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下一个提问谁站起来回答,老师奖励100元。”昨天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一堂讲座上,为了打破“有问无答”的“窘境”,授课教授当场掏出了皮夹。这下,原本安静的课堂“动”了起来。扬子晚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这位教授是位“海归”,2013年底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回到国内高校课堂的他有些“水土不服”,“国内的课堂太安静了,我非常想和学生互动起来,奖励是临时起意的。”
还原课堂
没人回答 老师掏出了皮夹
这是一堂有关新技术的讲座,由南师大张铭教授为物科院大三学生授课,讲一讲前沿课题“机器听觉”。“机器听觉说的是用机器来听懂大自然的声音……”张铭教授的讲述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关注。据现场的一位同学回忆,授课内容比较有趣,听课的同学有不少,也有部分同学在写作业、看书,或者看手机,然而跟着老师思路“走”、能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却不多,现场气氛比较安静。
为了转换气氛,张铭教授问道:“谁没有听懂的举个手?”有同学低下了头,没有人举手,张铭教授又问:“想向我提问的同学举个手?”依然没有回应。不过张铭教授突然掏出皮夹的举动打破了现场的尴尬,“同学们,下面我提问,谁站起来回答了,老师有奖励,答对1题,奖励100元。”教室里一阵骚动,“这是真的吗?”同学从尴尬转为吃惊,不相信这是真的。张铭教授再次提问,一名男生站起来回答了问题,老师果然奖励了他100元。
原来奖励是真的!讲座气氛顿时变得活跃。接着一名女生勇敢地站了起来,同样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讲座结束后,两名同学都找到老师要退还奖金,张铭教授却坚持要信守承诺。“第一次碰到老师用奖金鼓励学生发言。”不少同学觉得不可思议。
海归教授吐心声
1 国内的课堂太“安静”了
扬子晚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张铭老师是鼎鼎大名的海归教授,2013年11月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回到国内高校任教,在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担任教授。1996年张铭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任新加坡国家信号处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及部门经理。2001年受聘前往美国硅谷任主任工程师,2001年底,成为美国硅谷Fortemedia公司联合创办人。“在国外期间,我曾受邀到高校讲学。”张铭教授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到国内高校讲学,他有些“不适应”,“国内课堂太安静了,老师在讲课,学生听得很认真,心里有疑问不敢提出来。我提问的时候,有的同学还会低下头,少部分人会勇敢地主动站起来回答。”而在国外的课堂上,老师讲完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抛过来,有时候直接在课堂上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作为老师,我特别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起来,大家来一场思维的碰撞,碰撞后才能得到提升。这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2 课堂上掏皮夹是“临时起意”
在课堂上掏出皮夹奖励回答问题的学生,这一举动令人惊讶。张铭教授回应说,掏出皮夹是临时起意。“这堂讲座有2个小时,持续时间长。课程过半的时候和学生互动效果不理想,我当时就想找个办法提提精神。”这才出现了掏皮夹的一幕。在国外课堂上,教授奖励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同学完成了任务,教授直接奖励现金。有的老师发放小礼物吸引同学来上课。”在张铭教授看来,掏钱奖励学生很平常。
张铭教授坦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读中学的时候,看到老师出题的方式有改进的地方,我会自己重新把题目编下。等我自己当了老师,特别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记者调查
1 “有问无答”式课堂在大学里挺普遍
“有问无答”式的大学课堂在高校十分普遍。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淡漠;老师请学生提问,学生沉默不语,似乎没有问题,无需答疑。缺乏激烈的观点交锋、活跃的思维碰撞、真诚的情感互动。老师唱着独角戏,学生漫不经心地听,很难出现师生交流的场面。老师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回答呢?“害怕答错,老师的课题比较新颖,之前没有接触过。”昨天下午在张铭老师课堂上听讲的一名同学坦言,大家可能比较爱面子,在站起来之前,往往会再三考虑,如果自己回答不准确,会不会被同学笑话。即便是学霸也不愿意强出头,一位连拿三年奖学金的同学说,“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会回答。”老师提问后环顾四周,鸦雀无声。迫于环境的压力,于是自己也选择做鸦雀了。
此外,不得不说,在老师面前横刀夺爱的主角就是学生手中的手机。相对于课堂上讲的知识,手机上网获得的内容包罗万象,更具有吸引力。“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当我看到学生对着自己的大腿痴痴地笑时,这不是我讲课有趣,而是学生又看到幽默的段子了。”
2 重科研轻教学,不少老师上课“应付”
课堂“活”不起来,部分学生认为和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关系。“有的时候,冷清的课堂也不全都是学生的错,好多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内容乏善可陈,也难怪学生不和老师互动。假如老师能多善于使用沟通技巧,寓教于乐,引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交流频繁、充满欢乐的。”一位学生说。在不少大学课堂上,依然是老师在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普遍现象,教师评优晋级看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实效。这必然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成了良心活,只有少数负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备好课、用心上好课。
专家把脉
改变大学课堂 靠一两个老师不够
“坦率地说,国内高校课堂上课模式比较落后,总体是单向的传递,老师讲课,学生连笔记都不记,期末考试拿着老师的PPT去复习下就能过关了。”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家仲伟俊教授说。“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一课题他连续追踪了5年。大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互动的习惯,在中小学课堂上一直是以听老师讲为主,答案永远只有一个。第二方面,在传统模式的大学课堂上,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压力,学习基础不牢固,的确不会答。第三个方面,习惯于传统课堂,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答。
仲伟俊教授认为,让大学课堂“活”起来,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挑战。对于老师而言,必须花更多精力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他得随时准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学生也必须花费精力在课前做好准备,“总体学习模式和效果都大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要为南师大的这位教授点赞,想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好的一定是位好老师,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仲伟俊教授介绍说,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中,已经将“大力推进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写入其中,国内高校势必掀起一股摒弃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风潮。“当然,要改变现状,靠一两个老师是没有用的。必须靠学校的大力支持,积极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实习生 魏禹奇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