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载,最近发生一件不幸的事,一位49岁的中年女子在行走中不慎摔倒仆地,自主能力顿失,在人们袖手旁观之下,十多分钟后因窒吸而死。
这种突发性伤病少见,可叹我国向来就有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及围观的习惯,在道德风尚下行的今天,无人救助,虽令人扼腕,也不算太意外。
网上的议论多云转阴,几乎齐普普地表示:不伸援手,是因为怕”老太讹人” ,要怪就怪”讹人老太” ;某电视台的喜剧比赛节目中,也有” 老太不讹你,算你捡到五万” 的台词,似乎众”老太” 败坏了道德伦理,真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事件发生,同时,也有撞人者装成扶人被讹,妄图蒙混过关的,但这些都是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点代面,把个别当成一般,干扰混淆既有的淳风良俗,行为观念。
目前,我国尚无条件实行全民大包干的医保,费用畸高,望而生畏,若突遇路人倒地,内心踌躇,也就产生了” 扶不扶” 的困惑。
其实,“扶不扶”已经是老题目了,前两年,连同在公车上” 让不让” 座位之纠葛,一起被讨论争论或者声讨,强势压倒弱势,已有初步效应:公车上让座的明显减少;而今,通过这一偶发事件一边倒的发言,又吹来凛冽寒风:更多人表示不必去扶。
诚然,路遇危难,相帮会有风险,力所能及作出考量,是冷静,但冷静不等于冷漠与退缩。
仁者爱人,成仁取义,这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良知,如果下河救人之前,首先想到被救者以后认不认;发现偷儿扒手,仅为自己的钱包还在,便不啃声,那就休谈什么见义勇为了。
再说路边救助,有时仅为举手之劳,并不像出入水火、爬高赴险,或者动刀子,要人命,没有那么大的风险。当然,去不去扶是您的自由,不去就不去吧。问题是,不要那么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您说得越是冠冕,就越有可能将您藏着掖着的,也就是鲁迅先生曾经有体会的,皮袍子夹裹着的那个” 小” , 暴露出来。
我们深知,国人坐而论道的多,践行的少。有人以怕”老太讹人” 为由,表示爱莫能助。虽说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是,在公车上让座,绝无风险,付出也少,您为何仅凭少壮之力争抢座位,并不顾及旁边的老弱病残孕呢,让座不会像扶人那样后果严重吧?不错,让座只是提倡的美德,不是法律规定。然而,这么小事一桩,作为国家民族希望的一代,难道不应该去身体力行吗?我猜想,主张闲事少管和懒得让坐的,是同一个主儿,只顾自己,见利忘义,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他们惯坏了。
有些人很自负,轻慢历史,蔑视老弱,鼓捣泡制出重口味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老人变坏,坏人变老” 这类假格言警句,既非事实,也很武断,学着教师爷腔调,自吹自擂,其实,只不过是充满无知与偏狭的惊人语而已,倘若今后由他们来主持节目,恐怕难有建设性。
有网友说,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人民,虽有些直白严厉,但态度诚恳认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贪腐,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和人的素质降低等积弊,且病得不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下决心去解决。
具体到”扶不扶” ,街头伤病救助需要钱和人力的付出,这是个难点。笔者认为,在古代,见死不救都要问责,街头救助应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内容,由管理层负起责任。
全民医保是发展方向,急需的可先行一步,寄望地方政府建立专项急救基金,[也可把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并入] 先行垫付,然后酌情归责处理。
这样做,可以立即救助危难者,减少伤亡;
可以解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鼓励救助;
可以免却庸政懒政者东推西推;
可以有效地遏制碰瓷、讹诈等恶行,它们多半不敢与公权力对撞;
可以让酷爱空口说白话和私欲泛滥的世风逐渐有所好转。
只要办实事,就有会触动,诚实执着,就能重聚人心。
要大力宣传新的价值观,奋起实现中国梦,从上到下,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提振民族精神,与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相匹配,同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