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新生家园 书写芦山辉煌 今天,距离2013年4月20日那个地动山摇的日子已经整整两周年。灾区的干部群众自豪地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故事告诉全国人民:这是脱胎换骨的灾区,这是重获新生的家园。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子清晰铺展。对四川、对芦山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来说,这两年,经历了太多、铭记了太多、收获了太多……。(4月20日 四川日报) 从2013年4月20日八时开始,整个芦山就进入了快速转动时代,从“七十二小时”的黄金救援,到灾后三月的次生灾害预防,到一周年的项目推进,再到今天的两年检验,似乎每一个时间段,芦山都在用自己的成绩接受群众和中央的检验。 快速的援建,这不仅是中央统筹和四川省委部署的成绩,也是当地民众成立“自建委”的成绩。灾后重建启动后,房屋倒塌的村民都希望能快点重建房屋,芦阳镇决定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负责投入资金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以此保障我们的援建项目符合民众需求,又满足项目立即开工的需要,让“自建委员会”成为群众腰板的维护者。 我们再一次梳理芦山地震,从8:02分地震发生,到8:12分,四川武警总队一支队200人,雅安100人赴灾区。从10:30分四川卫生厅启动紧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到13:15分,李克强总理从北京出发飞赴灾区。这就是救援抢救生命,抓紧分分秒秒最好的回答。也许领导们在台上的夸夸其谈让群众厌恶,然而这样的一组时间,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团结的可敬。 相比于汶川重建,芦山在重建规划上更多的是将权力下放至我们的地方和群众,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尝试。的确,在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我们必须要依靠群众来战胜一切的困难,否则仅仅依靠政府,无论是精力还是人力都不足以玩成。面对灾后重建规划的出炉,作为省委、省政府并没有一家之言的拍板,而是让灾区民众充分的发表意见,让我们的重建更好的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投资高效、集约精细,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笔者认为,从启动援建到两年成绩检查,我们始终将民生置于其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大胆探索、勇闯新路,努力书写芦山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