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陈皮)
很久没有遇到这种只看第一页就深陷其中的书了。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干净,能从干净的文字看到作者心里。
李娟和她妈妈在阿勒泰一带开裁缝铺,卖点小百货,跟着牧民到处迁徙做生意。
她们贪小便宜,想用10块钱忽悠牧民卖给她们黄羊,结果被坑了,10块钱买了一只3块钱就能买到的兔子。她自我安慰说: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比起那些三四块钱的兔子们大到哪儿去了,跟个羊羔似的。而且还是活的呢,别人买回来的一般都是冻得硬邦邦的。
她家找当地银行贷款,钱用完了她妈妈说,借钱的那个行长调走了,自己又搬家了,不知道还给谁,就不用还了,打算赖掉。结果几年过去了,某个银行工作人员到牧场走亲戚走错了路,不小心闯进她家,还是把钱收回了……
普通的故事,平凡的牧民,文字没有刻板雕琢的痕迹,处处是她自己的生活记忆,都是最普通的对话用语。比如她说,喀吾图真远啊,我们第一次去,穿过了好大一片戈壁滩,又在群山中没完没了地穿行。比如她形容一个普通人,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有人评价说,这就是文字的灵气,是作者的天赋。
但我觉得,她的这种灵气,一部分来自天生,更大部分是她纯净无暇的生活态度。她对生活中的全部人和事,始终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满足。为一株草一朵花而快乐,为一次迁徙一个远客而兴奋,为一笔生意一块羊肉而满足……煽情点说,她像6岁的孩子仰望天空一样,深深崇拜着这个世界。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心灵,我曾经在两部作品中见过,一是《窗边的小豆豆》,一是《樱桃小丸子》。我曾经一度以为,浮躁的中国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这样干净的人。李娟推翻了我的判断,我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