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初三学生分流之观察
福建之窗 www.66163.com 2004-01-06
题记:“孩子每天回家都向我唠叨,老师又提醒他快填分流表,快交足800元。有位老师甚至对他说‘不然,下学期有好看的’……”一家长显得万分无奈。
上学期快结束了,又到了今年分流的时候,通知已经送到惠安部分初三学生和家长手中。
惠安“初三(下)分流”政策已于前年、去年实行了两年,去年,约1000名初三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分到了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念书。
□早报记者赵伟刘波
不是自愿么?老师怎么老催?
惠安三中一位家长用摩托车将记者带到离学校很远的角落,才停下来跟记者说话。
家长说:“我承认,孩子成绩差,但是我们不愿意他最后一个学期分流到职业技术学校去读书,我想让他参加初中的升学考试(中考)。可孩子每天回家都苦着脸说,老师又催他了。”
这位家长正在读初三的孩子称:“平时班上成绩差的10多个都领到分流表格,现在部分已经到职业学校去了。我不想分流,剩下几个不愿意走的,每天被老师催。”他说,“学校初三有8个班,每个班都有十个到二十个同学领到分流的表格。”
家长称:老师总催,我担心再自愿分流,下学期孩子上学也不能好好上了。
学校方面给家长的说法,分流是根据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进行的。
教育部门:绝不能有强迫因素
昨天上午,记者得讯后赶往惠安三中,欲了解相关情况。门卫声称校长不在学校,拒绝记者进入。记者通过电话与学校办公室、保卫科等有关人员联系上,表明身份,提出采访要求,但最终记者没能进入学校。
随后,记者来到惠安县教育局。该局分管此项工作的庄副局长与惠安三中进行了联系,被告知校长去了福州。庄副局长说:“分流是有省里和市里的相关政策文件支持的,是初中教育改革的一个试验方向。目的也是让一些家庭困难和升学较困难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庄副局长说,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绝不能有丝毫的强迫因素。
历史已经几年了
据介绍,惠安的分流工作已经进行很久了。庄副局长称,最早是1998年、1999年,那会儿实行的是“初二后分流”,一种本校的分流方式,即“在原来初中的学校内,办一些职业技术班,分流的学生上完初二后,初三全年就在本校的职业技术班上课”。
他称,由于那样不方便开展“迎接普九检查”等工作,他们于2000年、2001年停止分流两年。到2002年又开始分流,不过改进成了“初三(下)”和“异地”分流,即学生上课到初三上学期,只有下学期才分流到职业技术学校读书。
一些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那学籍怎么办?
庄副局长(以下简称庄):保留在原来的初中学校。
记:去职业学校后,能不能参加中考?
庄:家长和学生最后提出要求是可以的。
记:去年分流的学生有多少?有没有来投诉的?
庄:1000来名。最后有两个到教育局表示不愿意分流,后来这两个都继续留在班上念书,还参加了中考。
记:去年分流出去的学生后来有要求回来参加中考的吗?
庄:有两三个,后来我们都满足了,这两三个提出要求的都有参加中考。
记:家长所说的收取800元,是什么费用?
庄:这是给职业技术学校的,原来的学校只是代收。我们参考了方方面面的标准,800元是比较低的。而且是最高不能超过800元,当然,学校收得越低越好。
记:去年的实际情况呢?
庄:绝大部分收了800元,一些学校对几个比较贫困的孩子只收了600元,甚至更低。
记:800元全部都给职业技术学校吗?
庄:给职业技术学校750元,原来的学校留50元,用于为这些分流的孩子购买下学期的语文、历史等必修的文化课本。
庄副局长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惠安县教育局发出的《关于举办2004年初三职业技术教学班的通知》。他介绍,通知明确要求,各校严格控制分流生规模:城关地面学校不超过初三学生总数的15%;农村学校不超过初三学生总数的10%。
通知中还有这样的文字:“各初中校接通知后,应及时采取摸底、征求意见、召开家长会等形式,确定分流对象,要对分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广泛加以宣传……分流过程中严禁采取威胁强迫和单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优劣作为是否分流的依据。”
部分学校操作或有不妥
“我们再三强调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但是可能有些学校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不妥之处。”庄副局长表示。
为何只给部分学生发分流表格呢?
