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的教育还是愚人节的玩笑?
作者:知心大哥
非常有幸地通过多媒体电教听了一场邹越大师的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播撒爱的阳光,播种爱的种子。邹大师的演讲可谓气势磅礴,极具煽动性,现场的老师和孩子们被那些爱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被大师的魔棒轻松击中心灵中最柔软之处而完全无法自控。
看到这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我非但没掉一滴眼泪,脑海中反而浮现出八十年代气功大师带功报告的疯狂场景。无数现场观众在大师的“意念发功”下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大师如张果老下凡,“深厚”的功力让观众无法自控,进入癫狂的“自发动功”之中……《读者》杂志官方论坛,读者文章阅读交流——读者出版集团期刊论坛5 Q: l! L' B/ F. H J. F. l9 I: c z4 Q
遍寻百度、谷歌,令我惊讶,邹大师场场爆满的演讲获得众口一词的称赞:“震撼人心”、“看一次流一次泪”、“强烈推荐”……全网找不到一篇质疑的文章。这不能不令人称奇,一个漏洞百出的演讲,一个个难以自圆其说的故事,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如果说孩子们没有鉴别能力,那么成千上万的老师们怎么会甘做道具,在大师的“导演”下犹如玩偶般被戏耍?
大师那些“爱的故事”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和考证。“非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一个黑人孩子参加马拉松比赛,当他进入观众的视线,出现在赛场的大屏幕上,摔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留下了一路血迹,当最后撞线后他握到了那根线,就在他倒下的一瞬间,他对着他祖国的方向大声地喊着,祖国,妈妈,我到终点了。”非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08年,南非的两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那时候有大屏幕吗?邹老师一句话,电子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几十年。我搜遍非洲奥运史,也没发现哪位运动员冲过终点高喊“祖国,妈妈,我到终点了。”非但1908年没这事儿,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没听说过哪位非洲运动员撞线后迸发出这种爱国情怀。bbs.duzhe.com. D! p* b* L8 N% `& x
8 M8 m1 ];
@1 |! L2 C
那个龙岩县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和捡破烂妈妈的故事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我无从考证它的真实性,但其中有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漏洞,让人怀疑这个故事完全是邹大师的杜撰。“儿子到北京上学了,她要给儿子去挣生活费,来到北京的街头,她找不到工作啊,最后无奈母亲做出最后选择,从此北京的街头垃圾桶旁就多了一个捡破烂的女人,每当看都有人丢垃圾时母亲像疯的一样冲过去,就这样每月给儿子生活费,并写信对儿子说,儿子读书身体要紧,要多吃点,母亲每月会给你寄生活费的。”我想问邹大师:“捡垃圾的母亲给读清华的儿子写的信,盖得是北京的邮戳还是龙岩的邮戳呢?读清华的儿子难道这点智商也没有吗?”文学论坛,文章阅读,情感文章,生活,人生,艺术,美文故事,散文欣赏,摄影,读书+ \3 z" `9 v# P1 Z: z- l4 U \
《读者》杂志官方论坛 读者出版集团期刊论坛 原创纯文学论坛,优秀文章支付稿费,包含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学生作文,校园作品,笑话,幽默故事,精美图片,书评,音乐,摄影的综合性文学天地,《读者》为读者提供的网上家园!$ }- f# Z2 q/ d4 M+ Y4 C# J5 m. [
《让生命充满爱》优酷视频有人留言认为邹大师在欺骗大家,回复者的一番话很有意思:“如果一些善意的谎言,由于你不愿被欺骗而不接受,那岂不是你的损失吗?如果所有励志的东西你都不喜欢,那不就是一个自以为聪明但内心麻木不仁的人吗?”我很想反问:“爱需要谎言才可以传播吗?励志需要洗脑吗?明知是谎言却心甘情愿接受难道不是麻木不仁吗?”《读者》杂志官方论坛,读者文章阅读交流——读者出版集团期刊论坛1 M& q4 b4 s+ H3 t. I0 T" l
凤凰网9月23日报道:“语文教师挑错小学课文:爱迪生救母疑系杜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P137~139),虽然很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而且从医学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个阑尾炎手术。”老师同时指出:“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这个主题没有错,错得是你不应该拿起“爱心”的魔杖来诱发善良的老师和孩子们的“自发动功”。爱,首先要“真”,教育不需要欺骗,不需要以“爱”的名义搞传销,更不需要《让生命充满爱》这种愚人节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