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03|评论: 1

[他山之石] 【荐文】让戏剧“化石”在传承中复活 (羊城晚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戏剧“化石”在传承中复活

                           来源: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自11月11日广东省艺术节开幕以来,作为主要展演城市,广州市内包括友谊剧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南方剧院等重点剧场轮番上演全省各地的参评作品,近一两年广东新创或改编的音乐剧、舞剧、戏曲等舞台艺术异彩纷呈。其中,广东地方戏剧尤其亮眼,据了解,此次参演的地方剧种大多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白字戏、西秦戏等更是稀有剧种的代表。被称为“化石”的地方剧种又到了复活的时候


    改编要讲究“合适性”


     在本届艺术节中,虽然大部分作品为原创,但改编自名著的作品因题材认知度较高,受到的关注度更高。不过,从整体呈现情况来看,改编自名著的地方剧也存在各种问题,成功率大致只有半数。以关注度最高的改编粤剧《雷雨》和改编自马思聪芭蕾舞剧《晚霞》的白字戏《龙宫奇缘》为例,前者由于加插了过多难以和粤剧程式相融的话剧手法和现代曲目,呈现出似是而非的粤剧效果;虽然,后者也加入了不少创新舞台呈现手法,但却赢得了全场观众“很白字戏”的一致好评。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认为,改编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一个传统,当下改编剧目涌现,是承继了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有其意义。而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改编剧目,有着更大的市场优势。然而,如何做到“有特点”则并非易事。

     “自2010年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以来,这几年改编话剧《雷雨》在艺术舞台上很火,京剧黄梅戏、舞剧都有,话剧版本就更多了,这次粤剧也做。但这些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雷雨》。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创作,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剧种的。”何玉人说。

     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表示,确实存在哪些剧本更适合哪个剧种的客观情况,但同时,改编作品也要看编剧和导演能否发挥创意,剧种与故事脚本并非固定搭配,有时候其“合适性”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每个剧种都有长短优劣,比如西秦戏,正线声腔更适合历史戏、朝代戏的演绎,又如白字戏,婉转的唱腔则适合悲欢离合、才子佳人、传奇故事。《龙宫奇缘》适合做白字戏,因马思聪本是海丰人,其根据《聊斋志异》故事《晚霞》而创作的芭蕾舞剧本身,就有白字戏音乐特色。同时,该剧在改编为白字戏的时候,也注意把蒲松龄原作中男女主角堕入的‘钱塘江’改为‘广东南海’,加入了海陆丰渔村民俗舞蹈、妈祖崇拜等元素,充分展现了岭南海洋文化。这样的改编就是成功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著名戏曲评论家许翼心说。     除了舞台表现形式,改编剧目能否捕捉、深化原著的核心情感,也成为观众与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剧目改编总是根据剧团自身优势进行人物重塑,但调整人物描写力度后的作品,是否有利于原著思想情感的传达?这是当下不少改编剧目应该思考却选择忽视的问题。


     “大团圆”结局占主流有其必然性


     地方剧剧本如何多样化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参评参演作品来说,以往剧本,尤其是地方剧剧本集中描述才子佳人、男欢女爱、警恶惩奸、大团圆结局的情况得到改善,不少作品故事情节有所创新,着意表达主题,有结尾而淡化结局,例如大型新编粤剧《风云2003》、原创广东汉剧《诗娘》、原创舞剧《沙湾往事》等;个别作品甚至尝试悲剧结局,大型新编粤剧《梦·红船》的结尾即高潮:为了抗击日寇,保存气节,全船粤剧演员与敌同归于尽。

     然而,有专家认为,艺术节上的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地方剧现状,毕竟,地方剧的生存要走市场,两三年举办一届的艺术节不能养活一个剧种。而在市场中,剧本趋同的情况依旧存在。在艺术提升与迎合市场之间,地方剧剧本挣扎前行。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顾问吴国钦表示,“大团圆”结局占地方剧主流有其必然性。王国维曾表示,中国老百姓很善良乐观,日常生活中已经受尽苦难,不愿在舞台上看到苦难重演。因此,中国老百姓在心底里是不接受悲剧的。而且,地方剧大多在过年过节、寿辰婚宴里演出,台上哭哭啼啼,好人都死掉,看戏的老百姓必然不答应。“过去,也有学者觉得中国没有悲剧,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西方悲剧是顺境到逆境;中国则是顺境到逆境再到顺境,《梁祝》最后也要搞个化蝶,这是对观众的心理补偿,不补偿,这戏就没法演下去。”