庄副局长称,首先,成绩好的肯定不会自愿分流。其次,只有班主任清楚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所以,一般都是学校和班主任列出发分流表的名单,但绝不是强制这些学生分流。
他还表示,其实,报名的时间还没有开始,定在1月14日至17日,这段时间只是宣传发动的时间。
职校欢迎分流生
市区一职业中专学校以前没有接收过分流生,今年准备接收一些,昨日在惠安,记者就遇到了该学校的老师。
这位老师说:“我们职业中专三年
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在一些单位实习,所以让一些教师、教室以及设备等资源闲置。”
该老师称:“现在泉州,每年都缺很多技术工人,所以这些分流的学生本身成绩不怎么好,到技术学校学习一段时间,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欢迎这样的学生,一学期结束后,如果愿意,不用考试,直接可以到职业中专学校的一些专业学习。”
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坦言,分流对职业学校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他表示,现在职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差,很多都招不到学生。客观上这些被分流的学生到职业学校去读一年半载的书,增加了这些职业学校的生源。所以,很多职业学校都主动和有分流的县(市、区)教育部门联系,希望将其纳入发给学生的分流表中。
市教育局:有政策难操作
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分流政策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确实是初中教育改革的一个试验方向,具体工作都是县一级的教育部门在做。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县(市、区)在做,有些没有做;而在做的县(市、区)中,也是有些学校在做,有些学校没做。市区的初中分流规模较小,县一级的初中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较多一些。
“不过,国家的初衷是好的。初三最后一年或一学期的课,很多都是复习,与其让这些升学难度相当大的孩子留在初三的课堂,还不如早点送他们到技术学校去上一年半载的课。同时,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成绩不好、厌学,进而没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辍学的‘流学’现象。”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但是有时候,在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真正完全自愿”,无形中,老师、学校都会给家长相当大的压力。
他举例,比如你是老师,你想看到班上一个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在班上吗?一个班分流出去部分学生后,整整齐齐上课,学习风气也好,以后参加中考,成绩也好。即使现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中已经不再重视升学率,但是它对一个学校名声及在社会和家长中产生的印象还是有相当分量的。评论
“分流”的魔术棒
什么是分流?分流即把一些根据平时学习成绩、参照每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测定的完全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分流出校。1995年时,教育部曾发过通知,针对那些很难考上大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将其在高考前分流“出局”。
我听说过一个并非是笑话的笑话:西北边远某省有所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在分流学生上面招术颇高。先是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硬软不吃的就来泡磨术———天天派专员到学生或家长那儿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没有做不通的,因为他们手里有特别武器———对那些实在做不通的,交县、乡领导亲自处理。竟然出现过有一位党员的子女坚决不愿分流离校,县、乡两级领导多次找到这位党员家长,说你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儿子的分流工作。
那党员家长说我儿子愿不愿从学校分流的事跟“讲政治”挨得着边么?县、乡领导很认真地对他说,怎么挨不着边呢?我们县是省上的教育先进单位,如果今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不去就会影响全县的荣誉,这不就是政治嘛!最后那党员家长被逼无奈只好将儿子送到刚刚开办的职业高中去了。
当然对待普通老百姓的办法就更多了,你一定不服从分流也可以,我就罚你个够,罚得你心痛,看你还硬不硬!更有甚者,某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对象分流出高考之列,竟然让医院开出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等诊断,彻底判处其“高考死刑”,从而顺顺当当笑摘“高考状元县”、“高考状元乡”的桂冠。(何建明)
链接
初三、高三分流是全国性的现象,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
云南:得知分流后喝农药2003年9月19日,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某中学初三女生赵某,在得知自己被学校分流后喝农药自杀,经当地卫生院抢救,所幸没有离开人世。
赵某的母亲介绍,9月9日下午两点半,该中学召开了初三年级家长会,此后又分班开了家长座谈会。在其女儿赵某班上的家长座谈会上,该班班主任将班上的同学分成4排,对学生家长说,第一排的学生是成绩好的,如无意外考上高中是有把握的;第二排的学生有点距离,需要努力才能考上;第三排的学生差距较大,像棉花开花是空的,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考上;第四排的学生成绩太差,考不取高中,不如分流到县城去读高级职业中学,免得到年底影响老师的奖金。
因她女儿赵某被分在第四排,她听了心里不好过,不同意女儿读职高。她回家后问了女儿的学习情况,要求女儿努力留在中学读书将来考高中,女儿心理上有压力,所以就喝了农药。她认为,女儿这次喝农药,是由于学校要求分流造成的。(《春城晚报》2003年9月24日)
湖南:高三学生遭分流
高考日益临近,湖南省衡山县四中部分被分流出来的高三学生向媒体反映,校方不准他们在本校复习迎考,更不准他们以该校学生的名义报考。
学校就给每位同学家里发了一封信。收到的是手写信,就表示该学生被分流出去了;收到的是铅字印的信,表示可以继续在校复习迎考。其中一位同学说:“3月28日下午我到学校去,发现我的课桌已被搬走了。有两个被分流出去的同学走进教室,班主任对他们说,‘你们出去,你们不是这里的学生了。’”
为什么要进行分流?班主任说:“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学校只负责到会考,会考以后就不再是学校的责任。这是学校历年来的制度。”
据一位被分流的学生反映,他们全班60多个同学,被分流出去的有10多个,其中有自愿不读书外出打工的,也有一部分被分流的同学通过“走后门”留了下来。(大洋网2001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