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长安 一、中国古八景之来历 八景,中国古代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 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 八景,最初仅指八处景观。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变成了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它的历史和人文的反映和象征。
八景的选择和命名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流风所及,也有滥竽充数,致令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太平。但这始终不失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今天,很多地方都在重新评选“八景”,以赋予新的风物内容,表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关于古八景的来历,经查有三种说法。一是沈括宋迪说,二是米芾李成说,三是苏东坡孔宗瀚说。 第一种说法,依据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山远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因其取材于 湖南境内,故又名“潇湘八景” (潇湘是湖南的代称)。 宋迪是北宋人,其生卒年代不详。据郭味蕖的《宋、元、明、清画家年表》记载:宋迪(字复古),“元丰元年(1078年)作《潇湘晚景》图”。按此推断,则“八景”的首次提出距今约有900余年。
据传,宋迪的“潇湘八景”图面世以后,宋徽宗赵佶就下令一个名叫张戬的待诏去泛游江湖,搜罗山川名胜,挑选并绘制“八景”图以供朝廷观赏。地方官员因而如法炮制,于是,“八景”在全国所有州县便应运而生。 第二种说法,依据的是《长沙史志通讯》曾援引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跋尾》,文中有 “余购得李营丘画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 所指“李营丘”其人,乃是五代末年以至宋初的李成,其生卒年代为后梁贞明五年——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19年 ——967年)。李成字咸熙,本是唐代宗室。先世居于长安,后迁青州益都的营丘地方(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是以人称“李营丘”。他的祖、父,都是文化名人。李成自幼多读经史,能诗,善琴,工奕,擅画山水,尤以绘“平远寒林”山水见长。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据此推断,“八景”至今已逾千年。 第三种说法,依据的是苏东坡的《虔州八境图》题诗。持这种说法的人,指出中国“八景”的由来,不是开创于南宋宋迪作“潇湘八景”之时,而是更早。先是北宋嘉祐间(1056——1063),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建城楼于其上,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诗的引言中记述说:“《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苏东坡根据孔太守在该城楼上所描绘的八幅风景图题诗八首,从此这座城楼也被称为八境台。苏东坡当时所题的“八境”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崆峒山等八个地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八景”。据此得出第一个创建“八景”的地方是江西省赣州市(古称南康郡、虔州),创建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和虔州知州孔宗瀚。 而民国三十三年重版的《辞海》、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和《辞源》(一九**年修订稿)、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九七九年修订本,词条“宋迪”中有 “擅山水寒林,师法李成”)均有“八景”词条。上述三种辞书对“八景”的说法,大同小异,都引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的说法,将八景来历肯定为沈括之宋迪说。 不过,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九七九年修订本)词条“宋迪”中有 “擅山水寒林,师法李成”之说,本人支持“米芾李成说”,即“八景”来源已逾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