     许翼心向记者强调,“大团圆”结局也是稀有剧种活下去的一条可行之路。“现在很多地方剧种已经进入非遗保护,这不应是静态的放博物馆里的保护,而是动态的传承和保留。怎么激活这些戏剧化石?出路就在民间。白字戏《龙宫奇缘》创作面世不过一两年,已经在海陆丰地区演出超过80场,它能活,靠的是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家团圆,这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不过,面对戏剧剧本发展的思考,许翼心认为,可以“一戏多版”解决困局:一个是到城市大剧院里演出的精装版豪华版,一个是到农村演出的下乡版。城市演出的版本可以用精致一点的布景,也可以尝试多种结局;下乡版的舞台设计则以简单、方便为主,并设置喜庆结局。


     不应该忽视戏剧里的绝活儿


     “京剧歌剧化”、“地方剧京剧化、粤剧化”等也成为当下戏剧戏曲专家学者的焦点热话。小剧种向主流剧种趋附,导致各剧种同质化,是当下地方戏剧在改革前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传承与保留的是什么?创新与发展的又是什么?这是很多剧种仍未能拉直的两个问号。

     曾担任西秦戏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与白字戏《龙宫奇缘》的配器、指挥兼音乐总监的陈勇铁认为,中国戏剧的继承发展应遵循古典戏曲发展史的规律,在行当表演、唱腔传承上,应慎言改革与创新。各个剧种的特色唱腔是百年积累下来的精华,要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剧种特征则荡然无存。例如粤剧、白字戏、雷剧等等,都有特殊调式,音律声腔是与区域方言相连的,要是改动得很大,甚至用普通话来押韵,在继承上就走不下去了。

     陈勇铁还表示,在保留传统行当表演和声腔韵调的基础上,戏曲音乐与乐队建设倒是可以大步向前走。“每个剧种的几大件特征乐器一定要保留,要突出,不能走样,不然就一定是歌剧化、交响乐化,但与此同时,可以适当调节乐队建设,放置更多配乐,让传统戏曲音乐在听觉上层次更为丰满,有浓淡,有刚柔。但目前不少剧团的领导和导演对乐队建设没有明确指导思想,就觉得大乐队也可以,七人伴奏也可以,甚至录音带也可以,那就不妥了。”

     蔡曙鹏对此表示认同,他举上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为例,称:“好几个剧种,开场和结束音乐几乎都一样的,因为现在很多中国戏曲配器、作曲者都是学西洋音乐的,回来用西洋音乐的观念和结构为中国戏曲配乐;而且,市场上很多戏剧伴奏带都用电子琴。我看来这一届的参评潮剧《韩愈》,虽然,戏剧的角色行当和程式没表现出来,但其音乐还是比较传统的。”

     除了行当、声腔要保留传统外,吴国钦还认为戏曲演员应该传承各剧种的绝活儿。“剧种改革发展过程中趋向同质化,有很多原因造成,其中一个就是没有自己很特色的东西。这次艺术节,我看的几个戏都有这个情况,很多行当没有发挥出来,行当里的绝招绝技没有了。都演生旦戏,区分何在?现在创作新剧,集中精力推敲剧本当然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忽视中国戏剧里的绝活儿,那些让观众一看就马上鼓掌的表演,是增加戏剧观赏性的关键。”

     总体而言,何玉人表示,在传承与改革中,中国戏曲的内在规律不能改,即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传承的,不仅是优秀剧目和表演程式,更是最本体最本质的规律性,这样才能多元和丰富起来,不然,又会落入自我封闭之中。传承,是一个规律的问题,又是一个超出规律不断发展的问题。

                                                      (摘自 《羊城晚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4-2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