦净末丑,都几乎有自己独到的技艺,最突出的就是以“变脸”为代表的各种发明。川剧的“脸”曾经以信仰形式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100多年前老百姓就要向演包公的演员买脸谱回去供起来,“日管阳,夜管阴”。陈智林告诉我,“变脸”来源于两出传统川剧:一是《归正楼》的义盗贝戎,靠“扯脸”巧妙脱身;另一是《白蛇传》里小青愤怒口衔獠牙,用手抹红脸、黑脸,再吹金脸。变脸里花样繁多:吹变,是脸抹着油,吹纸上粉;抹变,是用手抹黑眼圈到全脸;喷变,口含红液体上喷鼻唇;画变,彩色迅速画;獠变是玩弄獠牙。还有气功变,演员表演吃糠,从脖子红到唇、鼻、眼睛天灵盖,都成了猪肝色。1956年席明真改了《白蛇传》,让紫金铙钹变脸,扯脸。1959年《金山寺》去欧洲演出,席明真又出主意,让演员不用道具甚至不转身,直接在观众面前抖出大红脸,这叫抖脸。1980年去香港,刘忠义演铙钹,把半脸“覇儿脸”改成全脸,一层层贴上去垮脸,有了今日常常看到的“变脸”的基础。
细究这种变化,会发现这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外化反应。贝戎躲避追兵,先是大花脸武生,然后为了躲藏,突然改成皱纹白眉毛的弓背弯腰的老者,声音都变了,最后是小丑,缩短腿手,来矮子身法。除了变脸,还有服装造型,须发由长改短再光头,不是卖弄技法,而是精练的浓缩的表现手法。另一种著名变身,是由男变女,突然戴面具,手法声音腔调全是女声。
变脸让很多人认识了川剧,也认识了四川人的聪明睿智。但这些技法是为环境和氛围服务的。充满仙气的调剂氛围的手段,在川剧中极为丰富,远远不止脸的变化。1993年曾经演出过的目连戏里,有一种“火爆葵花”的技法,是打杂师戴存孝的杰作。“两米高的葵花,花里有弹簧和火药,爆完要么就是白骨,要么就是因果报应的纸扎戏。”明代才子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道:“硕大葵花里突然闪烁火光,垂落三层,每一层花叶之间都有一个纸扎戏。”
“不像不是戏,真像不算艺,悟得情和礼,似戏又似艺。”这是川剧大家康子林的口诀。川剧中有些其他戏曲从未见过的技法,像杂技特效。“比如滚钉板,严嵩害莫成,莫成纵身扑上刑具,身体一沾上立刻就能显出红色血珠。莫成先扯碎衣服,然后舞台两侧的小风扇专门吹出衣服的碎片,好像气势汹汹的蝙蝠扑向严嵩。”1993年喻海燕还演过啃蜡烛、啃碗,嘴里咔咔有声。
云南、贵州都是以川剧为主,皮影唱的也是川剧。“川剧深入到什么程度?一个县两个川剧团,每个县都有。工厂基本上也有业余川剧团。川剧不算古老,比不上秦腔、昆曲,但也不是黄梅、越剧这些新兴的剧种。”不仅有仙气,还有形式更原始、充满“猴气”的表演。比如真刀真枪本来是舞台禁忌,但是目连“打叉戏”用的是真钢叉。叉手有非常多咄咄逼人的招式,前面演员跑,后面扔出五把大钢叉,每一个都直接插入地板,不仅掷地有声,最后还能排成一根弧线。有时候还要向台下发一叉,或者真叉到台对面的大树,或者假叉叉向观众,叫“收叉”。
野气和优雅必须是并存的。在四川特别丰富的吕布戏里,本来张扬的吕布的性格,在一出重戏里,全在“抑”字。当名冠天下的吕布被双方势力拉拢时,吕布全身披挂,漫不经心。两边都是虎豹之军,一言九鼎。吕布开始唱时纹丝不动,先缓缓伸手,掌心向上到腹部,再右手轻挑头盔上,顺手剑指,抑制地唱出词来,但配乐又是重击激奏。
蓝光临解开了川剧中著名的技法“踢眼”之谜,这个技法是民国的川剧名角康子林开创,他至死没有对外揭秘。悦来茶园三庆会请资阳来的曹俊臣演出多日,获得空前反响,同唱武生的康子林,本是扎根悦来的台柱子,他每天早上去澡堂子搁腿,提高腿功。两个人同台演戏时,曹演小青,康演韦陀,本来曹年轻,又善于技巧,观众以为康只有亮亮架子功的份,没想到,这个韦陀不慌不忙地顺着烟火出场,成了一个超然的上仙。“法海请来,待我睁开慧眼一观”,等突然他抬腿时,额上已经多了一只眼睛。观众第一次看到这样抢戏的韦驮,顿时傻眼。此后打戏里,他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趾高气扬,把曹演的小青打得狼狈退下。后来一直到六七十年代,市川剧团怎么也解不开这个谜,踢不准,额头上的眼睛粘不牢,蓝光临也是长年琢磨之下才摸索出诀窍,现在这成了川剧戏里常见的招式。
这些让戏剧气氛达到高潮的特技是一代代人的心血。“‘变脸’必须融在剧情里。我们去欧洲、日本演出时,‘变脸’在白蛇传后半部分出现,但从来没有单独拿出来‘器官贩卖’。”陈智林讲得很不客气,“不动脑筋,不记剧本,不记戏,不记角色,随便扯张脸,只要能够手脚动作稍微干净一点,他就可以挣这个钱。”
“为什么川剧能保持自身的一种特性?川剧自身的底蕴比较厚重,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有自己的作为戏剧艺术的底线。”陈智林演出了《易胆大》、《巴山秀才》等,成为数届梅花奖得主。“四川人用艺术辩证方法思考人生,使这个戏充满了人性。”《易胆大》这个戏的导演查明哲,排戏的时候提了四句台词作为主题。“漂不完的码头,走不完的台口。人生路难走,再难也要走。”
魏明伦被誉为以魂入戏的当代最好的剧作家。他以传统曲牌形式,写了《易胆大》。“易胆大是川剧里的‘阿凡提’,什么事儿都风趣、乐观、机智。这当然是个悲剧,写艺人的戏里,很多一派正气,我这个不是,这是我一辈子心里的故事,东一个、西一个凑起来的。”后来又写了《巴山秀才》和电影《变脸》。“我就是‘两个半’,那个想学变脸的小孩儿,那个小孩儿9岁,和我开始唱戏时一样大。只不过我不是女的。还有就是朱旭演的白脸王水上漂,带着一只小猴子。他蒙受过冤狱,不愿意再入江湖,我也有过这样的挫折。还有一个梅兰芳一样的角色‘活观音’,有我后半生的影子,上结交达官贵人,下与戏班子和贩夫走卒一起。我前半生就是小孩和老人,后半生就是活观音。这是我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一个结晶。”
蓝光临说:“文明不是电灯电话之类,它代表一种高远,对心智的热衷,对美的热爱,是理智、温文尔雅、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情感。”四川人对于川剧注入的情感,是川剧至今还如此接地气有观众缘的关键。
(本文录音由实习生郭木容和祝童整理)
赞
打赏
下载APP打赏
打赏列表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本楼
举报
返回列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
详情请点击此处>>
浏览过的版块
内江论坛
都江堰论坛
社区活动
麻辣楼市
蓬安论坛
走遍四川
通江论坛
巴中论坛
麻辣摄影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