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已经成为致死首因,但针对肿瘤等大病、罕见病的很多特效治疗手段并未纳入医保,使不少患者因经济问题而放弃治疗。2月11日,沈阳市人大代表、辽宁省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李晓玲建议,整合政府、个人、医药企业、慈善 互助模式等各方资源,建立起多方筹资的救助机制,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医保的负担也能够减轻。
恶性肿瘤成“头号杀手”
2月5日,本报以《沈阳平均每天22人死于恶性肿瘤》为题,报道了沈阳市近年来恶性肿瘤高发的现状。数据显示,沈阳市2013年新发恶性肿瘤月10922人,平均每天22人死于恶性肿瘤。而鉴于目前医保资金资源的有限性,短期内难以将一些费用较高的肿瘤及罕见病治疗所需的特殊药物纳入医保,使
得很多肿瘤患者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代表建议
建立多方筹资的救助模式
最近一个名为“抗癌公社”的互联网互助组织引起众人关注,注册近5年,粉丝已有近20万准会员。加入“抗癌公社”的正式成员一旦患癌,每一位社区成员都要为其通过P2P进行小额捐款。它是一个开放的爱心互助社区,成员可以随时放弃捐助而主动退出,权利与义务同时中止。“抗癌公社”以小额互保为模式,以抱团抗癌为目的,以保证参与者在患癌的时候有足够的资金接受治疗和继续生活。抗癌公社创立者张马丁从刻骨铭心的个体经验出发,试图通过社会参与的方式,让一些身患绝症的人们得到更好的救治。
面对白血病、癌症等大病大灾,仅仅依靠家庭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对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希望的稻草”不仅在于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大病救助机制,也在于多渠道的社会救济网络。
可以借鉴现有的互联网互助组织及患者慈善援助项目经验,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多方筹资的救助机制——政府、个人、医药、慈善机构各承担一部分,就有望减轻患者与医保基金的负担。代表最后表示,希望全民加入抗癌公社这种互助组织或补充大病保险等社会筹资渠道,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卖身救亲”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